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风俗


  丝绸还大量地用于宗教场合。无论是佛教的寺庙,还是道教的观宇,总是布满了色彩绚丽的丝绸。《洛阳伽蓝记》载,宋云、惠生使西域时见丝绸之路沿途的佛教场院总是“悬彩幡盖,亦有万计”。这类丝绸幡盖中有佛像的幢幡,在当时被称为“绣像”。这类绣像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唐卡”,直到今天,大量的唐卡仍然保存在西藏、青海的藏传佛教寺庙中。

  我国悠久的丝绸历史对民俗风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唐代王建的《簇蚕词》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部分内容:“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晒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衣上著。”而明清时期著名蚕乡杭嘉湖一带的习俗则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