青岛传媒网会客厅(直播)


主持人】就是把2008个人名的造型放在书里面,是这样吗?
 姜茂森:对,全是人名组成的,今天的网友也可以参加。就是和许老师有一个沟通,在8月6日在书城有个签售活动,网友可以给我签名收到书里面。还有一个最新的创意,就是我们签字还要签一个时间,就是8月6日签一个“2008年8月8日”,就是8月8日这一天可以到邮局盖一个戳,作为一个纪念。
 主持人:这些书都可以,在8月8日到邮局盖一个邮戳的话,就可以作为收藏品。
 姜茂森: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们想先在8月6日上午九点在书城做一个抽号,9:30正式开始。下午2:00在四方书城里面也有一个抽号,2:30正式签售。
 主持人:这是限量的吗?
 姜茂森:限量的,书发到了全国各地了。参加2008个签名的网友,也可以购书去看看。
 主持人:有签售的活动,还有签名的活动。今天参加节目的网友,到时候可以到书城签下自己的名字,到时候您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帆船的造型里面,非常有意义。另外还可以拿着这样一本书到邮局盖一个戳。
 姜茂森:对,8月8日可以盖一个戳,升值价值无限。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大家,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我们下次见。(2008-8-1 19:49:00)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是不是最近也有签售的活动?给大家介绍介绍。
 姜茂森:这个我说吧。我这个《帆都人物》写作过程遇到很多名人,就让他们给我签字,报纸上有一个报道。
 主持人:就是邀请一些跟奥帆有关的名人做签名。
 姜茂森:奥运会、奥帆赛还有人文青岛,包括奥帆委的领导夏耕、臧爱民等领导,青岛历史上以前的火炬手还有2008年的火炬手,还有从50年代开始的运动员、教练员,还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青岛唯一参加红军长征的一位老先生等等,现在签名的有1000多人,这也是给网友一个机会,让他们给我签名。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2008个签名,就设计出一个帆船,线条就是用人名组成的。
(2008-8-1 19:4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在这次比赛当中,负责哪个部分的执法的项目?
 邵先利:我非常高兴,刚刚定的方案是我来组织激光和激光(leida),在C场地。我们的赛制是东方是东道主裁判长,旁边还有国际帆联,就是赛事质量和公平,有派过来的一个国际竞赛官,我们两个人是共事的。
 主持人:也希望这届奥帆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借着好风、好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7:00)


主持人】那中国队参加这次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
 邵先利:中国队是有史以来都参加了。中国队在男帆板和激光方面有比较好的成绩。
 主持人:中国队有哪些名将出场?
 邵先利:中国队有帆板的殷剑,还有徐莉佳,她在今年世界锦标赛的时候差一点是世界冠军,领先了第二名14个名次,结果被一个哨判罚了。
 主持人:也是这次奥运会夺冠的热门。
 邵先利:用她的话来讲,心里不爽,这次非爽一次不行。今天上午见到徐莉佳的时候,满面春光。
 主持人:状态非常好,我们也期待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4:00)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名将吗?值得大家关注的。
 邵先利:每一个级别里面都有名将。澳大利亚的男子470级别,也是这几年世界锦标赛蝉联冠军的,他们也是非常强的队,男子470。星级的老牌子的美国队。英凌的英国队,都有不俗的表现。帆船的基础也好,现在的状态也好。今天下午我见了英国队的教练,我问他们“准备好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好了”。
(2008-8-1 19:43:00)


主持人】目前传统的强队都有哪些?
 邵先利:帆船强队是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里取得成绩的帆船强国。这些国家正常情况下,应该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综合的社会状态水平挂在一起。(经济)水平越高,帆船水平越高。美国在奥运会得过不少金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现在比较发达,并且也有了一些发达的历史。有航海历史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很好的成绩。
 主持人:有没有世界名将?都有哪些世界名将来参加这次比赛?
 邵先利:这次基本都到齐了,因为帆船名将有很多,有大帆船的等等非常多。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名将这一次都到齐了。我比较熟悉的就是英国的(本·艾士利),这个人浑身透露着帆船的信息,他以前是激光级,世界冠军,19岁的时候就世界第二,21岁的时候拿了冠军,紧接着就是激光级的奥运会冠军。然后转过头来说要有新的挑战,就搞了芬兰人级,“为帆船而生”,就把自己的身体从激光级过度到芬兰人级所需要,比如每天吃九顿饭,吃什么样的饭。接着芬兰人级以后,芬兰人级的奥运会冠军又产生了。这个人是英国绅士,非常有帆船文化涵养。
(2008-8-1 19:42:00)


主持人】有一个很好的平台。邵教练,咱们这次奥帆赛您是作为裁判,有多少国家的运动员来青岛参赛?
 邵先利:大概一共有420多个人(要来齐的话)。
 主持人:有多少国家和地区?
 邵先利:一共有60多个国家。
 主持人:这是不是奥运史上最多的一次?
 邵先利:是。这次比赛我们国家,青岛在准备方面所下得功夫是有史以来帆船奥运会功夫最大的一次,所以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也就比较大。因为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本身就觉得挺新鲜的,“古老的中国还有奥林匹克比赛,还有帆船运动?”来了以后,“怎么样,和你的想象有什么区别?”一般他们都说“非常好,非常大的区别。”没有想到中国整个形势,青岛的发展,特别是帆船运动,奥运帆船的准备是这样一个好的情况。(2008-8-1 19:41:00)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的观众看比赛,看点在哪里,看他们的什么?
 邵先利:看点,奖牌轮看得比较清楚。都是一样的船,一样的距离,为什么他跑得比较快?这里面船跑得比较快,选择的路线,风利用得比较好,转来转去就赢了。建议观众到现场参观比赛的时候,你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比赛场上,哪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比较好,记几个号,你去盯住这个号。说不定,你一看就喜欢上帆船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二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就在这儿讲给大家听了。
 主持人:这个网友叫“一一”,他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关于青岛的?青岛在中国帆船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刚才说了青岛占了一定的内容。
 姜茂森:文史占了一章。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永远载入史册,我们非常荣幸能观看这个奥帆赛。
 主持人:而且青岛也是中国开展帆船最早的城市。“娃娃鱼”说,邵教练,请问您当年最好的成绩是什么?您带过的队员都有谁?
 邵先利:让我最高兴的是,几乎我所有的徒弟成绩都比我好。我本人参加过四年的帆船运动员的一些活动,得过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帆船的第三名。当然我的队员们比我出息多了,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一大批。
 主持人:您带过多少队员呢?
 邵先利:现在全国锦标赛亚洲冠军,还有全运会的,我不能一口说出这个数,很多很多。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教练的一个团队带出来的。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都有了。
(2008-8-1 19:39:00)


主持人】我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内容,就是奥帆赛的观赛礼仪,比较实用,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观赛礼仪这方面的内容?
 邵先利:因为帆船运动和其它运动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也是一个体育运动,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比较发达的一个体育运动。不同的是,它是海上运动,需要有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普及开来的一个比较文明的项目。因此,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本身帆船运动员、帆船教练,帆船界行业里的人都是知识面比较好、文化比较好,思想素质比较全面。当然了,礼仪,我们在正常Party的时候、开年会的时候都是非常绅士的。今年国际帆船协会开会的时候,我在外面培训,急急忙忙赶到赛场,我穿着比较整齐的休闲装,但是到了国际帆联年会的时候,一进去满脸通红,只有我一个人是休闲装。但是到了海边都是休闲的,很活泼。
 主持人:我看书上写着因为好几天比出胜负,所以到海边看比赛不妨当做是海滨之旅,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以给人带来很愉悦的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比赛可以通过大屏幕来弥补。咱们现场也有大屏幕吗?
 邵先利:对。我们每个周末都去培训,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媒体看到海上发现什么精彩的过程。
 主持人:他说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带上国旗,观众可以为运动员摇旗呐喊。
 邵先利:很难听得见。我看今年测试赛的时候有锣鼓队,那是气势很不错,场面很热闹,很中国,也很青岛。因为观众的事情,实际上这么多国家崇尚帆船运动,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参加这项运动,最近孩子在海上比赛,家长就在海边打着太阳伞,有着就晒太阳,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喝着饮料。看看自己的孩子,“我那个孩子在那个地方,你那个在那个地方。”孩子在海上非常激情,家长在岸上也非常放松。
(2008-8-1 19:38:00)


主持人】这位网友说,感觉这本书适合收藏,而不适合阅读。请问编辑有没有想过出过简装本?
 许朝华:同类的书也有。但是这本书,因为帆船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只有这样一本通史才能概括。这本书不光是历史书,很多趣味性的东西,可读性非常强。像我们的排版人员一边排一边看着,很投入,普及性很强。
 主持人:普及性很强。好,继续看下面的问题。“看门道”说,老师们能不能介绍一下如何看帆船比赛?去年曾经去看过,比赛场地离得很远,看不清也看不懂,是不是带高倍望远镜?
 邵先利:这个网友说得很对,看帆船比赛一个是到水上观众船,再一个是岸边。正常的比赛离得比较远,但是从这一届开始奖牌轮离岸边比较近,青岛这个地方从16号就有奖牌轮了,离着大坝几百米的距离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是距离问题。然后有一定的帆船知识,能看懂帆船出发,经过几个必须绕过的标志,谁先回来谁就取胜。前面先通过的是低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第二,依此类推。因为帆船运动它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取胜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它一轮不能说明问题,得多比几次,让大家多比试比试,一般是11轮,十轮以后来一次奖牌轮,最后看谁综合分数好,谁获胜。具体的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2008-8-1 19:36:00)


主持人】我们看看网上的问题,这位朋友说,你们在北京举行了奥运图书的首发式,就是这本书吗?说说具体情况吧,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呢?这个网友挺关注的。
 许朝华:我们5月18号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一共是四本书。还有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体委的、奥组委的副主席都参加了,规模比较大。京城的主要媒体记者也都过来采访了。
 主持人:他问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
 许朝华:在青岛也举行了首发。5月28日由市府专门举行了一个首发,奥帆这本书是由青岛市的市长、奥帆委的夏耕主席和奥帆委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指导,所以我们在青岛举办过首发。
 主持人:“凤皇来仪”问还有哪些图书?有什么计划?
 许朝华:已经有十多种了。
 主持人:刚才说了,包括中国帆船运动的,知识书本。还有出版计划吗?
 许朝华:奥运马上要开始了,大家就要关注奥运了,最近不会了(2008-8-1 19:34:00)


主持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当时您搜集的资料多吗?都是他自己提供的吗?
 姜茂森:我打电话采访的,讲了很多,经我加工出来的。包括文革期间,最后脱离航海运动,然后又上无锡参加了水上运动,因为他是南方人。
 主持人:现在是?
 姜茂森:现在也非常关注青岛的奥帆赛。
 主持人:他说要回来看一看?
 姜茂森:因为文革期间他转行了,去纺织厂。一般他隔四五年就回青岛一趟,他身体也不太好,尽量争取来看看奥帆赛。
 主持人:今年有多大年龄?
 姜茂森:今年70多岁。
 主持人:是不是这个人也让你挺感动的?
 姜茂森:是啊。
 主持人:你觉得感动在哪儿?
 姜茂森:觉得帆船运动非常有魔力,一旦从事航海运动之后,这一生恐怕就不能脱离。
 主持人:用了“魔力”这个词。
 姜茂森:邵教练是不是这样?
 邵先利:“上了贼船不好下”(笑)。
(2008-8-1 19:33:00)


主持人】具体是谁?
 姜茂森:中国第一代航海运动教练杨孝贤,这是很早的照片,20多岁。他50年代就参加航海运动了,现在不在青岛。
 主持人:您是怎么找的?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姜茂森:他在无锡,找了好多次。去无锡体育局打电话寻找,找到了他女儿。
 主持人:花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主持人:就是在打电话联系?
 姜茂森:是。
 主持人:他女儿在体育局吗?
 姜茂森:是。他现在退休了,一些事情由他女儿联系。
 主持人:是不是还跑了一趟无锡?特意搜集他的资料。
 姜茂森:他今年就到青岛一次,据说他要来看奥帆赛。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姜茂森:今年说的。
 主持人:他来了吗?
 姜茂森:我现在不大清楚。
(2008-8-1 19:31:00)


主持人】您在写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您感觉以前没有接触到,突然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姜茂森:对我来说因为对这段文史比较熟悉了,从2001年申奥成功就开始研究,青岛1932年宗庆后带领着参加奥运会,也是从青岛出发的,所以这是我们青岛奥运史的一个开端。
 主持人:有没有在节点上的人物您觉得非常重要的?
 姜茂森:参加奥运会的青岛人物都记录在里面了。
 主持人:这本书有一些历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还有一些官员。在整部书编写过程中,像刚才您讲到和《帆都人物》也是相结合的,这个将来出版的话预计有多少人物?
 姜茂森:就是有奥帆赛、帆船之都、人文青岛等等,不光是帆船运动员和教练员,这样意义比较深远一些。如果全是帆船运动员、教练员,收藏的人可能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我一边创作,一边搜集这些。
 主持人:这些人物都怎么搜集呢?去哪里找?
 姜茂森:一开始非常茫然。找任何人都很困难,因为我不太懂帆船运动,一开始是个门外汉,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了。
 主持人:当时怎么找线索?
 姜茂森:先到报刊里面看看一些人物能不能找到,四处寻找线索。找到线索以后,通过他们再找到线索。
 主持人:找线索最困难的一次是什么?
 姜茂森:最困难的一次就是拒绝了,也有不少拒绝了,不希望出名,或者是以前的历史现在不想说了。
 主持人:有没有让你觉得很兴奋的?或者是感觉很难忘的人物?
 姜茂森:有些人物就是“哎呦,没有想到能找到。”
(2008-8-1 19:30:00)


主持人】所以我们有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关于帆船运动的知识。姜老师,这本书在编写过程当中,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许编辑要求挺严的。
 主持人:为什么要求这么严?都有哪些要求?
 许朝华:我们想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知识,既有史料性又有实用性,所以对作者要求比较高一些,姜老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主持人:您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人?
 姜茂森:如果没有这段历史,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就是通用的一本书了。因为青岛是帆船之都,把这段历史加在里面,这本书就非常清楚了,这是非常好的创意。所以有这个创意,才找到我。现在这本书跟青岛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青岛的部分在里面也占很多内容。
 姜茂森:占了一部分,有一个是帆船运动青岛的人物,后面是我们帆船运动延续的过程,还有里面加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这些人物您在搜集的时候是不是都力求让它完整一些、精确一些?
 姜茂森:因为这本书写了好几年,还比较轻松。如果现抓这些人物肯定来不及。
(2008-8-1 19:2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从事帆船运动多少年了?
 邵先利:我是1980年开始帆船运动的,到现在28年了。
 主持人:当时是做运动员?
 邵先利:当时是做运动员。芬兰籍的运动员,现在看我比较瘦小,因为当时帆船运动,我们理解是瘦小的人载重小,我当时是里面块头比较大的,但是几年以后我们对帆船运动的理解,觉得不行了,个压不住了,逐步退出了。然后就学习,做教练了。全运会上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奖牌都占了第一了。下一步就是中国帆船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所以就自愿、多次申请组织批准我做奥运组织工作,在最前线执法,要亲眼目睹中国队夺取好成绩。
 主持人:这也是您这么多年一直期盼的,是不是很紧张?
 邵先利:现在挺兴奋的,稍微有点压力。毕竟我们是东道主,期待着在赛场毕竟是赛事圆满成功,也期待着中国队能够在这次赛事当中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您从事帆船运动这么多年,您自己是怎么理解帆船,怎么理解帆船运动的?
 邵先利:这么多年转来转去,看来看去最早说是贵族运动,后来又说是青少年运动,又是西方人的运动,又是东方人的发明,我看有这么六个字:“博大、纯粹、智慧”。所以说,帆船运动从开始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延伸为竞赛娱乐的工具以后,普及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因为这六个字能够适应人类本身的一些兴趣的需要,适应现在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8-8-1 19:26:00)


主持人】邵老师,刚才说到您是奥帆赛一级部的竞赛专家,也是著名的帆船教练,跟帆船有很深的渊源,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包括它的内页、内容设计的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一看,包括它的书签都是用的奥运五环的颜色来做的。而且其中里面很多照片是非常精美,都是咱们搜集到的是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还有一些像这的千帆竞发的照片,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那邵教练您有看过这本书,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邵先利:帆船运动,一开始在海上扬帆点点,是一道风景线。实际上通过帆船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文化和对现代人类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本书从历史到科技到人物,到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航海文化,了解一些帆船的实质。所以说,这本书在国内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工具书的图书,下得功夫比较大,我作为一个青岛人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本书从青岛出版的。从书的内容、各个方面,作为航海人、帆船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应该产生到青岛,这就产生在青岛了。
 主持人:您感到很欣慰。其实前两年的帆船赛我也参与报道了,当时感觉对帆船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觉得真是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邵教练,您是不是用一些非常专业的眼光看这本书的内容?
 邵先利:里面有一些专业性,但是可以看到里面还是比较博大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更有它的广泛性。从历史的渊源到现在的一些原理,到人物,人物的特点、思想,通过这本书可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008-8-1 19:23:00)


主持人】里面有没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可以给大家介绍几个。
 姜茂森:这个让邵教练介绍吧,是圈里的人物。
 邵先利:有陈向东,是以前山东帆船队的主教练,并不是头衔和位置多么耀眼,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后来当了北海船厂的厂长,作为一个四到五千人的大厂,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领导全厂锐意改革,经济上在十年里面提前实现了翻两番,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全国知名的改革工作者,这是我们帆船界的自豪。从这个人物当中可以看到,从事过帆船运动的人,他的博大、纯粹,还有他的智慧。
 主持人:还有吗?姜老师。
 姜茂森:他那个单位一直到现在也在做帆船,刘云昌是介绍带领中国的帆船队,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由刘云昌带领的。
 邵先利:刘云昌也是我的老师,有很大的功劳都是刘云昌教练打的基础比较好,他的做人、执教,好的队伍管理,形成了好的文化的习惯,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老前辈。
 主持人:您这个《奥帆人物》什么时候可以出版?
 姜茂森:出版社已经和我联系了。
 主持人:现在您也是逐步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
 姜茂森:现在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包括邵教练,到帆船讲学,还有奥帆赛的执法裁判。
(2008-8-1 19:15:00)


主持人】是不是书里面的一些资料,也是比较珍贵的?
 许朝华:对。书里面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的,特别是一些照片。因为我们的作者里面有中国体育馆的馆长,中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他手头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都编在我们书里面向大家公布。还有姜老师,海南的一位作者,他们手头都有最新的资料,包括一些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都献出来了。
 主持人:姜老师您说说,您手里都是什么样珍贵的资料?
 姜茂森:从1904年青岛帆船运动开始,一直到50年代中国成立航海运动的航海军校,到60年代中断,80年代又兴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流水线都记录下来了。我写了一本书叫《帆都人物》,现在还是手稿,是唯一一本记录与帆船运动人物的书籍,有50年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的,包括邵教练都在里面。这是奥运简史,人文精华都体现在里面了。
(2008-8-1 19:13:00)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许朝华:将近两年以前就有的,2006年就着手准备了。
 主持人:现在关于这个内容的书很少是吗?
 许朝华:很少,这可以说是第一部。
 主持人:第一部,是大家了解帆船运动的很好的途径。像这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也是奥运图书系列的一个部分是吗?还有其它著作吗?
 许朝华:是的。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介绍。
 许朝华:青岛出版社出过这方面的书将近十种了,最近一个系列就是这套《奥林匹克帆船通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和《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知识》,这四本书都是体育博物馆的馆长写的。
 主持人:是不是前面这些大部头的书就是咱们出版的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这些书在哪儿都有卖的?
 许朝华:在书城就可以买到。
(2008-8-1 19:10:00)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今天的传媒会客厅。还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奥运会了,奥帆赛也将在青岛拉开帷幕,青岛的奥运味已经越来越浓了。最近走进书城的市民,可以看到一本精美包装的书,叫做《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帆船的专业人士聊聊帆船的历史以及帆船运动的历史,还有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的难忘的故事。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奥帆委竞赛部一级项目专家、奥帆赛竞赛场竞赛官邵先利,你好。
 邵先利:你好。
 主持人:坐在旁边的这位是青岛奥运史研究学者姜茂森,你好。
 姜茂森:你好。
 主持人:旁边的这位是这本书的编辑,许朝华,许老师你好。
 许朝华:你好。
 主持人:这本书包装非常精美,包括里面的页面配了很多图片,非常漂亮。想问问咱们的编辑许老师,当时为什么考虑编写这样一部书、出版这样一部书?
 许朝华: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青岛又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所以我们觉得出一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读者比较欢迎。因为国内就缺少这样一本介绍奥帆史特别是奥帆运动的书,所以我们想出一本书填补这个空白。同时给大家作为奥帆赛的一是参赛手册,二是了解帆船知识的一部书。
(2008-8-1 19:09:00)


主持人】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即,由青岛出版社编纂出版《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一书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对帆船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做了全面、系统而又生动的介绍,全方位展示了帆船运动的精美历史画卷,同时介绍了帆船运动的组织机构、运动器材、开展级别、竞赛项目、重大赛事、基本技术、运动常识、竞赛知识、常用术语等,堪称最佳“奥帆赛观赛手册”,也是国内首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著。

作客时间:8月1日(周五)19:00-20:00
作客嘉宾:编辑姜茂森、许朝华,以及著名帆船教练邵先利等(2008-8-1 9:23:00)

 
 
主持人】就是把2008个人名的造型放在书里面,是这样吗?
 姜茂森:对,全是人名组成的,今天的网友也可以参加。就是和许老师有一个沟通,在8月6日在书城有个签售活动,网友可以给我签名收到书里面。还有一个最新的创意,就是我们签字还要签一个时间,就是8月6日签一个“2008年8月8,就是8月8日这一天可以到邮局盖一个戳,作为一个纪念。
 主持人:这些书都可以,在8月8日到邮局盖一个邮戳的话,就可以作为收藏品。
 姜茂森: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们想先在8月6日上午九点在书城做一个抽号,9:30正式开始。下午2:00在四方书城里面也有一个抽号,2:30正式签售。
 主持人:这是限量的吗?
 姜茂森:限量的,书发到了全国各地了。参加2008个签名的网友,也可以购书去看看。
 主持人:有签售的活动,还有签名的活动。今天参加节目的网友,到时候可以到书城签下自己的名字,到时候您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帆船的造型里面,非常有意义。另外还可以拿着这样一本书到邮局盖一个戳。
 姜茂森:对,8月8日可以盖一个戳,升值价值无限。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大家,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我们下次见。(2008-8-1 19:49:00)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是不是最近也有签售的活动?给大家介绍介绍。
 姜茂森:这个我说吧。我这个《帆都人物》写作过程遇到很多名人,就让他们给我签字,报纸上有一个报道。
 主持人:就是邀请一些跟奥帆有关的名人做签名。
 姜茂森:奥运会、奥帆赛还有人文青岛,包括奥帆委的领导夏耕、臧爱民等领导,青岛历史上以前的火炬手还有2008年的火炬手,还有从50年代开始的运动员、教练员,还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青岛唯一参加红军长征的一位老先生等等,现在签名的有1000多人,这也是给网友一个机会,让他们给我签名。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2008个签名,就设计出一个帆船,线条就是用人名组成的。
(2008-8-1 19:4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在这次比赛当中,负责哪个部分的执法的项目?
 邵先利:我非常高兴,刚刚定的方案是我来组织激光和激光(leida),在C场地。我们的赛制是东方是东道主裁判长,旁边还有国际帆联,就是赛事质量和公平,有派过来的一个国际竞赛官,我们两个人是共事的。
 主持人:也希望这届奥帆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借着好风、好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7:00)

主持人】那中国队参加这次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
 邵先利:中国队是有史以来都参加了。中国队在男帆板和激光方面有比较好的成绩。
 主持人:中国队有哪些名将出场?
 邵先利:中国队有帆板的殷剑,还有徐莉佳,她在今年世界锦标赛的时候差一点是世界冠军,领先了第二名14个名次,结果被一个哨判罚了。
 主持人:也是这次奥运会夺冠的热门。
 邵先利:用她的话来讲,心里不爽,这次非爽一次不行。今天上午见到徐莉佳的时候,满面春光。
 主持人:状态非常好,我们也期待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4:00)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名将吗?值得大家关注的。
 邵先利:每一个级别里面都有名将。澳大利亚的男子470级别,也是这几年世界锦标赛蝉联冠军的,他们也是非常强的队,男子470。星级的老牌子的美国队。英凌的英国队,都有不俗的表现。帆船的基础也好,现在的状态也好。今天下午我见了英国队的教练,我问他们“准备好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好了”。
(2008-8-1 19:43:00)

主持人】目前传统的强队都有哪些?
 邵先利:帆船强队是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里取得成绩的帆船强国。这些国家正常情况下,应该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综合的社会状态水平挂在一起。(经济)水平越高,帆船水平越高。美国在奥运会得过不少金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现在比较发达,并且也有了一些发达的历史。有航海历史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很好的成绩。
 主持人:有没有世界名将?都有哪些世界名将来参加这次比赛?
 邵先利:这次基本都到齐了,因为帆船名将有很多,有大帆船的等等非常多。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名将这一次都到齐了。我比较熟悉的就是英国的(本·艾士利),这个人浑身透露着帆船的信息,他以前是激光级,世界冠军,19岁的时候就世界第二,21岁的时候拿了冠军,紧接着就是激光级的奥运会冠军。然后转过头来说要有新的挑战,就搞了芬兰人级,“为帆船而生”,就把自己的身体从激光级过度到芬兰人级所需要,比如每天吃九顿饭,吃什么样的饭。接着芬兰人级以后,芬兰人级的奥运会冠军又产生了。这个人是英国绅士,非常有帆船文化涵养。
(2008-8-1 19:42:00)

主持人】有一个很好的平台。邵教练,咱们这次奥帆赛您是作为裁判,有多少国家的运动员来青岛参赛?
 邵先利:大概一共有420多个人(要来齐的话)。
 主持人:有多少国家和地区?
 邵先利:一共有60多个国家。
 主持人:这是不是奥运史上最多的一次?
 邵先利:是。这次比赛我们国家,青岛在准备方面所下得功夫是有史以来帆船奥运会功夫最大的一次,所以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也就比较大。因为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本身就觉得挺新鲜的,“古老的中国还有奥林匹克比赛,还有帆船运动?”来了以后,“怎么样,和你的想象有什么区别?”一般他们都说“非常好,非常大的区别。”没有想到中国整个形势,青岛的发展,特别是帆船运动,奥运帆船的准备是这样一个好的情况。(2008-8-1 19:41:00)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的观众看比赛,看点在哪里,看他们的什么?
 邵先利:看点,奖牌轮看得比较清楚。都是一样的船,一样的距离,为什么他跑得比较快?这里面船跑得比较快,选择的路线,风利用得比较好,转来转去就赢了。建议观众到现场参观比赛的时候,你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比赛场上,哪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比较好,记几个号,你去盯住这个号。说不定,你一看就喜欢上帆船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二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就在这儿讲给大家听了。
 主持人:这个网友叫“一一”,他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关于青岛的?青岛在中国帆船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刚才说了青岛占了一定的内容。
 姜茂森:文史占了一章。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永远载入史册,我们非常荣幸能观看这个奥帆赛。
 主持人:而且青岛也是中国开展帆船最早的城市。“娃娃鱼”说,邵教练,请问您当年最好的成绩是什么?您带过的队员都有谁?
 邵先利:让我最高兴的是,几乎我所有的徒弟成绩都比我好。我本人参加过四年的帆船运动员的一些活动,得过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帆船的第三名。当然我的队员们比我出息多了,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一大批。
 主持人:您带过多少队员呢?
 邵先利:现在全国锦标赛亚洲冠军,还有全运会的,我不能一口说出这个数,很多很多。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教练的一个团队带出来的。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都有了。
(2008-8-1 19:39:00)

主持人】我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内容,就是奥帆赛的观赛礼仪,比较实用,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观赛礼仪这方面的内容?
 邵先利:因为帆船运动和其它运动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也是一个体育运动,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比较发达的一个体育运动。不同的是,它是海上运动,需要有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普及开来的一个比较文明的项目。因此,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本身帆船运动员、帆船教练,帆船界行业里的人都是知识面比较好、文化比较好,思想素质比较全面。当然了,礼仪,我们在正常Party的时候、开年会的时候都是非常绅士的。今年国际帆船协会开会的时候,我在外面培训,急急忙忙赶到赛场,我穿着比较整齐的休闲装,但是到了国际帆联年会的时候,一进去满脸通红,只有我一个人是休闲装。但是到了海边都是休闲的,很活泼。
 主持人:我看书上写着因为好几天比出胜负,所以到海边看比赛不妨当做是海滨之旅,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以给人带来很愉悦的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比赛可以通过大屏幕来弥补。咱们现场也有大屏幕吗?
 邵先利:对。我们每个周末都去培训,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媒体看到海上发现什么精彩的过程。
 主持人:他说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带上国旗,观众可以为运动员摇旗呐喊。
 邵先利:很难听得见。我看今年测试赛的时候有锣鼓队,那是气势很不错,场面很热闹,很中国,也很青岛。因为观众的事情,实际上这么多国家崇尚帆船运动,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参加这项运动,最近孩子在海上比赛,家长就在海边打着太阳伞,有着就晒太阳,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喝着饮料。看看自己的孩子,“我那个孩子在那个地方,你那个在那个地方。”孩子在海上非常激情,家长在岸上也非常放松。
(2008-8-1 19:38:00)

主持人】这位网友说,感觉这本书适合收藏,而不适合阅读。请问编辑有没有想过出过简装本?
 许朝华:同类的书也有。但是这本书,因为帆船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只有这样一本通史才能概括。这本书不光是历史书,很多趣味性的东西,可读性非常强。像我们的排版人员一边排一边看着,很投入,普及性很强。
 主持人:普及性很强。好,继续看下面的问题。“看门道”说,老师们能不能介绍一下如何看帆船比赛?去年曾经去看过,比赛场地离得很远,看不清也看不懂,是不是带高倍望远镜?
 邵先利:这个网友说得很对,看帆船比赛一个是到水上观众船,再一个是岸边。正常的比赛离得比较远,但是从这一届开始奖牌轮离岸边比较近,青岛这个地方从16号就有奖牌轮了,离着大坝几百米的距离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是距离问题。然后有一定的帆船知识,能看懂帆船出发,经过几个必须绕过的标志,谁先回来谁就取胜。前面先通过的是低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第二,依此类推。因为帆船运动它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取胜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它一轮不能说明问题,得多比几次,让大家多比试比试,一般是11轮,十轮以后来一次奖牌轮,最后看谁综合分数好,谁获胜。具体的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2008-8-1 19:36:00)

主持人】我们看看网上的问题,这位朋友说,你们在北京举行了奥运图书的首发式,就是这本书吗?说说具体情况吧,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呢?这个网友挺关注的。
 许朝华:我们5月18号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一共是四本书。还有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体委的、奥组委的副主席都参加了,规模比较大。京城的主要媒体记者也都过来采访了。
 主持人:他问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
 许朝华:在青岛也举行了首发。5月28日由市府专门举行了一个首发,奥帆这本书是由青岛市的市长、奥帆委的夏耕主席和奥帆委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指导,所以我们在青岛举办过首发。
 主持人:“凤皇来仪”问还有哪些图书?有什么计划?
 许朝华:已经有十多种了。
 主持人:刚才说了,包括中国帆船运动的,知识书本。还有出版计划吗?
 许朝华:奥运马上要开始了,大家就要关注奥运了,最近不会了(2008-8-1 19:34:00)

主持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当时您搜集的资料多吗?都是他自己提供的吗?
 姜茂森:我打电话采访的,讲了很多,经我加工出来的。包括文革期间,最后脱离航海运动,然后又上无锡参加了水上运动,因为他是南方人。
 主持人:现在是?
 姜茂森:现在也非常关注青岛的奥帆赛。
 主持人:他说要回来看一看?
 姜茂森:因为文革期间他转行了,去纺织厂。一般他隔四五年就回青岛一趟,他身体也不太好,尽量争取来看看奥帆赛。
 主持人:今年有多大年龄?
 姜茂森:今年70多岁。
 主持人:是不是这个人也让你挺感动的?
 姜茂森:是啊。
 主持人:你觉得感动在哪儿?
 姜茂森:觉得帆船运动非常有魔力,一旦从事航海运动之后,这一生恐怕就不能脱离。
 主持人:用了“魔力”这个词。
 姜茂森:邵教练是不是这样?
 邵先利:“上了贼船不好下”(笑)。
(2008-8-1 19:33:00)

主持人】具体是谁?
 姜茂森:中国第一代航海运动教练杨孝贤,这是很早的照片,20多岁。他50年代就参加航海运动了,现在不在青岛。
 主持人:您是怎么找的?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姜茂森:他在无锡,找了好多次。去无锡体育局打电话寻找,找到了他女儿。
 主持人:花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主持人:就是在打电话联系?
 姜茂森:是。
 主持人:他女儿在体育局吗?
 姜茂森:是。他现在退休了,一些事情由他女儿联系。
 主持人:是不是还跑了一趟无锡?特意搜集他的资料。
 姜茂森:他今年就到青岛一次,据说他要来看奥帆赛。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姜茂森:今年说的。
 主持人:他来了吗?
 姜茂森:我现在不大清楚。
(2008-8-1 19:31:00)

主持人】您在写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您感觉以前没有接触到,突然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姜茂森:对我来说因为对这段文史比较熟悉了,从2001年申奥成功就开始研究,青岛1932年宗庆后带领着参加奥运会,也是从青岛出发的,所以这是我们青岛奥运史的一个开端。
 主持人:有没有在节点上的人物您觉得非常重要的?
 姜茂森:参加奥运会的青岛人物都记录在里面了。
 主持人:这本书有一些历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还有一些官员。在整部书编写过程中,像刚才您讲到和《帆都人物》也是相结合的,这个将来出版的话预计有多少人物?
 姜茂森:就是有奥帆赛、帆船之都、人文青岛等等,不光是帆船运动员和教练员,这样意义比较深远一些。如果全是帆船运动员、教练员,收藏的人可能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我一边创作,一边搜集这些。
 主持人:这些人物都怎么搜集呢?去哪里找?
 姜茂森:一开始非常茫然。找任何人都很困难,因为我不太懂帆船运动,一开始是个门外汉,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了。
 主持人:当时怎么找线索?
 姜茂森:先到报刊里面看看一些人物能不能找到,四处寻找线索。找到线索以后,通过他们再找到线索。
 主持人:找线索最困难的一次是什么?
 姜茂森:最困难的一次就是拒绝了,也有不少拒绝了,不希望出名,或者是以前的历史现在不想说了。
 主持人:有没有让你觉得很兴奋的?或者是感觉很难忘的人物?
 姜茂森:有些人物就是“哎呦,没有想到能找到。”
(2008-8-1 19:30:00)

主持人】所以我们有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关于帆船运动的知识。姜老师,这本书在编写过程当中,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许编辑要求挺严的。
 主持人:为什么要求这么严?都有哪些要求?
 许朝华:我们想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知识,既有史料性又有实用性,所以对作者要求比较高一些,姜老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主持人:您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人?
 姜茂森:如果没有这段历史,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就是通用的一本书了。因为青岛是帆船之都,把这段历史加在里面,这本书就非常清楚了,这是非常好的创意。所以有这个创意,才找到我。现在这本书跟青岛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青岛的部分在里面也占很多内容。
 姜茂森:占了一部分,有一个是帆船运动青岛的人物,后面是我们帆船运动延续的过程,还有里面加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这些人物您在搜集的时候是不是都力求让它完整一些、精确一些?
 姜茂森:因为这本书写了好几年,还比较轻松。如果现抓这些人物肯定来不及。
(2008-8-1 19:2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从事帆船运动多少年了?
 邵先利:我是1980年开始帆船运动的,到现在28年了。
 主持人:当时是做运动员?
 邵先利:当时是做运动员。芬兰籍的运动员,现在看我比较瘦小,因为当时帆船运动,我们理解是瘦小的人载重小,我当时是里面块头比较大的,但是几年以后我们对帆船运动的理解,觉得不行了,个压不住了,逐步退出了。然后就学习,做教练了。全运会上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奖牌都占了第一了。下一步就是中国帆船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所以就自愿、多次申请组织批准我做奥运组织工作,在最前线执法,要亲眼目睹中国队夺取好成绩。
 主持人:这也是您这么多年一直期盼的,是不是很紧张?
 邵先利:现在挺兴奋的,稍微有点压力。毕竟我们是东道主,期待着在赛场毕竟是赛事圆满成功,也期待着中国队能够在这次赛事当中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您从事帆船运动这么多年,您自己是怎么理解帆船,怎么理解帆船运动的?
 邵先利:这么多年转来转去,看来看去最早说是贵族运动,后来又说是青少年运动,又是西方人的运动,又是东方人的发明,我看有这么六个字:“博大、纯粹、智慧”。所以说,帆船运动从开始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延伸为竞赛娱乐的工具以后,普及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因为这六个字能够适应人类本身的一些兴趣的需要,适应现在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8-8-1 19:26:00)

主持人】邵老师,刚才说到您是奥帆赛一级部的竞赛专家,也是著名的帆船教练,跟帆船有很深的渊源,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包括它的内页、内容设计的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一看,包括它的书签都是用的奥运五环的颜色来做的。而且其中里面很多照片是非常精美,都是咱们搜集到的是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还有一些像这的千帆竞发的照片,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那邵教练您有看过这本书,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邵先利:帆船运动,一开始在海上扬帆点点,是一道风景线。实际上通过帆船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文化和对现代人类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本书从历史到科技到人物,到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航海文化,了解一些帆船的实质。所以说,这本书在国内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工具书的图书,下得功夫比较大,我作为一个青岛人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本书从青岛出版的。从书的内容、各个方面,作为航海人、帆船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应该产生到青岛,这就产生在青岛了。
 主持人:您感到很欣慰。其实前两年的帆船赛我也参与报道了,当时感觉对帆船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觉得真是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邵教练,您是不是用一些非常专业的眼光看这本书的内容?
 邵先利:里面有一些专业性,但是可以看到里面还是比较博大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更有它的广泛性。从历史的渊源到现在的一些原理,到人物,人物的特点、思想,通过这本书可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008-8-1 19:23:00)

主持人】里面有没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可以给大家介绍几个。
 姜茂森:这个让邵教练介绍吧,是圈里的人物。
 邵先利:有陈向东,是以前山东帆船队的主教练,并不是头衔和位置多么耀眼,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后来当了北海船厂的厂长,作为一个四到五千人的大厂,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领导全厂锐意改革,经济上在十年里面提前实现了翻两番,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全国知名的改革工作者,这是我们帆船界的自豪。从这个人物当中可以看到,从事过帆船运动的人,他的博大、纯粹,还有他的智慧。
 主持人:还有吗?姜老师。
 姜茂森:他那个单位一直到现在也在做帆船,刘云昌是介绍带领中国的帆船队,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由刘云昌带领的。
 邵先利:刘云昌也是我的老师,有很大的功劳都是刘云昌教练打的基础比较好,他的做人、执教,好的队伍管理,形成了好的文化的习惯,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老前辈。
 主持人:您这个《奥帆人物》什么时候可以出版?
 姜茂森:出版社已经和我联系了。
 主持人:现在您也是逐步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
 姜茂森:现在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包括邵教练,到帆船讲学,还有奥帆赛的执法裁判。
(2008-8-1 19:15:00)

主持人】是不是书里面的一些资料,也是比较珍贵的?
 许朝华:对。书里面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的,特别是一些照片。因为我们的作者里面有中国体育馆的馆长,中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他手头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都编在我们书里面向大家公布。还有姜老师,海南的一位作者,他们手头都有最新的资料,包括一些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都献出来了。
 主持人:姜老师您说说,您手里都是什么样珍贵的资料?
 姜茂森:从1904年青岛帆船运动开始,一直到50年代中国成立航海运动的航海军校,到60年代中断,80年代又兴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流水线都记录下来了。我写了一本书叫《帆都人物》,现在还是手稿,是唯一一本记录与帆船运动人物的书籍,有50年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的,包括邵教练都在里面。这是奥运简史,人文精华都体现在里面了。
(2008-8-1 19:13:00)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许朝华:将近两年以前就有的,2006年就着手准备了。
 主持人:现在关于这个内容的书很少是吗?
 许朝华:很少,这可以说是第一部。
 主持人:第一部,是大家了解帆船运动的很好的途径。像这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也是奥运图书系列的一个部分是吗?还有其它著作吗?
 许朝华:是的。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介绍。
 许朝华:青岛出版社出过这方面的书将近十种了,最近一个系列就是这套《奥林匹克帆船通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和《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知识》,这四本书都是体育博物馆的馆长写的。
 主持人:是不是前面这些大部头的书就是咱们出版的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这些书在哪儿都有卖的?
 许朝华:在书城就可以买到。
(2008-8-1 19:10:00)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今天的传媒会客厅。还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奥运会了,奥帆赛也将在青岛拉开帷幕,青岛的奥运味已经越来越浓了。最近走进书城的市民,可以看到一本精美包装的书,叫做《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帆船的专业人士聊聊帆船的历史以及帆船运动的历史,还有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的难忘的故事。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奥帆委竞赛部一级项目专家、奥帆赛竞赛场竞赛官邵先利,你好。
 邵先利:你好。
 主持人:坐在旁边的这位是青岛奥运史研究学者姜茂森,你好。
 姜茂森:你好。
 主持人:旁边的这位是这本书的编辑,许朝华,许老师你好。
 许朝华:你好。
 主持人:这本书包装非常精美,包括里面的页面配了很多图片,非常漂亮。想问问咱们的编辑许老师,当时为什么考虑编写这样一部书、出版这样一部书?
 许朝华: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青岛又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所以我们觉得出一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读者比较欢迎。因为国内就缺少这样一本介绍奥帆史特别是奥帆运动的书,所以我们想出一本书填补这个空白。同时给大家作为奥帆赛的一是参赛手册,二是了解帆船知识的一部书。
(2008-8-1 19:09:00)

主持人】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即,由青岛出版社编纂出版《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一书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对帆船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做了全面、系统而又生动的介绍,全方位展示了帆船运动的精美历史画卷,同时介绍了帆船运动的组织机构、运动器材、开展级别、竞赛项目、重大赛事、基本技术、运动常识、竞赛知识、常用术语等,堪称最佳“奥帆赛观赛手册”,也是国内首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著。

作客时间:8月1日(周五)19:00-20:00
作客嘉宾:编辑姜茂森、许朝华,以及著名帆船教练邵先利等(2008-8-1 9:23:00)
                   
 
                                                  
主持人】就是把2008个人名的造型放在书里面,是这样吗?
 姜茂森:对,全是人名组成的,今天的网友也可以参加。就是和许老师有一个沟通,在8月6日在书城有个签售活动,网友可以给我签名收到书里面。还有一个最新的创意,就是我们签字还要签一个时间,就是8月6日签一个“2008年8月8日”,就是8月8日这一天可以到邮局盖一个戳,作为一个纪念。
 主持人:这些书都可以,在8月8日到邮局盖一个邮戳的话,就可以作为收藏品。
 姜茂森: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们想先在8月6日上午九点在书城做一个抽号,9:30正式开始。下午2:00在四方书城里面也有一个抽号,2:30正式签售。
 主持人:这是限量的吗?
 姜茂森:限量的,书发到了全国各地了。参加2008个签名的网友,也可以购书去看看。
 主持人:有签售的活动,还有签名的活动。今天参加节目的网友,到时候可以到书城签下自己的名字,到时候您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帆船的造型里面,非常有意义。另外还可以拿着这样一本书到邮局盖一个戳。
 姜茂森:对,8月8日可以盖一个戳,升值价值无限。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大家,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我们下次见。(2008-8-1 19:49:00)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是不是最近也有签售的活动?给大家介绍介绍。
 姜茂森:这个我说吧。我这个《帆都人物》写作过程遇到很多名人,就让他们给我签字,报纸上有一个报道。
 主持人:就是邀请一些跟奥帆有关的名人做签名。
 姜茂森:奥运会、奥帆赛还有人文青岛,包括奥帆委的领导夏耕、臧爱民等领导,青岛历史上以前的火炬手还有2008年的火炬手,还有从50年代开始的运动员、教练员,还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青岛唯一参加红军长征的一位老先生等等,现在签名的有1000多人,这也是给网友一个机会,让他们给我签名。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2008个签名,就设计出一个帆船,线条就是用人名组成的。
(2008-8-1 19:4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在这次比赛当中,负责哪个部分的执法的项目?
 邵先利:我非常高兴,刚刚定的方案是我来组织激光和激光(leida),在C场地。我们的赛制是东方是东道主裁判长,旁边还有国际帆联,就是赛事质量和公平,有派过来的一个国际竞赛官,我们两个人是共事的。
 主持人:也希望这届奥帆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借着好风、好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7:00)


主持人】那中国队参加这次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
 邵先利:中国队是有史以来都参加了。中国队在男帆板和激光方面有比较好的成绩。
 主持人:中国队有哪些名将出场?
 邵先利:中国队有帆板的殷剑,还有徐莉佳,她在今年世界锦标赛的时候差一点是世界冠军,领先了第二名14个名次,结果被一个哨判罚了。
 主持人:也是这次奥运会夺冠的热门。
 邵先利:用她的话来讲,心里不爽,这次非爽一次不行。今天上午见到徐莉佳的时候,满面春光。
 主持人:状态非常好,我们也期待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4:00)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名将吗?值得大家关注的。
 邵先利:每一个级别里面都有名将。澳大利亚的男子470级别,也是这几年世界锦标赛蝉联冠军的,他们也是非常强的队,男子470。星级的老牌子的美国队。英凌的英国队,都有不俗的表现。帆船的基础也好,现在的状态也好。今天下午我见了英国队的教练,我问他们“准备好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好了”。
(2008-8-1 19:43:00)


主持人】目前传统的强队都有哪些?
 邵先利:帆船强队是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里取得成绩的帆船强国。这些国家正常情况下,应该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综合的社会状态水平挂在一起。(经济)水平越高,帆船水平越高。美国在奥运会得过不少金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现在比较发达,并且也有了一些发达的历史。有航海历史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很好的成绩。
 主持人:有没有世界名将?都有哪些世界名将来参加这次比赛?
 邵先利:这次基本都到齐了,因为帆船名将有很多,有大帆船的等等非常多。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名将这一次都到齐了。我比较熟悉的就是英国的(本·艾士利),这个人浑身透露着帆船的信息,他以前是激光级,世界冠军,19岁的时候就世界第二,21岁的时候拿了冠军,紧接着就是激光级的奥运会冠军。然后转过头来说要有新的挑战,就搞了芬兰人级,“为帆船而生”,就把自己的身体从激光级过度到芬兰人级所需要,比如每天吃九顿饭,吃什么样的饭。接着芬兰人级以后,芬兰人级的奥运会冠军又产生了。这个人是英国绅士,非常有帆船文化涵养。
(2008-8-1 19:42:00)


主持人】有一个很好的平台。邵教练,咱们这次奥帆赛您是作为裁判,有多少国家的运动员来青岛参赛?
 邵先利:大概一共有420多个人(要来齐的话)。
 主持人:有多少国家和地区?
 邵先利:一共有60多个国家。
 主持人:这是不是奥运史上最多的一次?
 邵先利:是。这次比赛我们国家,青岛在准备方面所下得功夫是有史以来帆船奥运会功夫最大的一次,所以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也就比较大。因为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本身就觉得挺新鲜的,“古老的中国还有奥林匹克比赛,还有帆船运动?”来了以后,“怎么样,和你的想象有什么区别?”一般他们都说“非常好,非常大的区别。”没有想到中国整个形势,青岛的发展,特别是帆船运动,奥运帆船的准备是这样一个好的情况。(2008-8-1 19:41:00)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的观众看比赛,看点在哪里,看他们的什么?
 邵先利:看点,奖牌轮看得比较清楚。都是一样的船,一样的距离,为什么他跑得比较快?这里面船跑得比较快,选择的路线,风利用得比较好,转来转去就赢了。建议观众到现场参观比赛的时候,你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比赛场上,哪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比较好,记几个号,你去盯住这个号。说不定,你一看就喜欢上帆船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二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就在这儿讲给大家听了。
 主持人:这个网友叫“一一”,他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关于青岛的?青岛在中国帆船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刚才说了青岛占了一定的内容。
 姜茂森:文史占了一章。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永远载入史册,我们非常荣幸能观看这个奥帆赛。
 主持人:而且青岛也是中国开展帆船最早的城市。“娃娃鱼”说,邵教练,请问您当年最好的成绩是什么?您带过的队员都有谁?
 邵先利:让我最高兴的是,几乎我所有的徒弟成绩都比我好。我本人参加过四年的帆船运动员的一些活动,得过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帆船的第三名。当然我的队员们比我出息多了,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一大批。
 主持人:您带过多少队员呢?
 邵先利:现在全国锦标赛亚洲冠军,还有全运会的,我不能一口说出这个数,很多很多。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教练的一个团队带出来的。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都有了。
(2008-8-1 19:39:00)


主持人】我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内容,就是奥帆赛的观赛礼仪,比较实用,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观赛礼仪这方面的内容?
 邵先利:因为帆船运动和其它运动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也是一个体育运动,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比较发达的一个体育运动。不同的是,它是海上运动,需要有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普及开来的一个比较文明的项目。因此,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本身帆船运动员、帆船教练,帆船界行业里的人都是知识面比较好、文化比较好,思想素质比较全面。当然了,礼仪,我们在正常Party的时候、开年会的时候都是非常绅士的。今年国际帆船协会开会的时候,我在外面培训,急急忙忙赶到赛场,我穿着比较整齐的休闲装,但是到了国际帆联年会的时候,一进去满脸通红,只有我一个人是休闲装。但是到了海边都是休闲的,很活泼。
 主持人:我看书上写着因为好几天比出胜负,所以到海边看比赛不妨当做是海滨之旅,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以给人带来很愉悦的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比赛可以通过大屏幕来弥补。咱们现场也有大屏幕吗?
 邵先利:对。我们每个周末都去培训,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媒体看到海上发现什么精彩的过程。
 主持人:他说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带上国旗,观众可以为运动员摇旗呐喊。
 邵先利:很难听得见。我看今年测试赛的时候有锣鼓队,那是气势很不错,场面很热闹,很中国,也很青岛。因为观众的事情,实际上这么多国家崇尚帆船运动,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参加这项运动,最近孩子在海上比赛,家长就在海边打着太阳伞,有着就晒太阳,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喝着饮料。看看自己的孩子,“我那个孩子在那个地方,你那个在那个地方。”孩子在海上非常激情,家长在岸上也非常放松。
(2008-8-1 19:38:00)


主持人】这位网友说,感觉这本书适合收藏,而不适合阅读。请问编辑有没有想过出过简装本?
 许朝华:同类的书也有。但是这本书,因为帆船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只有这样一本通史才能概括。这本书不光是历史书,很多趣味性的东西,可读性非常强。像我们的排版人员一边排一边看着,很投入,普及性很强。
 主持人:普及性很强。好,继续看下面的问题。“看门道”说,老师们能不能介绍一下如何看帆船比赛?去年曾经去看过,比赛场地离得很远,看不清也看不懂,是不是带高倍望远镜?
 邵先利:这个网友说得很对,看帆船比赛一个是到水上观众船,再一个是岸边。正常的比赛离得比较远,但是从这一届开始奖牌轮离岸边比较近,青岛这个地方从16号就有奖牌轮了,离着大坝几百米的距离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是距离问题。然后有一定的帆船知识,能看懂帆船出发,经过几个必须绕过的标志,谁先回来谁就取胜。前面先通过的是低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第二,依此类推。因为帆船运动它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取胜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它一轮不能说明问题,得多比几次,让大家多比试比试,一般是11轮,十轮以后来一次奖牌轮,最后看谁综合分数好,谁获胜。具体的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2008-8-1 19:36:00)


主持人】我们看看网上的问题,这位朋友说,你们在北京举行了奥运图书的首发式,就是这本书吗?说说具体情况吧,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呢?这个网友挺关注的。
 许朝华:我们5月18号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一共是四本书。还有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体委的、奥组委的副主席都参加了,规模比较大。京城的主要媒体记者也都过来采访了。
 主持人:他问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
 许朝华:在青岛也举行了首发。5月28日由市府专门举行了一个首发,奥帆这本书是由青岛市的市长、奥帆委的夏耕主席和奥帆委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指导,所以我们在青岛举办过首发。
 主持人:“凤皇来仪”问还有哪些图书?有什么计划?
 许朝华:已经有十多种了。
 主持人:刚才说了,包括中国帆船运动的,知识书本。还有出版计划吗?
 许朝华:奥运马上要开始了,大家就要关注奥运了,最近不会了(2008-8-1 19:34:00)


主持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当时您搜集的资料多吗?都是他自己提供的吗?
 姜茂森:我打电话采访的,讲了很多,经我加工出来的。包括文革期间,最后脱离航海运动,然后又上无锡参加了水上运动,因为他是南方人。
 主持人:现在是?
 姜茂森:现在也非常关注青岛的奥帆赛。
 主持人:他说要回来看一看?
 姜茂森:因为文革期间他转行了,去纺织厂。一般他隔四五年就回青岛一趟,他身体也不太好,尽量争取来看看奥帆赛。
 主持人:今年有多大年龄?
 姜茂森:今年70多岁。
 主持人:是不是这个人也让你挺感动的?
 姜茂森:是啊。
 主持人:你觉得感动在哪儿?
 姜茂森:觉得帆船运动非常有魔力,一旦从事航海运动之后,这一生恐怕就不能脱离。
 主持人:用了“魔力”这个词。
 姜茂森:邵教练是不是这样?
 邵先利:“上了贼船不好下”(笑)。
(2008-8-1 19:33:00)


主持人】具体是谁?
 姜茂森:中国第一代航海运动教练杨孝贤,这是很早的照片,20多岁。他50年代就参加航海运动了,现在不在青岛。
 主持人:您是怎么找的?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姜茂森:他在无锡,找了好多次。去无锡体育局打电话寻找,找到了他女儿。
 主持人:花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主持人:就是在打电话联系?
 姜茂森:是。
 主持人:他女儿在体育局吗?
 姜茂森:是。他现在退休了,一些事情由他女儿联系。
 主持人:是不是还跑了一趟无锡?特意搜集他的资料。
 姜茂森:他今年就到青岛一次,据说他要来看奥帆赛。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姜茂森:今年说的。
 主持人:他来了吗?
 姜茂森:我现在不大清楚。
(2008-8-1 19:31:00)


主持人】您在写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您感觉以前没有接触到,突然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姜茂森:对我来说因为对这段文史比较熟悉了,从2001年申奥成功就开始研究,青岛1932年宗庆后带领着参加奥运会,也是从青岛出发的,所以这是我们青岛奥运史的一个开端。
 主持人:有没有在节点上的人物您觉得非常重要的?
 姜茂森:参加奥运会的青岛人物都记录在里面了。
 主持人:这本书有一些历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还有一些官员。在整部书编写过程中,像刚才您讲到和《帆都人物》也是相结合的,这个将来出版的话预计有多少人物?
 姜茂森:就是有奥帆赛、帆船之都、人文青岛等等,不光是帆船运动员和教练员,这样意义比较深远一些。如果全是帆船运动员、教练员,收藏的人可能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我一边创作,一边搜集这些。
 主持人:这些人物都怎么搜集呢?去哪里找?
 姜茂森:一开始非常茫然。找任何人都很困难,因为我不太懂帆船运动,一开始是个门外汉,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了。
 主持人:当时怎么找线索?
 姜茂森:先到报刊里面看看一些人物能不能找到,四处寻找线索。找到线索以后,通过他们再找到线索。
 主持人:找线索最困难的一次是什么?
 姜茂森:最困难的一次就是拒绝了,也有不少拒绝了,不希望出名,或者是以前的历史现在不想说了。
 主持人:有没有让你觉得很兴奋的?或者是感觉很难忘的人物?
 姜茂森:有些人物就是“哎呦,没有想到能找到。”
(2008-8-1 19:30:00)


主持人】所以我们有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关于帆船运动的知识。姜老师,这本书在编写过程当中,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许编辑要求挺严的。
 主持人:为什么要求这么严?都有哪些要求?
 许朝华:我们想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知识,既有史料性又有实用性,所以对作者要求比较高一些,姜老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主持人:您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人?
 姜茂森:如果没有这段历史,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就是通用的一本书了。因为青岛是帆船之都,把这段历史加在里面,这本书就非常清楚了,这是非常好的创意。所以有这个创意,才找到我。现在这本书跟青岛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青岛的部分在里面也占很多内容。
 姜茂森:占了一部分,有一个是帆船运动青岛的人物,后面是我们帆船运动延续的过程,还有里面加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这些人物您在搜集的时候是不是都力求让它完整一些、精确一些?
 姜茂森:因为这本书写了好几年,还比较轻松。如果现抓这些人物肯定来不及。
(2008-8-1 19:2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从事帆船运动多少年了?
 邵先利:我是1980年开始帆船运动的,到现在28年了。
 主持人:当时是做运动员?
 邵先利:当时是做运动员。芬兰籍的运动员,现在看我比较瘦小,因为当时帆船运动,我们理解是瘦小的人载重小,我当时是里面块头比较大的,但是几年以后我们对帆船运动的理解,觉得不行了,个压不住了,逐步退出了。然后就学习,做教练了。全运会上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奖牌都占了第一了。下一步就是中国帆船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所以就自愿、多次申请组织批准我做奥运组织工作,在最前线执法,要亲眼目睹中国队夺取好成绩。
 主持人:这也是您这么多年一直期盼的,是不是很紧张?
 邵先利:现在挺兴奋的,稍微有点压力。毕竟我们是东道主,期待着在赛场毕竟是赛事圆满成功,也期待着中国队能够在这次赛事当中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您从事帆船运动这么多年,您自己是怎么理解帆船,怎么理解帆船运动的?
 邵先利:这么多年转来转去,看来看去最早说是贵族运动,后来又说是青少年运动,又是西方人的运动,又是东方人的发明,我看有这么六个字:“博大、纯粹、智慧”。所以说,帆船运动从开始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延伸为竞赛娱乐的工具以后,普及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因为这六个字能够适应人类本身的一些兴趣的需要,适应现在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8-8-1 19:26:00)


主持人】邵老师,刚才说到您是奥帆赛一级部的竞赛专家,也是著名的帆船教练,跟帆船有很深的渊源,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包括它的内页、内容设计的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一看,包括它的书签都是用的奥运五环的颜色来做的。而且其中里面很多照片是非常精美,都是咱们搜集到的是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还有一些像这的千帆竞发的照片,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那邵教练您有看过这本书,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邵先利:帆船运动,一开始在海上扬帆点点,是一道风景线。实际上通过帆船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文化和对现代人类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本书从历史到科技到人物,到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航海文化,了解一些帆船的实质。所以说,这本书在国内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工具书的图书,下得功夫比较大,我作为一个青岛人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本书从青岛出版的。从书的内容、各个方面,作为航海人、帆船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应该产生到青岛,这就产生在青岛了。
 主持人:您感到很欣慰。其实前两年的帆船赛我也参与报道了,当时感觉对帆船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觉得真是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邵教练,您是不是用一些非常专业的眼光看这本书的内容?
 邵先利:里面有一些专业性,但是可以看到里面还是比较博大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更有它的广泛性。从历史的渊源到现在的一些原理,到人物,人物的特点、思想,通过这本书可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008-8-1 19:23:00)


主持人】里面有没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可以给大家介绍几个。
 姜茂森:这个让邵教练介绍吧,是圈里的人物。
 邵先利:有陈向东,是以前山东帆船队的主教练,并不是头衔和位置多么耀眼,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后来当了北海船厂的厂长,作为一个四到五千人的大厂,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领导全厂锐意改革,经济上在十年里面提前实现了翻两番,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全国知名的改革工作者,这是我们帆船界的自豪。从这个人物当中可以看到,从事过帆船运动的人,他的博大、纯粹,还有他的智慧。
 主持人:还有吗?姜老师。
 姜茂森:他那个单位一直到现在也在做帆船,刘云昌是介绍带领中国的帆船队,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由刘云昌带领的。
 邵先利:刘云昌也是我的老师,有很大的功劳都是刘云昌教练打的基础比较好,他的做人、执教,好的队伍管理,形成了好的文化的习惯,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老前辈。
 主持人:您这个《奥帆人物》什么时候可以出版?
 姜茂森:出版社已经和我联系了。
 主持人:现在您也是逐步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
 姜茂森:现在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包括邵教练,到帆船讲学,还有奥帆赛的执法裁判。
(2008-8-1 19:15:00)


主持人】是不是书里面的一些资料,也是比较珍贵的?
 许朝华:对。书里面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的,特别是一些照片。因为我们的作者里面有中国体育馆的馆长,中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他手头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都编在我们书里面向大家公布。还有姜老师,海南的一位作者,他们手头都有最新的资料,包括一些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都献出来了。
 主持人:姜老师您说说,您手里都是什么样珍贵的资料?
 姜茂森:从1904年青岛帆船运动开始,一直到50年代中国成立航海运动的航海军校,到60年代中断,80年代又兴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流水线都记录下来了。我写了一本书叫《帆都人物》,现在还是手稿,是唯一一本记录与帆船运动人物的书籍,有50年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的,包括邵教练都在里面。这是奥运简史,人文精华都体现在里面了。
(2008-8-1 19:13:00)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许朝华:将近两年以前就有的,2006年就着手准备了。
 主持人:现在关于这个内容的书很少是吗?
 许朝华:很少,这可以说是第一部。
 主持人:第一部,是大家了解帆船运动的很好的途径。像这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也是奥运图书系列的一个部分是吗?还有其它著作吗?
 许朝华:是的。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介绍。
 许朝华:青岛出版社出过这方面的书将近十种了,最近一个系列就是这套《奥林匹克帆船通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和《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知识》,这四本书都是体育博物馆的馆长写的。
 主持人:是不是前面这些大部头的书就是咱们出版的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这些书在哪儿都有卖的?
 许朝华:在书城就可以买到。
(2008-8-1 19:10:00)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今天的传媒会客厅。还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奥运会了,奥帆赛也将在青岛拉开帷幕,青岛的奥运味已经越来越浓了。最近走进书城的市民,可以看到一本精美包装的书,叫做《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帆船的专业人士聊聊帆船的历史以及帆船运动的历史,还有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的难忘的故事。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奥帆委竞赛部一级项目专家、奥帆赛竞赛场竞赛官邵先利,你好。
 邵先利:你好。
 主持人:坐在旁边的这位是青岛奥运史研究学者姜茂森,你好。
 姜茂森:你好。
 主持人:旁边的这位是这本书的编辑,许朝华,许老师你好。
 许朝华:你好。
 主持人:这本书包装非常精美,包括里面的页面配了很多图片,非常漂亮。想问问咱们的编辑许老师,当时为什么考虑编写这样一部书、出版这样一部书?
 许朝华: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青岛又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所以我们觉得出一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读者比较欢迎。因为国内就缺少这样一本介绍奥帆史特别是奥帆运动的书,所以我们想出一本书填补这个空白。同时给大家作为奥帆赛的一是参赛手册,二是了解帆船知识的一部书。
(2008-8-1 19:09:00)


主持人】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即,由青岛出版社编纂出版《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一书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对帆船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做了全面、系统而又生动的介绍,全方位展示了帆船运动的精美历史画卷,同时介绍了帆船运动的组织机构、运动器材、开展级别、竞赛项目、重大赛事、基本技术、运动常识、竞赛知识、常用术语等,堪称最佳“奥帆赛观赛手册”,也是国内首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著。

作客时间:8月1日(周五)19:00-20:00
作客嘉宾:编辑姜茂森、许朝华,以及著名帆船教练邵先利等(2008-8-1 9:23:00)

 

主持人】就是把2008个人名的造型放在书里面,是这样吗?
 姜茂森:对,全是人名组成的,今天的网友也可以参加。就是和许老师有一个沟通,在8月6日在书城有个签售活动,网友可以给我签名收到书里面。还有一个最新的创意,就是我们签字还要签一个时间,就是8月6日签一个“2008年8月8日”,就是8月8日这一天可以到邮局盖一个戳,作为一个纪念。
 主持人:这些书都可以,在8月8日到邮局盖一个邮戳的话,就可以作为收藏品。
 姜茂森: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们想先在8月6日上午九点在书城做一个抽号,9:30正式开始。下午2:00在四方书城里面也有一个抽号,2:30正式签售。
 主持人:这是限量的吗?
 姜茂森:限量的,书发到了全国各地了。参加2008个签名的网友,也可以购书去看看。
 主持人:有签售的活动,还有签名的活动。今天参加节目的网友,到时候可以到书城签下自己的名字,到时候您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帆船的造型里面,非常有意义。另外还可以拿着这样一本书到邮局盖一个戳。
 姜茂森:对,8月8日可以盖一个戳,升值价值无限。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大家,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我们下次见。(2008-8-1 19:49:00)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是不是最近也有签售的活动?给大家介绍介绍。
 姜茂森:这个我说吧。我这个《帆都人物》写作过程遇到很多名人,就让他们给我签字,报纸上有一个报道。
 主持人:就是邀请一些跟奥帆有关的名人做签名。
 姜茂森:奥运会、奥帆赛还有人文青岛,包括奥帆委的领导夏耕、臧爱民等领导,青岛历史上以前的火炬手还有2008年的火炬手,还有从50年代开始的运动员、教练员,还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青岛唯一参加红军长征的一位老先生等等,现在签名的有1000多人,这也是给网友一个机会,让他们给我签名。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2008个签名,就设计出一个帆船,线条就是用人名组成的。
(2008-8-1 19:4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在这次比赛当中,负责哪个部分的执法的项目?
 邵先利:我非常高兴,刚刚定的方案是我来组织激光和激光(leida),在C场地。我们的赛制是东方是东道主裁判长,旁边还有国际帆联,就是赛事质量和公平,有派过来的一个国际竞赛官,我们两个人是共事的。
 主持人:也希望这届奥帆赛,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借着好风、好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7:00)


主持人】那中国队参加这次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
 邵先利:中国队是有史以来都参加了。中国队在男帆板和激光方面有比较好的成绩。
 主持人:中国队有哪些名将出场?
 邵先利:中国队有帆板的殷剑,还有徐莉佳,她在今年世界锦标赛的时候差一点是世界冠军,领先了第二名14个名次,结果被一个哨判罚了。
 主持人:也是这次奥运会夺冠的热门。
 邵先利:用她的话来讲,心里不爽,这次非爽一次不行。今天上午见到徐莉佳的时候,满面春光。
 主持人:状态非常好,我们也期待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2008-8-1 19:44:00)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名将吗?值得大家关注的。
 邵先利:每一个级别里面都有名将。澳大利亚的男子470级别,也是这几年世界锦标赛蝉联冠军的,他们也是非常强的队,男子470。星级的老牌子的美国队。英凌的英国队,都有不俗的表现。帆船的基础也好,现在的状态也好。今天下午我见了英国队的教练,我问他们“准备好了吗?”“是的,我们准备好了”。
(2008-8-1 19:43:00)


主持人】目前传统的强队都有哪些?
 邵先利:帆船强队是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里取得成绩的帆船强国。这些国家正常情况下,应该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综合的社会状态水平挂在一起。(经济)水平越高,帆船水平越高。美国在奥运会得过不少金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现在比较发达,并且也有了一些发达的历史。有航海历史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很好的成绩。
 主持人:有没有世界名将?都有哪些世界名将来参加这次比赛?
 邵先利:这次基本都到齐了,因为帆船名将有很多,有大帆船的等等非常多。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名将这一次都到齐了。我比较熟悉的就是英国的(本·艾士利),这个人浑身透露着帆船的信息,他以前是激光级,世界冠军,19岁的时候就世界第二,21岁的时候拿了冠军,紧接着就是激光级的奥运会冠军。然后转过头来说要有新的挑战,就搞了芬兰人级,“为帆船而生”,就把自己的身体从激光级过度到芬兰人级所需要,比如每天吃九顿饭,吃什么样的饭。接着芬兰人级以后,芬兰人级的奥运会冠军又产生了。这个人是英国绅士,非常有帆船文化涵养。
(2008-8-1 19:42:00)


主持人】有一个很好的平台。邵教练,咱们这次奥帆赛您是作为裁判,有多少国家的运动员来青岛参赛?
 邵先利:大概一共有420多个人(要来齐的话)。
 主持人:有多少国家和地区?
 邵先利:一共有60多个国家。
 主持人:这是不是奥运史上最多的一次?
 邵先利:是。这次比赛我们国家,青岛在准备方面所下得功夫是有史以来帆船奥运会功夫最大的一次,所以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也就比较大。因为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本身就觉得挺新鲜的,“古老的中国还有奥林匹克比赛,还有帆船运动?”来了以后,“怎么样,和你的想象有什么区别?”一般他们都说“非常好,非常大的区别。”没有想到中国整个形势,青岛的发展,特别是帆船运动,奥运帆船的准备是这样一个好的情况。(2008-8-1 19:41:00)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的观众看比赛,看点在哪里,看他们的什么?
 邵先利:看点,奖牌轮看得比较清楚。都是一样的船,一样的距离,为什么他跑得比较快?这里面船跑得比较快,选择的路线,风利用得比较好,转来转去就赢了。建议观众到现场参观比赛的时候,你首先了解一下,目前比赛场上,哪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比较好,记几个号,你去盯住这个号。说不定,你一看就喜欢上帆船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二次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就在这儿讲给大家听了。
 主持人:这个网友叫“一一”,他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是关于青岛的?青岛在中国帆船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刚才说了青岛占了一定的内容。
 姜茂森:文史占了一章。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永远载入史册,我们非常荣幸能观看这个奥帆赛。
 主持人:而且青岛也是中国开展帆船最早的城市。“娃娃鱼”说,邵教练,请问您当年最好的成绩是什么?您带过的队员都有谁?
 邵先利:让我最高兴的是,几乎我所有的徒弟成绩都比我好。我本人参加过四年的帆船运动员的一些活动,得过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帆船的第三名。当然我的队员们比我出息多了,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一大批。
 主持人:您带过多少队员呢?
 邵先利:现在全国锦标赛亚洲冠军,还有全运会的,我不能一口说出这个数,很多很多。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教练的一个团队带出来的。二三十、三四十、五六十都有了。
(2008-8-1 19:39:00)


主持人】我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内容,就是奥帆赛的观赛礼仪,比较实用,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观赛礼仪这方面的内容?
 邵先利:因为帆船运动和其它运动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也是一个体育运动,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比较发达的一个体育运动。不同的是,它是海上运动,需要有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普及开来的一个比较文明的项目。因此,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本身帆船运动员、帆船教练,帆船界行业里的人都是知识面比较好、文化比较好,思想素质比较全面。当然了,礼仪,我们在正常Party的时候、开年会的时候都是非常绅士的。今年国际帆船协会开会的时候,我在外面培训,急急忙忙赶到赛场,我穿着比较整齐的休闲装,但是到了国际帆联年会的时候,一进去满脸通红,只有我一个人是休闲装。但是到了海边都是休闲的,很活泼。
 主持人:我看书上写着因为好几天比出胜负,所以到海边看比赛不妨当做是海滨之旅,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以给人带来很愉悦的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比赛可以通过大屏幕来弥补。咱们现场也有大屏幕吗?
 邵先利:对。我们每个周末都去培训,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媒体看到海上发现什么精彩的过程。
 主持人:他说观看比赛的时候可以带上国旗,观众可以为运动员摇旗呐喊。
 邵先利:很难听得见。我看今年测试赛的时候有锣鼓队,那是气势很不错,场面很热闹,很中国,也很青岛。因为观众的事情,实际上这么多国家崇尚帆船运动,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参加这项运动,最近孩子在海上比赛,家长就在海边打着太阳伞,有着就晒太阳,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喝着饮料。看看自己的孩子,“我那个孩子在那个地方,你那个在那个地方。”孩子在海上非常激情,家长在岸上也非常放松。
(2008-8-1 19:38:00)


主持人】这位网友说,感觉这本书适合收藏,而不适合阅读。请问编辑有没有想过出过简装本?
 许朝华:同类的书也有。但是这本书,因为帆船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只有这样一本通史才能概括。这本书不光是历史书,很多趣味性的东西,可读性非常强。像我们的排版人员一边排一边看着,很投入,普及性很强。
 主持人:普及性很强。好,继续看下面的问题。“看门道”说,老师们能不能介绍一下如何看帆船比赛?去年曾经去看过,比赛场地离得很远,看不清也看不懂,是不是带高倍望远镜?
 邵先利:这个网友说得很对,看帆船比赛一个是到水上观众船,再一个是岸边。正常的比赛离得比较远,但是从这一届开始奖牌轮离岸边比较近,青岛这个地方从16号就有奖牌轮了,离着大坝几百米的距离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是距离问题。然后有一定的帆船知识,能看懂帆船出发,经过几个必须绕过的标志,谁先回来谁就取胜。前面先通过的是低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第二,依此类推。因为帆船运动它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取胜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它一轮不能说明问题,得多比几次,让大家多比试比试,一般是11轮,十轮以后来一次奖牌轮,最后看谁综合分数好,谁获胜。具体的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2008-8-1 19:36:00)


主持人】我们看看网上的问题,这位朋友说,你们在北京举行了奥运图书的首发式,就是这本书吗?说说具体情况吧,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呢?这个网友挺关注的。
 许朝华:我们5月18号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一共是四本书。还有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体委的、奥组委的副主席都参加了,规模比较大。京城的主要媒体记者也都过来采访了。
 主持人:他问为什么不在青岛首发?
 许朝华:在青岛也举行了首发。5月28日由市府专门举行了一个首发,奥帆这本书是由青岛市的市长、奥帆委的夏耕主席和奥帆委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指导,所以我们在青岛举办过首发。
 主持人:“凤皇来仪”问还有哪些图书?有什么计划?
 许朝华:已经有十多种了。
 主持人:刚才说了,包括中国帆船运动的,知识书本。还有出版计划吗?
 许朝华:奥运马上要开始了,大家就要关注奥运了,最近不会了(2008-8-1 19:34:00)


主持人】这个人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当时您搜集的资料多吗?都是他自己提供的吗?
 姜茂森:我打电话采访的,讲了很多,经我加工出来的。包括文革期间,最后脱离航海运动,然后又上无锡参加了水上运动,因为他是南方人。
 主持人:现在是?
 姜茂森:现在也非常关注青岛的奥帆赛。
 主持人:他说要回来看一看?
 姜茂森:因为文革期间他转行了,去纺织厂。一般他隔四五年就回青岛一趟,他身体也不太好,尽量争取来看看奥帆赛。
 主持人:今年有多大年龄?
 姜茂森:今年70多岁。
 主持人:是不是这个人也让你挺感动的?
 姜茂森:是啊。
 主持人:你觉得感动在哪儿?
 姜茂森:觉得帆船运动非常有魔力,一旦从事航海运动之后,这一生恐怕就不能脱离。
 主持人:用了“魔力”这个词。
 姜茂森:邵教练是不是这样?
 邵先利:“上了贼船不好下”(笑)。
(2008-8-1 19:33:00)


主持人】具体是谁?
 姜茂森:中国第一代航海运动教练杨孝贤,这是很早的照片,20多岁。他50年代就参加航海运动了,现在不在青岛。
 主持人:您是怎么找的?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姜茂森:他在无锡,找了好多次。去无锡体育局打电话寻找,找到了他女儿。
 主持人:花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主持人:就是在打电话联系?
 姜茂森:是。
 主持人:他女儿在体育局吗?
 姜茂森:是。他现在退休了,一些事情由他女儿联系。
 主持人:是不是还跑了一趟无锡?特意搜集他的资料。
 姜茂森:他今年就到青岛一次,据说他要来看奥帆赛。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姜茂森:今年说的。
 主持人:他来了吗?
 姜茂森:我现在不大清楚。
(2008-8-1 19:31:00)


主持人】您在写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您感觉以前没有接触到,突然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姜茂森:对我来说因为对这段文史比较熟悉了,从2001年申奥成功就开始研究,青岛1932年宗庆后带领着参加奥运会,也是从青岛出发的,所以这是我们青岛奥运史的一个开端。
 主持人:有没有在节点上的人物您觉得非常重要的?
 姜茂森:参加奥运会的青岛人物都记录在里面了。
 主持人:这本书有一些历届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还有一些官员。在整部书编写过程中,像刚才您讲到和《帆都人物》也是相结合的,这个将来出版的话预计有多少人物?
 姜茂森:就是有奥帆赛、帆船之都、人文青岛等等,不光是帆船运动员和教练员,这样意义比较深远一些。如果全是帆船运动员、教练员,收藏的人可能不一定感兴趣。所以我一边创作,一边搜集这些。
 主持人:这些人物都怎么搜集呢?去哪里找?
 姜茂森:一开始非常茫然。找任何人都很困难,因为我不太懂帆船运动,一开始是个门外汉,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了。
 主持人:当时怎么找线索?
 姜茂森:先到报刊里面看看一些人物能不能找到,四处寻找线索。找到线索以后,通过他们再找到线索。
 主持人:找线索最困难的一次是什么?
 姜茂森:最困难的一次就是拒绝了,也有不少拒绝了,不希望出名,或者是以前的历史现在不想说了。
 主持人:有没有让你觉得很兴奋的?或者是感觉很难忘的人物?
 姜茂森:有些人物就是“哎呦,没有想到能找到。”
(2008-8-1 19:30:00)


主持人】所以我们有了《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关于帆船运动的知识。姜老师,这本书在编写过程当中,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姜茂森: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许编辑要求挺严的。
 主持人:为什么要求这么严?都有哪些要求?
 许朝华:我们想这本书既有历史又有知识,既有史料性又有实用性,所以对作者要求比较高一些,姜老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主持人:您在编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人?
 姜茂森:如果没有这段历史,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就是通用的一本书了。因为青岛是帆船之都,把这段历史加在里面,这本书就非常清楚了,这是非常好的创意。所以有这个创意,才找到我。现在这本书跟青岛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青岛的部分在里面也占很多内容。
 姜茂森:占了一部分,有一个是帆船运动青岛的人物,后面是我们帆船运动延续的过程,还有里面加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这些人物您在搜集的时候是不是都力求让它完整一些、精确一些?
 姜茂森:因为这本书写了好几年,还比较轻松。如果现抓这些人物肯定来不及。
(2008-8-1 19:28:00)


主持人】邵教练,您从事帆船运动多少年了?
 邵先利:我是1980年开始帆船运动的,到现在28年了。
 主持人:当时是做运动员?
 邵先利:当时是做运动员。芬兰籍的运动员,现在看我比较瘦小,因为当时帆船运动,我们理解是瘦小的人载重小,我当时是里面块头比较大的,但是几年以后我们对帆船运动的理解,觉得不行了,个压不住了,逐步退出了。然后就学习,做教练了。全运会上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奖牌都占了第一了。下一步就是中国帆船在奥运会上的突破,所以就自愿、多次申请组织批准我做奥运组织工作,在最前线执法,要亲眼目睹中国队夺取好成绩。
 主持人:这也是您这么多年一直期盼的,是不是很紧张?
 邵先利:现在挺兴奋的,稍微有点压力。毕竟我们是东道主,期待着在赛场毕竟是赛事圆满成功,也期待着中国队能够在这次赛事当中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您从事帆船运动这么多年,您自己是怎么理解帆船,怎么理解帆船运动的?
 邵先利:这么多年转来转去,看来看去最早说是贵族运动,后来又说是青少年运动,又是西方人的运动,又是东方人的发明,我看有这么六个字:“博大、纯粹、智慧”。所以说,帆船运动从开始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延伸为竞赛娱乐的工具以后,普及越来越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因为这六个字能够适应人类本身的一些兴趣的需要,适应现在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8-8-1 19:26:00)


主持人】邵老师,刚才说到您是奥帆赛一级部的竞赛专家,也是著名的帆船教练,跟帆船有很深的渊源,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包括它的内页、内容设计的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一看,包括它的书签都是用的奥运五环的颜色来做的。而且其中里面很多照片是非常精美,都是咱们搜集到的是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还有一些像这的千帆竞发的照片,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那邵教练您有看过这本书,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邵先利:帆船运动,一开始在海上扬帆点点,是一道风景线。实际上通过帆船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文化和对现代人类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本书从历史到科技到人物,到各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航海文化,了解一些帆船的实质。所以说,这本书在国内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工具书的图书,下得功夫比较大,我作为一个青岛人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本书从青岛出版的。从书的内容、各个方面,作为航海人、帆船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应该产生到青岛,这就产生在青岛了。
 主持人:您感到很欣慰。其实前两年的帆船赛我也参与报道了,当时感觉对帆船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觉得真是知道得太少了。不知道邵教练,您是不是用一些非常专业的眼光看这本书的内容?
 邵先利:里面有一些专业性,但是可以看到里面还是比较博大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更有它的广泛性。从历史的渊源到现在的一些原理,到人物,人物的特点、思想,通过这本书可以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008-8-1 19:23:00)


主持人】里面有没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可以给大家介绍几个。
 姜茂森:这个让邵教练介绍吧,是圈里的人物。
 邵先利:有陈向东,是以前山东帆船队的主教练,并不是头衔和位置多么耀眼,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后来当了北海船厂的厂长,作为一个四到五千人的大厂,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领导全厂锐意改革,经济上在十年里面提前实现了翻两番,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全国知名的改革工作者,这是我们帆船界的自豪。从这个人物当中可以看到,从事过帆船运动的人,他的博大、纯粹,还有他的智慧。
 主持人:还有吗?姜老师。
 姜茂森:他那个单位一直到现在也在做帆船,刘云昌是介绍带领中国的帆船队,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由刘云昌带领的。
 邵先利:刘云昌也是我的老师,有很大的功劳都是刘云昌教练打的基础比较好,他的做人、执教,好的队伍管理,形成了好的文化的习惯,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老前辈。
 主持人:您这个《奥帆人物》什么时候可以出版?
 姜茂森:出版社已经和我联系了。
 主持人:现在您也是逐步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
 姜茂森:现在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包括邵教练,到帆船讲学,还有奥帆赛的执法裁判。
(2008-8-1 19:15:00)


主持人】是不是书里面的一些资料,也是比较珍贵的?
 许朝华:对。书里面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披露的,特别是一些照片。因为我们的作者里面有中国体育馆的馆长,中国第一个体育学博士,他手头有大量的珍贵资料,都编在我们书里面向大家公布。还有姜老师,海南的一位作者,他们手头都有最新的资料,包括一些很有历史意义的资料,都献出来了。
 主持人:姜老师您说说,您手里都是什么样珍贵的资料?
 姜茂森:从1904年青岛帆船运动开始,一直到50年代中国成立航海运动的航海军校,到60年代中断,80年代又兴起一直延续到现在,整个流水线都记录下来了。我写了一本书叫《帆都人物》,现在还是手稿,是唯一一本记录与帆船运动人物的书籍,有50年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的,包括邵教练都在里面。这是奥运简史,人文精华都体现在里面了。
(2008-8-1 19:13:00)


主持人】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许朝华:将近两年以前就有的,2006年就着手准备了。
 主持人:现在关于这个内容的书很少是吗?
 许朝华:很少,这可以说是第一部。
 主持人:第一部,是大家了解帆船运动的很好的途径。像这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也是奥运图书系列的一个部分是吗?还有其它著作吗?
 许朝华:是的。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介绍。
 许朝华:青岛出版社出过这方面的书将近十种了,最近一个系列就是这套《奥林匹克帆船通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和《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知识》,这四本书都是体育博物馆的馆长写的。
 主持人:是不是前面这些大部头的书就是咱们出版的吗?
 许朝华:对。
 主持人:这些书在哪儿都有卖的?
 许朝华:在书城就可以买到。
(2008-8-1 19:10:00)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今天的传媒会客厅。还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奥运会了,奥帆赛也将在青岛拉开帷幕,青岛的奥运味已经越来越浓了。最近走进书城的市民,可以看到一本精美包装的书,叫做《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这本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帆船的专业人士聊聊帆船的历史以及帆船运动的历史,还有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的难忘的故事。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奥帆委竞赛部一级项目专家、奥帆赛竞赛场竞赛官邵先利,你好。
 邵先利:你好。
 主持人:坐在旁边的这位是青岛奥运史研究学者姜茂森,你好。
 姜茂森:你好。
 主持人:旁边的这位是这本书的编辑,许朝华,许老师你好。
 许朝华:你好。
 主持人:这本书包装非常精美,包括里面的页面配了很多图片,非常漂亮。想问问咱们的编辑许老师,当时为什么考虑编写这样一部书、出版这样一部书?
 许朝华: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青岛又是第一次举办奥帆赛,所以我们觉得出一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读者比较欢迎。因为国内就缺少这样一本介绍奥帆史特别是奥帆运动的书,所以我们想出一本书填补这个空白。同时给大家作为奥帆赛的一是参赛手册,二是了解帆船知识的一部书。
(2008-8-1 19:09:00)


主持人】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即,由青岛出版社编纂出版《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一书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对帆船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做了全面、系统而又生动的介绍,全方位展示了帆船运动的精美历史画卷,同时介绍了帆船运动的组织机构、运动器材、开展级别、竞赛项目、重大赛事、基本技术、运动常识、竞赛知识、常用术语等,堪称最佳“奥帆赛观赛手册”,也是国内首部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著。

作客时间:8月1日(周五)19:00-20:00
作客嘉宾:编辑姜茂森、许朝华,以及著名帆船教练邵先利等(2008-8-1 9: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