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发展速度,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粗放式经营,企业迅猛扩张的同时,灰色经营地带扩张,经营危险凸现。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些年的发展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阿里巴巴浮现出来的腐败和欺诈丑闻可能与它目前的市场地位、产业影响力有关。“18罗汉”创业期早已远去,目前它已是覆盖B2B、B2C、C2C、O2O等商业模式,拥有800万商户的巨大平台。在这平台下,随便做点“生意”就能赚钱,一切充满诱惑。2011年淘宝系交易额已超6000亿元,各色人马都在其中追逐着利益。
据说,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就把网络购物作为报道的一大重点。因为央视3·15晚会根据目前收到的各类线索汇总统计、整理出投诉量排在前十位的消费领域或行业,其中网络购物、快递和汽车位居前三位。而今年的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和委员提出要规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此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产业健康发展。
一个行业发展好不好,首先要关注的是龙头企业。
阿里巴巴作为电子商务行业的表率,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灰色地带。
经过多年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除了面子上的假货问题外,从它的上游到下游,从员工到卖家再到买家之间,可能存在一系列灰色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盘根错节。
几乎所有的网上商城对入驻商家都要求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品牌授权书等资质证明。但是有媒体的报道称,他们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可以提供“第三方”授权书的机构,这些机构通过网络下载、复制、PS等方式伪造授权书,以每张3000-5000元的价格****给申请入驻者。
阿里巴巴旗下的团购网站聚划算则出现了权力寻租的可能。聚划算宣称只要产品好,符合条件的产品,均可报名。但符合条件的企业相当之多。由此,产生了舞弊行为。
有企业惊奇地发现,“我们在行业是数一数二的,却怎么也上不了。但是很多卖家的产品却能连续几个礼拜挂在聚划算上面,猫腻太多了。”
领着数千元月薪的年轻员工,可以自由操纵决定商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收益的资源,这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欺诈也好,舞弊也罢,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必然反映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电子商务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可以想见的结果就是“优质的产品上不了网,或者上不了好的位置,劣质的产品反而大行其道。”最终倒霉的将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电子商务由于物理距离的隔离,导致对于商品质量鉴别的困难。如果再加上种种不确定因素,消费者的权益断然难以得到维护。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阿里巴巴痛斩大将的做法显示出该公司刻意改变现状的决心。
该公司公告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聚划算在制度规范和团队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是导致出现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作为聚划算的负责人,阎利珉负有重要管理责任,必须对此负责。阿里巴巴需要业务的迅速增长,但更应坚守价值观和客户第一的前提。”
仔细一想,过去10多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抓住战略机遇期超常规发展,大多依靠外延扩张、争抢资源、拼夺数量、跑马圈地、规模至上,粗放发展。市场发育太快,“萝卜快了不洗泥”,必然带来种种不协调。
呜呼!“马云啊,你慢些跑,慢些跑。”
马云啊,你慢些跑,慢些跑。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