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扩张导致的衰败


  大宇(Daewoo)集团是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中历史最短的新兴企业。1967年由金宇中创建,初创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20世纪70年代侧重发展化学工业,80年代后向汽车、电子和重工业领域投资,并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大宇集团鼎盛时期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600家的记录。金宇中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大宇集团曾经是韩国民众心目中的骄傲,大宇汽车仅用不到20年的时间崛起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巨无霸”之一,创造了汽车业的一个速成神话,而且其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庞大商业帝国。1999年,大宇集团过分扩张引发经营不善,因负债800亿美元而轰然倒闭。为了逃避被捕的命运,金宇中也开始在世界各地辗转流亡。在奔波了五年多后,他自动投入法网。

  脚踏实地的创业历程

  大宇集团的创始人金宇中1936年12月19日生于大邱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邱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汉城商业大学教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金宇中的家境日渐衰落。父母不得不暂时离开汉城外出避难,家中仅留下刚满15岁的金宇中,带着九岁弟弟和七岁妹妹,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不让弟弟妹妹挨饿,他先后卖过冷饮、卖过萝卜。后来母亲带他们离开汉城前往大邱。金宇中靠卖报的收入苦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1952年夏天母亲带他们到釜山投靠在军队工作的二哥。不久金宇中仍回大邱,一面卖报,一面在战时联合学校读书。1954年金宇中考入京畿高等学校的高中,1956年考入延世大学商经学院经济系。在大学期间,金宇中如饥如渴地汲取着书本知识,1960年3月大学毕业。汉城实业株式会社社长金容顺是金宇中家的邻居,他早就看准金宇中是个难得的人才。当金宇中大学毕业后,他就力邀其前往汉城实业工作,并允诺有机会就送其出国留学。金宇中接受了邀请。

  汉城实业主要从事纤维制品、纺织品和化肥等的出口业务。金宇中在实践中很快便熟练掌握了业务,并主要负责纤维制品的进出口工作。由于企业投资失败等原因,汉城实业逐渐陷入困境。在企业倒闭之前,金容顺社长决定派金宇中赴英国留学,以实践他当初许下的诺言。1963年初,金宇中收到前往英国留学的通知。当时,从汉城去英国没有直达航班,必须从东南亚绕道而行,金宇中便准备在途中多停留几个城市,以了解信息和增长见识。他来到新加坡,看到这里的纺织品几乎全是越南的产品,而韩国纺织品的质量决不亚于这些产品。于是,他来到一家纺织品商店,与店主商讨有关向新加坡出口纺织品事宜。想不到双方一拍即合,立即定下了100万码的贸易量。接着又与几家闻讯而来的大公司再签下100万码合同。金宇中毅然放弃留学机会,揣着200万码的贸易大合同,兴冲冲地回到汉城实业。他要求全权负责这批纺织品的出口任务。金社长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务重、时间紧,金宇中日夜兼程,拼命工作。由于他指挥有方、措施得力,终于在规定的期限内出色地完成了200万码的生产任务。这笔业务使汉城实业获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不仅还清了债务,还随着出口业务的兴旺,实力大增。金宇中的热情更为高涨,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地区,一边扩大出口市场,一边开发出口产品。由于他在对外贸易中恪守信誉,价格公平,故在东南亚一带名声鹊起,获得“纺织品出口大王”的称誉。这个阶段,是金宇中增长知识才干,积累知识资本的时期。

  1966年,金宇中提交辞职报告,拟出国留学。大都纤维会社社长都再焕力劝他放弃留学,自己创办事业,并愿意借钱给他共同创办会社。经过慎重考虑,金宇中决定与都再焕合办会社。1967年3月22日,大宇实业株式会社正式成立,“大宇”取自大都纤维会社的“大”和金宇中的“宇”。创业之初,大宇实业仅有5名职员,资本不足1万美元,借用一间办公室。那年金宇中刚刚31岁。他利用原来搞纺织品出口的优势,把经营重点置于国际市场,很快在新加坡获得了价值30万美元的纺织品订货合同,并向泰国出口了价值1.5万美元的尼龙织物。当年年底,大宇实业的出口额达到58万美元。在“出口就是爱国”座右铭的激励下,金宇中通过大量出口,在国内外树立大宇实业的信誉和知名度。

  1968年,大宇实业得知日本三菱会社推出醋酸盐丝新产品,金宇中立即与之签订独家销售合同,买下其全部产品加工成布料后,再制成衬衫销往美国,果然大受欢迎。1968年,大宇实业的出口额达到29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倍以上,纯利润也猛增了4倍。金宇中当年11月便获得由总统颁发的产业奖章。

  1969年,国际纺织品市场不景气,大宇实业遇到困难,大都纤维会社决定抽出股份,与金宇中解除合作关系。从此,大宇实业确立了金宇中为社长的经营体制。1970年,韩国纺织业原料严重不足,金宇中大胆地从日本购进乏人问津的二等人造纤维。这种材料加工成品需增加劳动量,但质量并不受影响,且价格便宜。金宇中购进人造纤维后制成布料再制成衬衫等服装出口到东南亚市场和美国市场,由于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成为畅销货,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当年出口额比上年增加216%,金宇中获得政府颁发的“铁塔产业勋章”。

  1971年,美国对韩国实施纺织品出口限制,由于金宇中事先得到信息,预先作了相应准备,大宇实业得到超过韩国任何一家企业的对美出口份额。同时,为进一步占领美国市场,金宇中努力开发新产品和高档产品,成功地使大宇的服装进入美国一些着名商场。1972年,大宇实业的出口额达5,278万美元,居全国第二位,金宇中获得了韩国企业家的最高荣誉“金塔产业勋章”。1974年,世界经济萧条,但大宇实业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资本比创业时增加了800倍。

  大宇实业从1967年创建,历时7年便顺利完成了资本的积累。1967年出口额为58万美元,1968年达到29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倍以上,1969年出口额比上年增加216%,1972年出口额达5,278万美元,1974年出口额持续增长并突破了1亿美元。金宇中的成功有三点是颇为关键的。一是金宇中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学业。他从小卖过饮料、萝卜和报纸,当过多年的报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二是在汉城实业时期,金宇中积极认真地从事纤维制品的进出口工作,掌握了相关知识,熟悉了进出口业务,获得“纺织品出口大王”的称誉,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知识资本,为其创建自己的公司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创建大宇实业后,选择了正确的经营定位,把经营重点置于国际纺织品市场,并善于掌控信息,采用新原料,开发新产品,使其掌握的营销知识资本和技术知识资本得以充分发挥效能。金宇中是靠知识资本的增量和运作获得了创业的成功。

  适度扩张的多元化经营

  大宇实业在1975年5月被韩国政府有关部门指定为多元化经营的综合贸易商社。综合贸易商社在财政、金融、税制、进出口、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享有政府给予的种种特惠政策,当时韩国只有少数大企业集团才具备这一资格。金宇中便以此为契机,进行适度扩张,不断调整管理机制,在海外许多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976年,大宇集团经营范围扩展涉及纤维、重工业、建筑、电子、金融、化学等领域,下属企业增至23个,海外分公司为29个,员工人数增至3.5万人。集团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3,000多种商品,对外出口额达到3.188亿美元,纯收入达140亿韩元。1978年,大宇集团的出口额超过7亿美元,跃升为韩国第一大出口企业。

  金宇中的业务扩张是谨慎而稳重的。大宇集团旗下的企业大多是接收别人经营过的企业。金宇中认为,在经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与其建新厂不如接收亏损企业,这样可以缩短建厂时间,减少精力消耗。这些企业一般基础较好,只要合理经营,注入知识资本,很快就能使企业转亏为盈,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大宇实业接收的第一家企业是世昌织物工业社,该社当时是韩国一级大型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但经营不好,造成亏损。金宇中花1.5亿元巨资将这家企业买下,重用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设备优势,很快扭亏,实现了连年盈利。为了发展机械工业,金宇中买下了规模大、设施完善、技术力量强,但却严重亏损、负债累累的韩国机械。接管韩国机械后,先从企业管理着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狠抓提质降耗,积极推销产品,使企业上下呈现出一派紧张有序的工作气氛。接着,他着手精简厂级领导干部,重用和提拔大批技术人员,并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解决员工的福利,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金宇中用了1年时间,使具有40年亏损历史的韩国机械扭亏为盈,被评为优秀企业,金宇中也因此而获得“韩国最优秀经营人”的称号。金宇中从20世纪70年代起接连接管亏损企业,并连获成功,被人们称为能使企业绝处逢生的高手。

  1978年,金宇中开始进军造船工业,成立了大宇造船工业株式会社,筹建玉浦造船厂。1981年10月,玉浦造船厂竣工,使韩国每年的造船能力由280万吨跃升为400万吨,成为世界第五的造船大国。玉浦造船厂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一船坞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其建造的第一艘货船下水,被美国的世界海运权威杂志评选为当年世界各国造船厂所建造的最优秀的船舶。

  大宇集团买下了新韩汽车50%的股份。1983年,金宇中将新韩汽车株式会社改称为大宇汽车株式会社,并着手开发微型轿车生产线,与美国通用公司合资生产轿车,向美国出口。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大宇汽车零部件株式会社,与通用公司合作建造年产12万辆份的通用汽车零部件工厂,自行生产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等零部件,提高了整车的自制率。为了让大宇汽车打入国际市场,大宇集团加大了技术投入和改革力度,其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9月,大宇汽车会社的轿车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其年产汽车16.7万辆,平均每两分钟生产一辆汽车。大宇汽车成为了大宇集团的旗舰产品。

  企业在传统资本的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适度的扩张。多元化经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营项目的选定和经营理念的确立上。选定经营项目和确立经营理念都要着眼于企业的知识资本。大宇集团收购长年亏损的韩国机械,靠的是知识资本的运作使之扭亏为盈;大宇集团进军造船工业,靠的是“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一船坞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大宇轿车厂“其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知识资本的运营确保大宇集团在“做强”的基础上逐步“做大”,1984年大宇集团的销售额达到80亿美元,被评为世界500家大企业之一。到1986年,大宇集团的金宇中与现代集团的郑周永、三星集团的李秉吉并驾齐驱,成为韩国三大财阀。在20世纪末的30多年间他一直是韩国经济奇迹的化身,甚至被称为韩国的“民族英雄”。

  疯狂扩张导致“大宇神话”破灭

  从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经营”的口号后,大宇集团多元化扩张经营的步伐越来越快,鼎盛时期业务遍布北美、东欧、亚洲、拉美等许多地区的110个国家,行业除涉及纤维、重工业、建筑、电子、金融、化学外,还涉及汽车、电视、钢琴、航空配件等,甚至还为法国的葡萄酒业生产葡萄。可以说,只要是商品大宇集团都能够生产。1998年,大宇集团出口额高达176亿美元,占韩国总出口额的13.3%。大宇集团为了能够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顶级企业,扩张的步伐近于疯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大财阀都被迫收缩战线,进行内部调整,以求平安度过难关。正处在加速扩张中的大宇集团像行驶在下坡路上的车辆继续前冲,何况金宇中并不肯罢手。他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他还认为,关键时刻政府一定会出手相助。于是,大宇集团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1998年,大宇集团发行的债券达58.33亿美元,到第4季度,大宇集团的债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避过债务灾难。1999年3月,一意孤行的大宇集团不顾自身的巨额债务,继续扩张。大宇集团的目标是占领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且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的新兴市场,大宇集团在波兰、乌克兰、伊朗、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先后建起了10多家离岸汽车厂。尽管此时大宇集团已经是债务缠身,却仍然在1998年收购了双龙汽车,1999年又吞并三星汽车。为了全球扩张计划,大宇集团已经贷款投入200亿美元,资金仍然捉襟见肘,金宇中不得不从大宇集团的其他公司里抽取资金,而那些公司也都银根紧缩。1998年,沙特投资人阿尔瓦利德王子买了大宇集团1亿美金的可转债,金宇中仍然立刻把这笔钱投进了扩张中的汽车工业。金宇中计划大宇集团在2000年能够生产200万辆汽车,这个目标应该是能够实现的,1999年底,大宇已经达到了160万辆的产量。但是就在金宇中做着全球汽车帝国梦时,大宇集团的资金链条突然断裂,债台高筑却得不到任何贷款,大宇集团成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可怜的“弃儿”。债权金融机构开始收回短期贷款,政府无力再给大宇集团更多支持。尽管金宇中在债务危机时把10亿美元个人财产全部捐给了公司,但大宇集团还是背负了近800亿美元债务,企业不堪重负。1999年7月27日,大宇集团因“延迟重组”,被韩国4家债权银行接管;8月11日,大宇集团在压力下屈服,割价出售两家财务出现问题的公司;8月16日,大宇集团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在1999年底前,将出售盈利最佳的大宇证券公司以及大宇电器、大宇造船、大宇建筑公司等,只有大宇汽车项目资产免遭处理。这表明大宇集团已处于破产清算前夕,处于存亡边缘的险境。此后的几个月中,经营依然不善,资产负债率仍然居高不下。1999年11月1日,大宇集团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宇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金宇中黯然离开了大宇集团,离开了韩国,开始了逃亡生涯。

  在金宇中逃亡海外的日子里,韩国检察机关对大宇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金宇中在1997年10月至1999年8月期间,涉嫌通过伪造假账、非法集资200多亿美元,然后将巨款转移到大宇集团设在英国的海外分公司“英国金融中心”的“秘密账户”上,钱款的下落至今不明。

  大宇集团盛极而衰,最终走到企业破产,总裁逃亡的境地。大宇集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企业如何进行扩张?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扩张就其实质而言,是企业传统资本的扩张,是企业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实物资本的扩张。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宇集团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0多家,到1999年年底却激增至600多家,企业的传统资本增加了4倍多。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大宇集团麾下净增450家企业,等于不到5天就增加一个企业。在这种情势下,企业的知识资本往往被彻底忽略了。疯狂的过度扩张,对于大宇集团来说,企业是“做大”了,但是企业并没有“做强”,甚至企业内部的管理失控,指挥失灵,信息不能有效地传达,集团内囊括了很多毫不相关的行业,在管理上不能互相渗透,管理的成本不断增高,在经营上不能相互融合,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过度扩张带来的另一后果是“消化不良”,大宇集团往往是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已收购的企业,就又得去接手新吞并的企业,致使很多新并购企业不仅不能扭亏,反而经营越来越困难。被兼并的企业本身原本就是经营不善,有的甚至负债累累,所以兼并得越多,大宇集团的债务负担就越重,而且由于兼并速度过快,大部分债务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新的债务又来了,债台便越垒越高。这就是说,从兼并开始大宇集团就埋下了祸根,在能够继续取得贷款的情况下似乎还不成问题,而一旦出现金融阻塞,危机就会立即爆发。

  大宇集团的过度扩张依靠的是“借贷式经营”,即靠贷款来支付巨额的并购资金。金宇中的“世界化经营”实际上仍然依靠政府的支持,海外工厂大部分都是利用当地贷款建成。贷款是要付利息的,会占去大宇集团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借贷式经营”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而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是否大于利率水平。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积极的正面影响,相反则给企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大宇集团是靠四处借债发展却没有多大盈利的企业,尽管规模巨大,尽管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也只能说它是“做大”,而不能说它是“做强”,只能说是表面浮华的大企业,实际上则是罹患了“企业巨人症”,轰然倒塌是迟早要发生的。

  企业是“做强”、“做大”,还是“做大”、“做强”?从引述的经典案例中可以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即“做大”与“做强”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战略选择。企业“既大又强”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理想状态。“大”和“强”在一般情况下是矛盾的、对立的,摆在企业面前的选择有四种可能,即一是“大而不强”,二是“强而不大”,三是“不大也不强”,四是“既大且强”。企业到底要的是“强”,还是“大”?先“做强”,还是先“做大”?“做大”之后能否“做强”?“做强”之后能否“做大”?企业对此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回答。

  “做大”的企业不一定“做强”,只有“做强”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是根本,“做大”是结果;只有“做强”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只求“做大”,忽视“做强”,即只追求传统资本增加,忽视知识资本运作的企业,必然是走向衰败,走向破产。

  这是大宇集团留给世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