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目前声音最大的趋势,当然,所谓趋势的意思就是现在还搞不太清楚,只是有个希望罢了。移动互联网目前的解读很简单,关键词就是安卓、ios、app,基于这个认知,大佬们纷纷跑去做手机,试图抢占入口,这个逻辑大概就好像互联网公司去卖强制把自己网站设成首页的笔记本电脑,试图增加浏览量一样。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了这么久,实际上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了,你会发现现在一个产品在市场上验证的周期越来越短,之前淘宝出来的时候,大家还要看三年,到了团购时代,一年基本都开始退市了,以次推断蘑菇街美丽说们也不会太久就会有断崖式的用户下跌。。。。因为互联网运营和推广方式的成熟化套路化,让模式被市场验证的速度大大加快,当然,你同样也不要指望有什么忠实用户。现在的用户们都已经习惯了,还没吃完半价的大白兔,就又送来了一根免费棒棒糖了,你要是打个八折,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如火如荼,而这种似乎可以看得清楚的未来,引入了大量的投机者。甚至开复老师专门成立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投机公司,试图批量抄袭神话。而前两天路过一个联通iphone3的广告,似乎还是10万应用的噱头,但到了今天,应用数量早已大大超过了五十万,短短的时间内,app就进入了SEO时代了。托苹果独裁的福,刷榜公司接连受挫,但同样的,一个小应用的推广费用之高,让这个领域已经不是一个可以低成本产生奇迹的时代,从我的角度看,是一种早熟。
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大家耳熟能详,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乱象,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将看到各种各样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上线,也会有各种各样移动互联网广告模式的诞生,以及各种各样移动互联网广告公司的生死浮沉。最让人难过的是,比起团购死亡的轰轰烈烈,移动互联网的沉浮却往往难以引发太多的关注。
当然,大家不关注,我去关注,才显得比较专家。
其实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模式并不新颖,基本也是复制互联网领域的广告模式。作为免费应用,广告付费的经典模式,在我国不愿意付费却人口众多的国情下,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目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商,有几种情况。以前是做广告的,以前是做wap广告的、国外的巨头,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有钱人。。。。。是的,有钱人。有钱人的意思就是,他有钱,他看好,所以他投钱来做,代表人物是多盟,代表特色就是亏得一塌糊涂。
从行业来看,这个领域有三个关键,第一开发者,这是展示平台的制造者。第二是广告商,这是甲方。第三就是中间方,广告代理,算是二者之间连通的桥梁。当然,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也一样,所以我们又有了一个导航东西,叫聚合平台,即可以向开发者提供多个广告代理的选择,避免了独签一家,广告资源无法铺满app的情况。
从一贯的经验来看,互联网界普遍对转化率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但普遍对贴钱砸用户颇有心得,所以业内目前普遍的手法就是大力补贴开发者,试图建立一个忠诚的用户群体,顺便等待移动互联网领域广告的爆发。于是我们欣喜的看到多盟们一方面大力补贴开发者,高价购得大量的流量,一方面却没有足够的广告资源支撑,低价兜售流量。把自己搞的和京东一样,却把当当们搞的快饿死了。而他自己也并不好过,偷量、拖延结算的事情时有发生,没成功,就快成仁了,最终,影响的却是整个行业。
而目前声势颇猛的聚合平台,目前则干的纯粹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大概切入点就是,让开发者有更多的广告选择,自己纯正的做了一个过路财神,这种手法和360很像,免费提供价值之后,靠装机量寻求最后的发展。可以预想的未来是,在聚合平台上推荐自己的广告资源,从而完成从平台到广告商的华丽转身。当然,由于门槛低,难度还是在推广上,最后恐怕平台比人都多。
这一回,大概简述了一下这个领域的一点行业看法,在未来的几章中,还会对平台、模式发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现在不写负面了啊?”“还没找到去美国大使馆的公交。”
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初探(一)行业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