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到的


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到的
                    ---再读《左传》、《史记》中关于子产的记载
 
    读了《大庆油田报:都市生活》2012年3月15日第三版登载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摘要)”和温总理引用的这二句诗,感慨颇深。于是我翻书求证一下这二句诗的来历出处。得知,诗引自[清]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以,用,去做。
以上二段引自百度网。
温总理的境遇要比林则徐、子产好得多;权力和地位也不是林则徐、子产所能伦比的。温总理引此诗来自律、自励,颇令人感慨和景仰。我在此即不论温总理,也不讲林则徐,我特别怀念子产—这位被孔子称为“古之遗爱”的大贤人、中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记得在念小学时就读过“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
  子产,姓姬,名侨(?-前522) 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与孔子同时。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自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引自百度网。
    在《左传》中提及子产的约有52处之多。比及子产去世,《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当时郑国的悲痛场面的:“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悲之如亡亲戚。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读着这段文字,不禁使人想起周恩来总理逝世时举国悲痛、举世哀悼,首都北京十里长街百万人冒着凛冽的寒风自发上街列于大道旁迎送总理灵车的悲壮情景。子产生活的年代距离周恩来逝世的年代2500余年,其全民为之痛悼的情景为什么如此相似?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为人仁爱、事君忠厚”—忠国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民不可欺。好人是作出来的,不是炒作出来的。舆论可以蒙人于一时,不可蒙人于一世。建议那些想留名于世的人,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不要沽名钓誉、自欺欺人。
子产最有名、最具影响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理论有二个:一是不毁乡校,二是论为政的宽猛。我把这二段著名论述原文及译文列举如下,供有识之士拜读与研讨。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实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⒃?”
  仲尼闻是语也,曰⒄:“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呢?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之)!”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按语:一位生于3000年前的政治家就已经明白民主的重要意义。而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的民主仍是一句空话。治疗政府机构一切弊端的最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彻底的、实质上的民主。然而,这同时也要求国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文明素质,否则,将是适得其反,一塌糊涂,为别有用心者、野心家所利用,反而更糟糕。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先生在与国际友人谈话中,当国际友人提到民主时,邓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民主谈何容易啊,还是先从党内民主作起吧”。真正的彻底的民主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永远不可达到的目标,一个极限值。我们只可能炸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朝他走去,不懈地努力,力争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逼近目标值。而且,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阶段目标值。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努力,原谅自己。
 
子产论为政宽与猛
《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1),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译文
  郑国的子产病重。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子产病数月后就去世了。
  太叔继任主政郑国,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而实行宽厚。郑国因此很多盗寇,他们招集人手聚集于萑苻泽中。太叔很后悔,说:“我早点听从老人家的话,就不至于弄到这个地步。”于是出动步兵去围剿萑苻泽中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杀灭,从此盗贼活动才稍稍平息。
  孔子说:“好啊!政令宽大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
  《诗》说:‘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小憩啦;赐予城中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这是施与民众以宽厚啊。‘不要放纵奸诈,用来防范邪恶;遏止盗寇肆虐,恶毒是不害怕美好的。’这是用刚猛来纠正啊。‘宽柔对待远方的民众能够使大家亲近,这样来稳定我们的王朝。’这是用和缓的政策来使民众平安祥和啊。又说:‘不争斗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平和的极致啊。”
  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说了,哭泣道:“他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啊。”
 
按语:多么精辟,多么透彻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