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是我们的心情还是不太平静。同学们一来书院,摆的龙门阵还是地震,说明地震对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还是很大。不光是我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表现都有,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这两天,关于“范跑跑”的舆论态度,可以说是急转直下。范跑跑从一个千夫所指的没有职业操守的老师,因为凤凰卫视的节目,一夜间咸鱼翻身,成了大众同情的对象。比如房地产大亨王石遭遇的“捐款门”,被人戏称“王十元”;还有什么“历史上最牛的官腔”、“地震中的十大流行语”等等,让人感觉每天都有新闻看,每天都会有稀奇事发生,真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这种大的灾难,确实能够把人们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大众集体无意识里的东西暴露出来。地震发生后,大家一开始是紧张,然后志愿者一窝蜂地涌进了灾区,政府新闻部门的报道也从一开始的透明、公开而慢慢收紧了口子。民众最开始也是万众一心、一个声音,逐渐的各种声音乃至一些杂音也都冒出来了。另外,灾难发生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力量、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阶层,也都进入了一种博弈的状态。总之,很多很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显现出来了。
面对这些复杂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能否反观一下: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知道自己的位子,把自己的位守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实,越是在这种非常时候,越是要知位守位。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在这些情况下该怎么做最好,怎么做对自己和他人才真正有益。如何面对这种突发性的大事件,正是检验我们心性学修程度的一把尺子。虽然地震发生一个月了,书院的讲学活动也暂时中断了,但是在这期间,书院自己的事情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灾后重建,是政府各个组织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而我们书院的灾后重建,则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料理好,把自己的心安好,认真地把传统文化好好学到手,这也是我们自身心理的重建。
前一周,我们请了书院的心理姐姐给大家上一堂灾后心理梳理的课程,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的内心,找回内心的平衡。今天,算是灾后书院的第一堂正式课,标志着我们书院完全回到了正常的学修状态。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对《易经》熟悉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个标题里面含了三个卦:《乾》卦、《损》卦、《益》卦。“动”是什么呢?它是《易经》里最重要的指标。我们以前也讲过,《易经》有“三易”之说,即“简易”、“变易”、“不易”,这个“变易”就体现在“动”上面。那么,这个“动”是怎么通过《乾》、《损》、《益》这三个卦表现出来的?是怎么通过我们的心性修养,与我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挂上钩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正文。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以前我们在讲第一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时候,就把《乾》卦单独提出来,很详细地讲了一次。我当时讲的《乾》卦核心,是在九三爻上面。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九三的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我们看这一章的第一句,就是直接来源于九三爻的爻辞。“诚”,对内来说就是不欺心,对外来说就是不欺人,这就是“诚”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在《通书》的前面几章里,学习过《诚上》、《诚下》、《诚几德》,对“诚”已经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周敦颐先生把“诚”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在《通书》的其它章中,也反复提这个“诚”。“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它的核心依然是这个“诚”字。
我们来看《乾》卦,《易经》卦象的下面三爻称为下卦,又称为内卦;上面的三爻称为上卦,又称为外卦。“君子终日乾乾”是《乾》卦九三的爻辞,按照《易经》的观点来说,就是得位而没有得中。《易经》中很重要的就是这个“中”和“位”。九二和九五就是处在上、下卦的中位,正当核心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可以掌握全局的。所以我们平时打卦,打出一个卦后,首先要看得中与否,是阳爻得中还是阴爻得中。九三爻没有得中,但是得位了。什么叫“得位”呢?一、三、五是阳位,二、四、六是阴位。阳爻处在阳位上就得位,阳爻处在阴位上就是失位。《乾》卦的九三爻是处在阳位上的,所以得位,但是它不得中。就是说,九三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是在整个事情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夕惕若”,就是说在晚上都要保持警惕;“厉无咎”,就是说处在这样的位置虽然危险,但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乾》卦如果要分析的话,会花很长的时间,因为《乾》、《坤》二卦本来就在《易经》中居于首要的位置。但是在这里,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所以只把九三爻提出来。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只要能把九三这种“终日乾乾”的状态,时时保持、充斥于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哪怕是这次这样的大地震来了,你内心如果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也是不会害怕的。“君子终日乾乾”,就是自己的一念之诚在起作用,一直保持这种“诚”的状态。一个人做到了内不欺心、外不欺人,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
“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君子终日乾乾”,就是早晚都能够把这种警惕之心保持。那么怎样才能够保持呢?就是要“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周敦颐先生这里用的这两个词,并不是随便拿出来用的,而是《损》、《益》这两个卦中最重要的指标。
《损》、《益》二卦在《易经》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卦。传说孔子在读《易经》的时候,读到《损》、《益》二卦时,喟然长叹。孔夫子学《易经》最得力的弟子子夏,发现了老师在那里长叹,于是走过去请教:“夫子何为叹?”孔子说了一句相当经典的话:“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孔子就说,我在这里体会到,如果你能够舍己,恰恰就会得益,如果拼命地想为自己谋私利,反而会有损失。他说了这么一个很辩证的道理,子夏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办啊,于是就问:“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就是说,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学习《易经》或者其它的文化,想要得到好处,是不是就得不到呢?孔子回答他说:“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孔子告诉他说,并不是这样的,不是说我们学习就是做无用功、不可以得益,我要告诉你的是天之道。如果你真正体会到这个天之道,才会知道其中变化的奥妙。“未尝得久也”,就是说任何东西得到之后未必会长久,是会发生变化的。真正会学习的人,他是“以虚受之”,内心要空下来。我们学习《金刚经》,也是说要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去六度万行。那天心理姐姐给我们上课时也说,到灾区去做心理干预或者心理辅导,要有“慈悲不沾身”的功夫才行。心怀慈悲但是不沾身、不执著,这就是“虚”。冯老师在他的《信心铭》讲解的最后,也说了一句话:“信心、信心,我们要信的是什么呢?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孔子这里说“以虚受之”,恰恰才是真正能够称之为“得”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要达到这么一种状态,才是真正的大有所获、大有所得。所以,在学习《损》、《益》二卦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就点出了损、益之道的核心。
我们下面就对《损》卦和《益》卦仔细分析一下。
先看《损》卦的卦辞:“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孚”,就是“诚心”的意思。如果我们打卦打到《损》卦,只要你有诚心、能诚实面对,就不用害怕。“元”就是本元、最初,也通“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有点“有物先天地”的感觉,是太初本元的一种状态。如果你有诚心,就算打到《损》卦,也是没有什么过错的,这就是“无咎”。“贞者,正也”,就是说可以得到正位、正命。“利有攸往”是什么呢?“攸”就是来,“往”就是去,“利有攸往”,就是来去交往都有利。我们打到这个《损》卦,比如我们买了支股票,这支股票在不断地损失、下跌,也不用怕,真正是诚心的,看准了行情,掌握了涨跌规律的人,就知道变化的结果,即使是全亏了,没关系嘛,你可以用心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也不是白亏的。“曷之用?”“曷”,通“何”,就是如果损失完了,拿什么东西来用呢?“二簋可用享”,“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一种比较平常的器皿,这句话就是说,损失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损到最后,哪怕是用最平常的东西,也可以用来祭祀神灵。按理说,古代人对祭祀是很庄重、很敬畏的,“祭神如神在”,要拿出最精美、最高级的祭器和祭品来祭祀才能体现出对神灵的敬畏。但是,因为你这里是处于《损》卦的状态,只要你是一个内心无欺、诚实忠厚的人,虽然财物损失了,没有好的祭器了,也没有关系,你仍然可以用最朴实的器皿来祭祀,并与神灵取得沟通。这就是“二簋可用享”的意义所在,也就是《损》卦的意义所在。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该你损失财物、该你拿出来布施的事情,你不要害怕,也不要犹豫。就像在这次“5、12”大地震中,有能力捐款的就去捐,有能力做志愿者的就去做,不要害怕自己的时间、钱财损失了。我们看这次灾难中,有些人抠手抠脚地,面子放不下又要去做,可又怕做多了自己有损失,反而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王石的“捐款门”,让那么多人耻笑,前一段时间还是让他很恼火,有焦头烂额的感觉,这段时间稍好一点,因为被“范跑跑”厚颜无耻的“光芒”掩盖了,也才松了口气。前段时间,我看万科网站上,公布了一次股东会的情况,说王石没有任何理由地给万科的全体股东和股民道歉,说因为自己口无遮拦乱发言,给万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就因为他在损益的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他不光是自己没有考虑周到就乱发言,还以自己的心量去要求员工,比如他说,我们万科的员工只捐10元,这些话又是他自己写在博客上的,招致了很大的麻烦,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就这一点不慎,就让自己和企业遭遇了重大危机。所以我们面对损益的时候,一定要慎言慎行。
我们再来看看《益》卦,卦辞云:“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损》、《益》二卦,在《易经》里面是互为综卦。“综”就是所谓的上下相综,我们如果把《损》卦反过来看,从上下颠倒的角度来看,就是《益》卦。在学《易经》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卦都不是孤立的,解卦的时候,要与其它的卦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平常说的“错综复杂”,这个成语也是从《易经》里面来的,因为《易经》里面就有所谓的错卦、综卦、互卦、变卦等变化。这个等以后有机会专门讲《易经》的时候再说。
《损》、《益》二卦的关系很妙,《损》卦掉过来看,就是《益》卦。《损》卦的象辞说:“山下有泽(指损卦的卦象,兑下艮上),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周敦颐先生上面所说的“惩忿窒欲”,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果单纯从易理的角度来解释,“惩忿窒欲”就是从心性修养的角度来处理。如果从卦象上来解释,这个“忿”和“欲”,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要知道,《易经》中所代表的数理变化,也就是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的科学原理,同时,这些数理变化又是与人类的社会形态、与人的心性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说《易经》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的典范。我们看《损》的内卦,阳爻处于下卦的中位,虽然得了中,却失了位,下卦的中位应该是阴爻。这表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还有忿恨、有欲望,那么就失了自己的位,内心就会不平衡。那么,“惩忿窒欲”这种纯精神活动,是怎样通过卦象这种数理变化体现出来的呢?《损》卦彖辞中有“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的句子,就是说把《损》卦倒过来,让阳爻升到上面,这样内、外卦的中爻就是阴、阳各得其位,这就是“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就变成了《益》卦。按照周易的顺序,《损》卦过了就是《益》卦,正是体现了阴阳二气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这里把这种变化落实到我们的心性修养上,那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从社会现象来说,当然又有另外的解释。比如“损下益上”,处于上下位的是什么人呢?上位当然是领导者,下位自然是被领导者,是老百姓。如果损下,就是说把老百姓的利益损害了,来帮助领导者,增加上位人物的利益。这种事情怎么能行呢?其实,只要打到了《损》卦,我们就要明白,这已经是非常时期了,处于一种必须要“损”的状态。在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的办法。比如我们下一盘棋,到了棋局非常危险、非得舍车保帅的时候,你就一定要舍得这个车,才好保住这个帅,才能保住全局的利益。以前解放战争,胡宗南围剿延安,毛泽东在陕北的山沟里与之兜圈子,有那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他。为什么呢?因为毛主席是整盘棋的帅嘛,帅都没了还下什么棋?当然要舍车保帅啊!
《益》卦的彖辞是什么呢?“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卦的整体,是处于正常发展的状态之下,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损上益下”。也就是说,位置高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拿出来与百姓分享,这样一来,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民心也才能稳定下来,社会才能够得到和谐与安宁。
所以,《易经》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的东西,是随着时间、地点不同的状况而发生变化的,不是死板硬套就能学通的。不是说“损下益上”就绝对错,也不是说“损上益下”就绝对正确。如果我们从僵化的民本主义角度来看待它,那就没办法说了。但是,《易经》是关乎天人之际的整体观学说,具体情况总是因时因地不断地变化。我们学习《易经》,如果头脑僵化、认死理,学起来就会很困难;头脑灵活的人,内心没有那么多固执的人,学起来就比较容易。
我们学了《乾》、《损》、《益》这三个卦的基本内容,再来看周敦颐先生所说的句子,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都是因为“诚”,“诚”了之后又怎样呢?就能够“君子乾乾”,哪怕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下,也能够无害无咎。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这一句就说了,《乾》卦之中最好、最有利、最善的就是九三爻,这个“是” 指代的就是九三爻。“损益之大莫是过。”《损》、《益》两卦最大的作用,就是“是”与“过”。我们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把这个“是”和“过”分开来读,因为是两个意思。“是”,代表的是益;“过”,代表的是损。我们在平常生活中,要把握好损与益,把握好“是”与“过”。我们平常做事在乎的,不外乎就是损益得失;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看一个事情的变化,也不过是阴阳的消长,也不过是盈与虚状态。我们把握住了《损》、《益》二卦的精神,用《乾》卦“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人与事,那么,我们生而为人,也就不会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所以,“圣人之旨深哉!”“圣人之旨”,就是《易经》里告诉我们的这些精神。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易经》中的每一卦,都逃不出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我们平常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逃不出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吉”就是很好、很吉祥的事情,“凶”就是很不好、后果很严重的事情。“悔”和“吝”,都还没有达到“凶”的结果,但是有“悔”,就是有过失而感到后悔,虽然没有达到“凶”这样的极端结果,但是在心态上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吝”就是有耻辱,有名誉上的损害。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从《易经》的道理来说,是阴阳消长变动而产生的。从我们内心来说,就是一念之动,你念头这么一动,再付之于行动,就会产生吉、凶、悔、吝这样的结果。
我们起一个善的念头,发挥出来后成了行动,动了之后,就会产生一个结果。有的时候,善念会带来好的结果,有的时候却也未必。所以我们常说“好心办坏事”。拿这次大地震来说,很多志愿者确实一念之动是善念,但是因为一时冲动跑到地震现场去之后,自己又没有专业的现场救援知识,内心又不冷静,一趟子冲过去之后,发现自己不仅救不了人,反而给专业的救援队伍添乱,影响了正常的救援工作,而且说不定自己的心理都承受不了,这就有悔了。比如娜姐姐这次去北川灾区采访,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基督教徒,自告奋勇要做志愿者,一路上都很兴奋,开车时也不忘下决心要做多少好事。结果一到现场,看到抬遇难者的遗体,一下就吓得眼睛都闭上了,一个劲叫:“我不去!我不去!”死活也不下车了。他虽然起了这个善心,但是没有真正考虑清楚,就轻举妄动,就产生后悔这样的结果。“吝”同样也是如此,比如这次爆得大名的“范跑跑”,你是一个人,本能怕死跑掉了,这些都说得过去。你跑就跑了嘛,下来后自己想想自己的行为,反省反省就可以了。可是,他还跑到网上去发表文章,替自己的懦夫行为开脱,还美化了自己,反而以社会精英自居,结果招致一片愤怒的骂声。这就是“吝”,招致了名誉上的耻辱,虽然他钱也没有损失,生命也没有受到伤害,但是产生了“吝”的结果,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易经》说得很清楚了,任何一件事情,完全称得上吉的,只占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都不太好。当然,最不好的就是凶,而悔和吝也都不太好。所以,“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所以我们的脑子虽然可以天花乱坠,什么都可以想,但是要付诸行动的时候,确实要慎之又慎。
我们在书院里做事也是这样。就我到书院以后,前前后后有好多人和书院接触,也想搞合作,大家一起来弘扬传统文化。有好多事情,眼看着就可以动手做了,都是因为因缘不足或没有绝对把握而没有做。这个因缘也真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我们三月里和市工商局合作,正要在他们那里开公益课,结果藏独分子闹起来了,市里通知不准聚会。我们正准备和温江文庙合作,谈得很好很愉快,改建文庙的设计方案都出来了,这下又遇到地震,所有的领导和部门都去关注抗震救灾,去帮助安置灾民了,没法再来管文化方面的事情了。这些,都是因缘不足造成的。但是,幸好这些事情都还处在谈判的阶段,书院也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所以也没有任何损失。但是真要决心下成本、下血本,就要考虑得非常清楚,不要像这次地震中暴露出来的那些人一样,轻举妄动,自取其辱。
这一章,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慎动。慎动,就是要对损益、吉凶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怎样才算判断清楚,怎样才能够判断清楚呢?这就是要惩忿窒欲,要把自己内心刚强难化的欲念收拾住,才能看清一个事情的本来面目;然后迁善改过,这样就做到了内心的诚。有了诚,才会“利有攸往”,才算把握住了《乾》卦九三爻的精髓。这一章,我们就讲到这里。
波师兄讲《通书》(之二十八)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