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取胜: 赣州古城布局


以形取胜:  赣州古城布局

    赣州古城的选址是依据风水格局,也是古人按照“以形取胜”风水原则进行的,所谓“形胜”是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赣州古城的布局得益于杨公风水理论的指导,使山、水、城关系处理得和谐协调。
  

                                           曾祥裕(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古城龟形 天然形成

     大凡到了赣州旅游者都会听到导游津津乐道一个故事:赣州城是龟形,城下有只巨大的乌龟驮着赣州城,卧在章、贡二水之间,随着江水的涨落而浮沉。因此,赣州又有了“浮洲”和“龟城”的别称。

   喝形为风水的形法,它根据大地自然的形状而来,对山川河流的形象进行类比,然后依状喝形,再依形进行风水操作。通过喝形将山川地貌拟物化,而且都是比附在瑞兽或吉祥植物形象上,如所谓笔架山、拜象山、 龙凤呈祥、帐下贵人、狮子下山、龟山等祥瑞之物形态,以此变得生动活泼而丰富多彩,让百姓闻之产生美好的想像,以满足他们精神追求和谐吉祥的心理。同样,赣州古城取名为“龟城”正是取意于长寿吉祥之意。


   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可聚气,“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赣州三面环水,成一三角龟形,龟头在南门,被视为龟城之首,面向章江,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意。龟是一只灵龟,尾掉而动,所以北门的城门向北,灵龟掉尾之意。

   龟角尾是是章江和贡江交汇处,合流后流入赣州市的水口,浩浩浩荡荡再流入赣江。水口被认为是一个象征城市的生命和财富源泉,古往今来,人们竭力美化它,讴歌它。赣州古城水口附近峦头上建有一座水口塔(高达40米的玉虹塔,以为障空补缺、禳压水患之用,因塔身粉以白灰,俗称白塔。)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岭南路经赣州时,面对赣州城旖旎的山水风光,留下了“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著名诗句。
 
    从空中鸟瞰赣州,城区就像一个太极图。以风水观点评价赣州,诚为“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之地。尤其可贵的是, 赣州古城外有三江环抱,内有护城河和众多的水塘、水井,形成一个城内、城外都有山有水的山水化的园林城市。赣州古城因“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处于山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交接重合的龙水交会地带,的确有助于城市防卫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具有使居住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学价值。这样的环境就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山水诗人、山水画家向往和赞美的地方。《管氏地理指》云:“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是的,山得水活,水得山媚,城得山水而钟灵毓秀。赣州古城这座山环水抱的山水城市,确为防卫牢固、生活方便、风光优美、适宜人类居住的好地方。


    
                                         赣州古城历代遵循“以形取胜”布局

  赣州市属低山丘陵区,地势自东南、西北向中部倾斜,略呈马鞍形,中间有宽阔的河谷平原。东边贡江自赣县入境,西边章江自南康入境,蜿蜒流经市区在城北合流为赣江。赣州城正处于低山、丘陵环抱及章、贡、赣三江的环绕之中,四周环山,三面临水,构成一幅"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丽风光。境内山岭被赣江、章江、贡江截为东、南、北三部分,分属武夷山脉、九连山脉、罗霄山脉余脉,最高峰为峰山,海拔1016米。低山、丘陵和山地占总面积的65.7%,平原占26.3%,水面占8%。

  赣州古城选址于此,就是看中如此好的风水格局,也是古人按照“以形取胜”风水原则来规划选址。所谓“形胜”是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

  风水最重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赣州古城正因为有如此天然好风水格局,所以古人建城一直在做山水文章。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使灌婴略定江南,始为赣县立城,以防赵佗”,原城址“今州西南益浆溪故城是也”在今蟠龙镇一带,还有待考古发现予以证实。晋太康末,洪水淹没了县城,据《太平寰宇记》载,迁到地势较高的葛姥城,大致在今虎岗一带。而晋太康二年(281年),庐陵郡南部都尉升级为南康郡,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鉴于原郡治于都地理位置偏居一隅,将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在章、贡二江间修筑了新的郡城(赣县附郭)。这是赣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卢循、徐道复起义,徐道复自始兴越大余岭,破南康、庐陵、豫章诸郡,战事激烈,郡城破坏。义熙七年(411年)被迫迁贡水东,即今水东七里镇一带,直到梁承圣元年(552年)才迁回。此地三面环水,地势开阔平坦,是一个理想的城址。从此,一千四百四十年来,一直是江西南部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的中心。

  从汉高祖元年立城选址、迁徙到最后定址,经历七百五十三年,关键是永和五年。历史证明,州守高琰迁徙郡治的决策有远见卓识,是正确的。

  唐贞元四年(788年)虔州刺史路应“凿滩石以通舟,陶甓以缮城。”是烧砖修缮赣州城的最早记载。唐末,客家人卢光稠(840—911)、谭全播(834—918),审时度势依附后梁和杨吴,大举扩城以自固。“唐刺史光稠拓其南,又东西南三隅凿濠。”《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这是赣州城市建设史上又一件大事。这个范围一直延续到廿世纪五十年代。

  北宋嘉祐间(1056—1063)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知虔州,城滨章贡两江,岁为水啮,宗瀚伐石为址,冶铁锢之,由是屹然。”“州守孔宗瀚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

  从552年定址算起,到1063年楼橹基本完善,共511年,是赣州城池的发展兴盛期。它形成的军城格局,在军事防御和水利防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个城市由唐代的1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五代的3.05的平方公里。

  熙宁(1068—1077)中州守刘彝“开水窗以防水患”,“凡城中街衢委皆为经理。”“郡城三面阻水,水暴至输灌城,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城内福寿二沟,相传亦彝所创。元初以都水丞召还。”也在熙宁间,知州刘瑾修建西河浮桥,名知政桥。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著名学者洪迈知虔州,修建了东河浮桥,名东津桥。淳熙间(1174—1189)知州周必正修建了南河浮桥,名南桥。从嘉祐末(1063年)至淳熙末(1189年)前后二十五、六年,进一步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中排水系统、防洪措施和津梁交通的问题。

  宋以后,因战事和水患而修葺城墙整治壕塘,府志县志记载凡五十余次。修缮工程较大者有明正德六年辛末(1511年)、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清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嘉靖甲午修葺有罗钦顺《重修府城记》和邹守益《修城记》。

  清咸丰间(1851—1861)为了抵抗太平天国革命,四年1854年甲巡道周玉衡建西门炮城,六年丙辰秋(1856年)巡道汪报闫建八境台炮城,七年丁巳秋(1857年)巡道汪报闫建东门炮城,九年己未冬(1859年)巡道林福祥建南门炮城,十年庚申秋(1860年)知府杨豫成建小南门炮城。

  以上文献记载,皆经已故的历史学者李海根考证。

  综观历代地方管理者对赣州古城建筑选址和布局都是因地制宜,做山水文章。诚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吴先生独具慧眼,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也启示我们,风水说关于山水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杨公风水对赣州古城布局的贡献

    唐末、五代初,宁都洛口人卢光稠入主虔州城,成为第一个本土出身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满足自己称王的政治企图,卢光稠把城市进行了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系统规划和扩张,他聘请当时因避战乱流落赣州的国师杨筠松为古城作风水规划布局。

    杨公风水术承继了晋代郭璞“乘生气”的精髓,内外辩证,形理兼容。杨筠松依据赣州山水形势,进行龙穴砂水向的合理组合,勘定赣州古城水口位于壬子方,来龙是由离方之九连山南支,属于旺方来龙,属火,由崆峒起祖,蜿蜒奔至赣州城西北之贺兰山,龙尽而气终。其右随龙水源于广东南雄经龙南桃江至贡江。其左随龙水源于梅关,途经南康江至章江。二水俱源远流长,因而来龙龙气旺盛。贡江为艮寅水,章江为丙午水,峰山来水为巽已水,水东来水为甲卯水,虎冈窑下来水为癸丑水。诸水均之玄湾环,悠扬清澈会聚于章贡二江。这种风水效应了风水名著《天机赋》所云:“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生与旺而同归,人共财而咸吉。”

   赣州古城天然的山水优势,在风水宗师杨筠松(后人称之为杨公或杨救贫)的精心布局下得到充分利用。


    杨筠松把自己的风水理念贯穿了整个赣州古城的规划:

  一是拓展城市范围,满足卢光稠称王的城市功能需要。这次扩张,将城市从一平方公里沿贡江向南扩展为三平方公里,街衢在原有阳街、阴街两街的基础上增加为六街,南面开护城河联通章贡两江,一大片与东面贡江相连的低洼河滩地进入了新城廓的范围。二是勘测出赣州城三吉六秀方,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北端衙门为起点,由北端衙门前的阳街向南发展了约千米,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都是沿着这条向南的主轴线发展。目前,今天赣州新城区的发展方向就是古城三吉六秀方的延伸,一些政府办公楼和高档房地产项目均在其间分布,而诸如工业区则位于城市布局的休囚位。

  以风水视角来看,环境之气成就一个城市的格局,也培养人的气质。赣州城诚为“山环水抱,人杰地灵”之所,成为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唐代随着梅关古驿道和赣江水路南北大通道的开通,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赣州“商贾如云”,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

                              
                                      杨公风水对今后城市规划的启示

   风水,主要是指人们选择建筑地址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措施,某些技术的运用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赣州古城的布局得益于杨公风水理论的指导,才使山、水、城关系处理得和谐协调。 我们从赣州古城发展史来看,可看出古代建筑风水学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晶,不管时代如何发展,风水在中国人民思想中都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天人合一,是维系人类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在建设新赣州,拓展赣州城市空间进程中,如何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建筑中合理运用中国风水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有关人士深思的话题。随着历史风雨的冲击和后来者建筑开发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得失也值得我们思考。

    不可讳言,建国以来,赣州市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留下不少败笔。特别是文革以来,因人防工程“深挖洞”,在古城区打通了一条网状的防空洞,造成分布在城区重要穴位的众多水井一一干枯废弃。城市扩建工程将护城河以及与之相联的大大小小池塘和古城门填埋和拆除,古城风貌消失在地平线上。而且留下的建筑形煞如沙河黄龙墓园,就建上城区吉位和上水方,其巍然屹立在山上一个骨灰塔,与章江新区高楼隔岸相对。这类煞景,无论从风水学,还是从景观学以及心理学来看,都是贻笑大方的。

   所幸的是近十年以来,有关部门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赣州城区定位了新的发展目标: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笔者认为,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营建就必须融入风水理念。

   近几年来,赣州市在城市建设中,依托三山环抱、三江环绕的山水形势,以“南进、西拓、东延、北控”之势,正在打造三江六岸城市景观。这种发展方向也正符合当年杨筠松为赣州古城布局的风水理论。

  按“组团发展,轴向推进,网络联结”的规划理念,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六大片区联合推进,迅速拉开城市建设框架。所谓“一轴”,实质上是沿用杨公为古城定下的中轴线发展,以此形成赣州老城与未来城区的发展主轴线,形成中央金脊式城市历史发展延续景观带。

   这样一来“传承文脉,彰显底蕴”,承接古城龙脉之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文物古迹、历史景点与自然景观连成片、串成线,并在章江新区的规划中大量运用了“师法自然、生态优先”的理念来保护城市生态景观。如首先确定不可建设用地,再来规划可建设用地。保护鸥潭半岛生态湿地、杨梅渡山头绿地、三江六岸连绵起伏的山体绿地的营建,都符合风水理论中的环保理念。

  随着一项项新规划变成现实,一幅幅融入现代城市建筑风情的山水城市画卷展现我们面前。

     -----为了让赣州水口不因岁月冲刷扩大而不聚气,赣州市已在两江交汇处的水口区域,兴建一座大桥以及和谐钟塔,与原先的水口塔---白塔,共同组成一桥二塔锁水口的壮观景象,也成了新赣州的地标建筑,使得城市入口的空间序列更加丰富,弥补了西北方峦头低陷,让古城天际轮廓更加多彩。

    -----在章江新区中央金脊中部,建设了一个集休闲、景观、生态、蓄洪、排涝于一体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有利于增加章江新区的灵动之感。

    ----- 随着新世纪大桥和贡江大桥于今年春节前通车,完善了赣州中心城区章江和贡江上交通网络。路为财水,路通财通,繁荣了新老城区经济。

    -----赣南大道赣县至南康段全线工程,既是构建赣州特大城市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赣县梅林镇、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赣州开发区及通往南康市区的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也是今后赣州特大城市的大动脉、主轴线。

     虽然赣州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如意地方,也出现了不少风水煞景,如在旧城区的改造上存在随地乱建,没有整体的城市规划,如白云村中的房子间距狭窄, 一些小区开发商为了谋取最大利润,最大利用土地面积建房,造成小区楼房分布不规则,形成建筑形煞,造成邻里之间矛盾,影响和谐;章江新区沿江大部分郊区居民住宅现状建筑质量差、标准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全; 一些在建项目或已建的住宅区,居住标准偏低,容积量偏大,环境差;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少,商业大多是沿街布置成低层商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些开放建设项目显得混乱无序,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亟待解决。

   
    (温馨提示: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http://www.gnfspx.com/Index.html)长年举办风水培训业务,面向海内外招收弟子,联系方式:电话13766307454,QQ42118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