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飘香,子弹乱飞----TABLE们的新奶酪


博纳睿成 史贤龙

 

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打出一个新中国,IT业资深名人雷军第一次不吃软饭(软件)吃硬饭,推出的一款“小米Muiu”手机,不到半年时间卖出近200万台,而且是在没有大广告、全面铺货、运营商定制等情况下就“轻松”实现了----从这些角度看,小米手机代表了新时代----云商业时代----的“中国式营销”。

小米香了!与雷军同是IT资深名人的大佬们坐不住了:继阿里手机、华为手机先后上市后,盛大、百度、腾讯、360先后宣布进军手机终端业务。

中国互联网的TABLET-腾讯、A-阿里巴巴、B-百度、L-雷军、E-周鸿祎)阵营,已尽数下水,手机江湖即将“子弹乱飞”。

516日的微博上,投行及媒体大佬们对此现象做出“总体否定”的评论:

@李开复:有四个原因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第一是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第二,绝大多数互联网品牌对手机不但不加分,还要扣分;第三,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而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第四,不愿意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服务会被诟病;第五,用Android打造封闭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是不现实的。

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认为,网络公司做手机是东施效颦。“苹果是用手机进入互联网业,谷歌是用操作系统巩固其网络业的地位,网络公司为什么要进产业链下游的手机业?即使赚钱也是战略失败。”

易凯资本CEO@王冉看来,互联网公司做手机长期看长期看最大的问题的是:门槛靠营销,营销无门槛。不过,他认为短期内或许都能成功,因为市场有空白,填空就赚钱。

360董事长@周鸿也表示:360自己不会做手机,而是借助360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资源帮助手机厂商转型互联网模式。他预计,每台成本千元左右的机器能赚500到800元左右。

看到这些大佬的评论,本人也发了一条微博@史贤龙:在软做硬--互联网公司推低价手机--这个问题上,投行的大佬们没有企业精明。

本文简述一下为什么TABLE们这次不务正业的“软变硬”是正确的决定?

 

小米手机不到半年卖出200万台说明了什么?

在《产品炼金术》(完稿于20119月)第五章第三节“研发与营销,产品管理的两个核心环节”中,对新上市的小米手机成功因素做了如下阐述:

小米手机在2011年8月举行了产品发布会,会后的网上预订超过30万部,这得益于小米手机较高的性价比(双核CPU、4寸屏、1999元的价格,市场上三星Galaxy SⅡ水货价格都要3580元 )。

                    

小米手机的高性价比是成功要素的一条腿,另一条腿是赶上了微博+电商(网上订货支付配送系统)联动模式的兴起。

有了上述两个核心前提,中国的乔布斯---雷布斯在通过微博获得高关注度后,小米手机每一次的订单都变成了“光棍节抢货”,几十万台手机在开放预订后,几十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4月6日“米粉节”现场直播6分钟内10万台售罄----这样的奇迹,也只有在被淘宝、凡客、京东教育成熟的中国电商市场,才会发生!

在小米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电子商务购物习惯的成熟,及社会化媒体营销初显威力。

 

小米的成功固然可说天时地利人和,但小米成功所代表的意义却更深远:移动互联网(MID)产业价值链对运营商主导的移动通信价值链的颠覆。

MID产业链结构:用操作系统(OS)颠覆了传统的运营商主导的移动通信产业链。

                           MID(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

《产品炼金术》第七章第四节“革命性产品创新方法”中指出:

2011年8月15日,谷歌为应对苹果的专利权诉讼大战,以125亿美金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目的是获得摩托罗拉移动拥有的17000项系统及手机专利。

苹果的专利诉讼促成了这个收购,这也标志着MID时代,系统提供商主导产业价值链格局的形成。

市场观察家在预测,下一个被收购(整合)的对象是微软与诺基亚,如果谷歌在整合之后采取苹果式的封闭系统策略或收取专利费,那么三星、HTC及中国的手机产业,将面临生死转型的大考验。

中国企业及时加入这场MID市场大洗牌,中国是MID用户最大的市场:马云的阿里云手机、雷军的小米手机,华为、百度、腾讯等IT及互联网门户纷纷进行MID终端布局。

小米手机采用的是开放的安卓系统,阿里云OS手机的理念,是系统提供商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MID模式。阿里云OS手机定制内嵌地图、输入法、浏览器、搜索、翻译、邮件服务器、手机旺旺,以及支付宝无线等应用的,相当于给淘宝用户一个专用的移动交易终端

革命性创新产品是突破行业原有边界(技术、标准、产业链),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价值链或产业价值链。

这是一个将集群性、爆发性的革命性创新产品当做家常便饭的时代:物联网、云计算、MID(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微博、SNS(社交社区)、LBS(位置服务)等在深刻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革命性产品创新不是新潮,而是主流与趋势。

至少从2011年起,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硬件”,而是新的云生活世界的一块“屏幕”(接收终端)。这就是说,当未来软件(即应用程序、广告)收入的比重增大之时,硬件的价格会逐步降低,直至降低到“0元送手机、内置系统或植入应用程序”!

对屏幕的争夺就是对未来的争夺。硬件是硬件、软件是软件的时代过去了,硬加软、软变硬的潮流意味着,对屏幕的争夺将是一场“巨兽的角斗”。

这才是中国的IT大佬们子弹乱飞的真正原因:谁敢不赶上这班通向未来世界的火车!

既然是趋势,晚上不如早上,看清楚了再上不如看到了先上,快鱼吃慢鱼、先上船再买票这类“中国式”企业经营思维再显威力。投行、分析家、媒体将在潮流已成后转变口风。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的质变正在引发一场巨大的“产品灾变”。

《产品炼金术》第九章第五节“长寿产品的灾变管理”中做出预测:

mp3Walkman随身听,数码相机对传统胶片照相机属于产业结构质变导致的产品灾变,手机里智能手机改变了传统手机的产业链,操作系统、APP应用软件等创造了一种新的智能手机产业生态,传统手机的制式、技术、产品已经完全被淘汰。

电视机也在发生类似的产业结构引发的产品灾变。未来的电视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电脑的视频终端,即从有线(宽带)电视进入无线(WIFI)、云计算模式的互联网电视(WebTV)。

谷歌、苹果、索尼三星产品已经上市,WebTV相当于一台挂在墙上的大平板电脑(Pad+电视机(TV)。传统的电视产业链将被颠覆,电视机产品形态也将催生一个全新的市场。

2012年开始,第五块屏:手表也开始进入时尚消费品行列。

媒体如此描述“智能手表”:它是第一款完全支持 iOS 和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表,采用 e-paper 电子纸,通过蓝牙 2.1 + EDR 与其他设备连接。它可以接替手机的大部分功能:阅读短信、显示来电、运动类程序等。手表是离人体最近的电子产品,这种带体温的装置将会成为人类继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后的第5块屏。 

苹果概念机走得更远:苹果概念手表iWatch2由意大利A D RStudio工作室设计,内置WiFi和蓝牙,能直接登录A ppStore下载软件,自带阅读器,32G B存储空间,LCD投影仪可投放iPhone上的图片,前置FaceTime摄像头,通过Wi-Fi能与iPad或iPhone连接。

时尚潮流的魅力就在于,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当它来的时候,没有谁可以阻挡,不由你不心动手痒乖乖掏出钱包。

全世界现在到底有多少“屏”?除47亿个电视屏之外,是85亿只屏的其他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

谁占领了这些屏的客户端,或成为最受喜欢的应用程序,谁就是未来世界的王者!----现在谁还能说互联网做手机是错误,很快还会有人去做手表。

从这次周鸿祎们子弹乱飞、抢进手机的评论来看,本土企业家的商业直觉确实够敏锐、够生猛----实际上,这些大佬们的反应已经够慢:TABLE、李开复们如果看一看《产品炼金术》,也不用等到小米手机100亿元销售收入指日可待,才憋不住下场,还做出错误预言。

子弹乱飞之后,谁能赢?

TABLE们不会都是赢家,但还不赶快开枪的肯定是输家!

 

补记:

李开复认为“Android打造封闭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是不现实的”。此言亦未必。

如果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能黏住足够的客户数量,这个平台上的数据可以实现不同操作系统的切换----尽管麻烦,并非无法做到。

近期也风传Google要结束安卓开放系统,走苹果的封闭系统之路。

这种情况一是未必出现,二是真出现,那么等于拯救了诺基亚,甚至给了微软WP系统以机会,三星也在储备自己的OS系统(Bada)。

就是说,无论安卓是否结束开放,实际上已经对未来的格局不会有致命影响,这个决策的轻重,倒是Google自己很难评估的。

因此,在每一个操作系统上培育自己的用户群,理论上是有法律或商业道德约束的契约行为,并不会因为开放或封闭就受到致命影响,为什么不能打造封闭的高利润产业链?

Google会做出腾讯式艰难的二选一决定吗?我认为不会,网民也不会允许,正如腾讯“艰难决定”的结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