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委的预算,近日公开了。我注意到,相对于过去,今年部委公开预算后,舆论的关注明显减少,报道也比前两年少,引起的争议也不多。
今年是预算公开的第三年。从一百前年晚清尝试建立现在预算制度,到民国的预算公开,到后来的将预算作为国家秘密,拒绝人们知悉相关数字,再到近年中央部委公开预算,应该说,历史长河拐了一个非常大的弯,甚至可以说一百年又重回原点和起点,但从大趋势来说,现在的预算公开是重新处于进步的起点上,朝着好的方向向前发展。这一点,是务必能够看到而且应予肯定的。
但是,预算公开这个可喜进步,不能掩盖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预算公开,我觉得有些偏向需要警惕。对于有关部门来说,或许认为预算已经公开了,而且连续三年公开了,已经完成了任务,于是万事大吉;对于舆论,尤其代表舆论的媒体来说,或许觉得预算已经公开了,公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当初的那种新鲜劲头已经过去了,而且这种常态也没有刺激性,缺少新闻性,媒体对于预算的关注度下降了;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好像觉得既然政府预算公开了,走上了正轨,对于财政透明的压力和呼声,反而降低了。
社会公众和舆论对于预算公开的关注度的下降,往往正中预算部门的下怀。从政府自身来说,像前些年那样将财政预决算信息当成国家秘密,锁在保险柜中拒绝人们窥视,是最符合政府自身利益的状况。在人们的压力下,部委也仍然像挤牙膏一样,非常不情愿地公开数据信息,可想而知,一旦人们的压力降低,政府部委的预算公开,必然会流于形式,用走过场应付和忽悠公众。据报道,今年各部委公开的预算,受采访的人们中的一半仍然认为看不懂,显然,即使迫于压力必须公开预算,政府部门也总会千方百计把预算弄得像深奥,复杂,晦涩,玄虚,给人们制造更多的财政幻觉,使尽可能多的人在此信息迷宫面前知趣地望而却步。所以,必须时刻保持对于预算部门的压力,决不能因为政府已经连续公开预算,便放松对于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要求和压力,放松对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关注和监督。
因为存在公众对政府财政公开的关注度下降这样的倾向,所以,必须强调,预算要公开,但是不能止于公开。对于财政改革,对于约束和监督政府财政支出来说,预算公开只是必需的一步,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公开不是终极目的,公开后还有重要的路要走。
预算公开的终极目的,是要借此而建立一个廉价、透明、高效、可监督、可问责、向社会公众负责的责任政府。政府是受托管理社会事务和财政资金,受托进行公共服务。政府由个人组成,和私人一样,它天然地具有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的倾向。如果政府财政支出不透明,那么政府支出可能既无效率也不廉洁,白白地浪费纳税人的资财。所以,公开透明有助于对政府绩效和廉洁度进行监督和问责。
现在,政府支出最严重的问题,是即使在财政预算公开的情况下,公众仍然无法对其进行监督问责。有些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确实被公开了,公众也通过有关渠道知情了,可是,不论公众对于这样的支出多么愤怒,政府部门仍然我行我素,来年的预算不但不予纠正修改,而且还会在以往的不合理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典型的例子如某省对于机关幼儿园数千万元的天价投入。其账目年年公布,人人皆知,但是对此不合理的预算不但从无纠正,反而年年增加。预算公开了,公众的知情权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对于不合理的支出,公众仍然是无可奈何。
所以说,预算公开只是第一步。与预算公开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支出的切切实实的监督权,对于政府不当支出或不合理预算的实实在在的问责权。如果有这么一些制度,比如说,当人们发现政府公开的预算是不合理的时候,当人们发现政府突破预算的规定而任意支出的时候,公众可以提起质询,可以不信任投票,甚至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等等。这些制度,我们目前并不存在,而建立这些制度,显然是和公开预算一样现实而紧迫。
预算是公开了,质询还没跟上去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