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硝烟四起,乱象纷呈,中外各路英豪纷纷登场,正在上演着一场争夺市场的大战。那么,中国红酒市场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从国际市场看,近20年来,红酒的价格一直呈现强劲的涨势,尤其是从2006年中国人开始关注红酒以来,红酒更是被冠以了“液体黄金”的称号。英国顶级红酒信托投资公司的数据也显示,投资葡萄酒的年投资回报率基本可以维持在8%-12%的水平。
从中国市场看,随着人们饮食健康观念的增强,葡萄酒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多种保健功能而受到了消费者青睐,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宠。目前,国内红酒市场上已经汇集了1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洋品牌以及400多个国内品牌。且国内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万吨的企业也已经超过20家。
从烟台市场看,作为中国最大的葡萄酒工业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烟台市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152户,比2010年增加22户,其中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37户,与上年持平。2011年,烟台市葡萄酒产量达到36.02万千升,同比增长15.08%,分别占全国、山东省葡萄酒产量的31.13%和81.74%,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6.2和8.44个百分点。
从品牌及市场占有率看,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品牌分别为:张裕19.35%、长城16.09%、王朝15.57%。消费者对3个品牌的熟悉程度分别为张裕73%、长城35%、王朝30%;消费者最常喝的葡萄酒品牌张裕占43%、长城占19%、王朝占15%。其中我国驰名商标张裕葡萄酒是消费者最熟悉又最常喝的品牌。
从技术层面看,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行业技术中心、烟台市葡萄与葡萄酒行业技术中心落户张裕集团,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葡萄专业分中心、山东省葡萄酒微生物发酵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也落户烟台张裕集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红酒市场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竞争异常激烈
表现之一,是国外红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口葡萄酒达32.5万千升,同比增长30.9%;进口金额达12.65亿美元,同比增长88.3%。而法国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国际葡萄酒与烈性酒信息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第八大葡萄酒进口国。
表现之二,是利润率的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国产葡萄酒的盈利能力过去几年持续下降,毛利率已经从40%左右下降到30%左右,而且还会继续下降。另外一个现象是:在葡萄酒消费量、消费额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中国的葡萄酒上市公司并没有获得同比的发展。iFinD数据统计显示,A股市场上仅有的5家以葡萄酒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有3家均为ST公司,由此可见,葡萄酒概念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不仅没有形成气候,更缺乏业绩支持。
第二,市场并未成熟
中国葡萄酒市场红火的背后,其实是国外进口葡萄酒在做推手。从2007年至今,进口葡萄酒占国内葡萄酒消费量的比重从不到5%提高到24%左右,5年之间翻了将近5倍。中国葡萄酒市场其实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酒消费在中国尚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培育期过快,属于被快速催熟的市场;
二是市场品牌混乱,消费者对于红酒并无太多的了解,目前国产葡萄酒和进口低端葡萄酒纷纷披上进口高端葡萄酒的外衣,造成了市场上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去甄别和选择货真价实的好产品;
三是缺乏红酒文化的支撑。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恰恰是中国葡萄酒企业所先天欠缺的。
第三,潜在市场巨大
葡萄酒是国际酒类市场中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流行饮料酒,但在我国,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仅是当前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5%。另外,调查发现终端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葡萄酒的好处,主流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也比较认可,但是目前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品饮文化欠缺,他们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只是还不具备相关的知识。
可以看出,我国葡萄酒的潜在消费市场非常大。但同时,葡萄酒市场消费潜力的释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我国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等配套。
巨大的市场空间、并未成熟的消费环境以及凸显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这充满变数、一片红海的竞争局面,葡萄酒品牌该如何突围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得直面以下三个问题,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品牌突围的钥匙。
问题一:靠什么在葡萄酒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中国葡萄酒市场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才能在这一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呢?是优质的原料?先进的技术?优良的高设备?现代化的管理?……
都不是。上述因素只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只有在品牌已经占据消费者心智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你的品牌根本没有进入到消费者的心智,那么,再好的设备、再好的技术、再好的管理也无济于事。
当我们回顾企业发展的历史时,就会发现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不可思议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却对此深信不疑。可口可乐的品牌不可谓不强大,管理不可谓不先进,渠道不可谓不完善,资金实力不可谓不强,但当可口可乐进入茶饮料市场时,却没有一个产品获得成功。
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凭的绝不是技术、资金、管理等,而是如何去占据消费者心智、赢利消费者的认可。这也是红酒企业老板的首要工作。倘若认识不到这一点,便一头扎入进去,恐怕连回头的机会也没有。
问题二:是做市场陪衬,还是做领导品牌?
任何市场的刚兴起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跟风。这也是中国市场的一大特色。中国刚发明VCD时,市场跟风一片;个人电脑在中国刚兴起时,市场争夺异常激烈;小肥羊发明“不蘸小料”的火锅后,市场“群羊”跟进;如今的红酒市场,也是如此景象,大批企业奔赴葡萄酒乡——烟台。就如同一场生命之战,当数以万计的精子全力扑向那个生命的平台时,最终成功的却不会超过2个,其它的统统成为了成功者的陪衬者。
做市场陪衬,还是做领导品牌?答案显而易见,现实的问题却是,虽然做领导品牌是许多老板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却总是在步别人的后尘,而缺少自己的思维。
问题三:如何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这一问题反映了竞争的本质:竞争的战场并不是在现实的市场中,而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成为第一。倘若你在这个山头成不了第一,也要另外找一个山头成为第一。当年蒙牛、伊利牛奶统领草原奶的时候,其实光明也完全有机会在这场战役中获胜,可惜,光明乳业并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
千万不要试图在一个坚固的城堡下去攻城,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联想集团2001年转向“IT服务商”时,不管联想投入多少资金、投入多少人力,均会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在消费者的心智中,联想就是“PC”,就是电脑,而不是手机、不是咨询、不是软件。最终联想在2004年宣布转型失败。
如果你一开始就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那就注定了你成功的基因。小肥羊在抓住了火锅市场分化的机会,发明了不蘸小料的火锅,从而成为了中餐的领头羊。
“在正确的时候,把正确的事做对”,这是品牌成功的法宝。
中国葡萄酒乱象下的品牌突围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