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援建中国的不仅是重点项目


前苏联援建中国的不仅是重点项目

——《货币战争·4》读后感之五

 

通过宋鸿兵的新著《货币战争·4》,广大读者准确得知前苏联于上世纪50年代支援中国的重点工业项目共有156个,涉及当时中国整个工业体系的各个方面,参加援建的工程技术人员达18000人。

 

回顾当初中苏友好最美妙的时期,前苏联支援中国的,实际上不仅仅是各类工程项目,因为那仅仅是一个个的硬件,而伴随其中的许许多多软件项目,特别是文化项目,已经几乎将被历史遗忘。就拿《货币战争·4》来说,也仅提到各类工程项目,但对伴随而来的文化项目,遗憾的是只字未提。

 

实事求是地回顾历史,前苏联在援助中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之外,但却一并援助了中国的,包含着文化项目的广泛领域。比如,文学方面有小说诗歌,艺术方面有舞蹈音乐,这些文化项目的进入与传播,对新中国的工业革命与发展进步,注入了崭新的充满激情的文化动力。

 

反思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已经持续33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引进了世界上无数先进工业项目,尽管当今也成为世界第二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似乎仅仅只有物美价廉的大量的民生产品被世界认可,但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产品对其予以支撑。

 

比如,中国当前的汽车产业,几乎融入了世界汽车制造业各个先进国家的生产规模与产品,但是,却始终没有自己的位居世界一流的品牌,也没有位居世界一流的制造工艺与独特的创新设计。究其本质,是没有工业文化底蕴与工业文化传承的结果。可见,一些干瘪瘪的引进项目,是不可能结出拥有文化生命力果实的世界一流的工业产品的。

 

工业文明的基本特点是:既有设备与制造硬件,更有文化与创新软件,这是基本的文明特征与文明规律。因此,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比较前苏联的工业援助所伴随的文化生命力,反思单纯的工业项目引进与消化过程,不难发现,缺乏文化的工业体系,是难有辉煌发展前景的。

 

总之,重新认识前苏联对中国援建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及其伴随而来的品类繁多的优秀文化输入与强大推动力,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益的重要参考。这个参考在当前的立足点,不应该是再一次的文化引进,而是要构建符合中国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的,具有现代工业时代特性的文化与艺术新气象。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日 于中国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