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产率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提高生产率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相当多的国家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基本涵义是: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也就是说,“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是许多新兴国家的恶梦,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我国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若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则必须大力发展高利润率企业。对我国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紧迫。大约到2017年之后,我国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数量将开始减少,若想负担一个老龄化社会,就必须大幅提高生产率。因此,完全可以说,提高生产率才能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今,这个“中等收入陷阱” 似乎就在我国面前。当下,我国已经被其他国家抢走了部分制造业,比如越南。更糟的是,我国的生产率可能正在倒退,单位经济产出目前所需的资本投入似乎比以往更高了。
 
我国之所以能在过去十年间实现令人称奇的经济增长,并获得超乎寻常的利润,原因在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刺激了出口大幅增长,同时实际劳动力成本下降。如今,随着经济增长的减速,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超乎寻常的利润都被重新投向了生产率偏低的基建项目,或者更糟糕的房地产投资。就连那些曾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利润率偏低的企业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效率低下问题。这一问题将对我国经济整体成就形成进一步拖累。当然,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企业,正在为国家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对投资者来说,挑战在于如何发现这样的公司及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且又不能让这些成功企业受到过多关注,因为这依然是极不明智的事。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得到了政界某些人的默许。而那些未能获得默许,或是失去许可的人则会惨遭失败。银行所受的政治影响也对企业家在这场“游戏”中获得成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我国要想跃过“中等收入陷阱”,企业所需要的就不仅是银行的贷款。企业自身、以及为企业提供支持的银行透明度的缺乏,都可能使企业从公开市场融资面临障碍。银行业系统缺乏透明度,将使股票和债券资本市场的发展举步维艰。可以说,我国拥有的个人及机构存款足以使它独自投资发展所需要的领域。而紧迫需要的只是大幅度提高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