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的发展过程


一、起始时间

始于1816年英国首相利物浦伯爵货币重铸,终于1929—1933年大萧条。

   二、金本位制的相对稳定性

           格林斯潘早年文章指出,“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息地”。

   三、金本位制的历史地位

           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融全球化的最初形式。

           金本位制保证了汇率的相对稳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金本位制下,各国都是以黄金平价来发行货币,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即使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它也不能像今天美国那样随意贬值美元来掠夺世界财富。

四、金币产生的最早现象

        卡尔·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由于黄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以及其产量稀少等特点,使其最终成为人们交易媒介的首选。

        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地区已经出现金银合金制成的钱币,被称为琥珀金。到了公元前600年,金币在小亚细亚的利迪亚王国首先被铸造出来。从此,黄金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被看作是财富的象征。

五、金本位建立过程中的历史背景

        1、金银本位制(复本位制),有两种形式: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金币银币同为本位货币,其交换比率由金银市场价确定。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的不稳定性,造成平行本位制的不稳定性。

双本位制,是试图克服平行本位制下金币银币比率频繁变动缺陷的,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其比价,按法定比例流动。

实际上,金银都有自己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波动必然导致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于是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格雷欣定律(劣币驱逐良币)

                价值量较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被融化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收藏,导致在市场上流通的将是价值量较低的金属货币(劣币)。

                良币劣币之张叶之争张五常的侧重点是同一种的金属货币的足值问题,即旧币把新币逐出流通流域。浙江大学叶航的侧重点是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的波动而引起币值的高估与低估。但实际上,这两个理解都正确,都属于该法则的范畴。

         3、货币重铸

                起因:欧洲争霸,战争不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越来越明显。终于,1696年出现了英格兰银行的挤兑风潮。于是,英政府不得不把银币重铸提上日程。

                不同意见的焦点:货币单位是计算名称还是金属重量。

                    以财政大臣威廉·朗兹为代表的名目论者,代表君主和国家利益,主张计算名称,货币贬值有利于战后解决通货紧缩。

                    以哲学家约翰·洛克为代表的货币金属论者,代表商人的利益,主张金属重量,货币必须十足价值,会使国家负担增加,损失较大。

                    最后,因循旧制,按洛克的建议货币重铸。

         4、铸币厂厂长艾萨克·牛顿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越来越严重,公众对货币重铸失去信心。牛顿上书政府固定黄金价格,以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便士。

                1816年英国首相利物浦伯爵主持议会,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 ,以法律形式规定黄金为本位货币,白银非本位币化。

         5、世界金本位制的建立背景

                 一方面是受英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白银大量增产,银价猛跌,各国为了稳定币值而不得不采用金本位制。

         6、世界主要国家金本位制相继建立的时间

                法国,虽然在1928年才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在1873年限制银币自由铸造时,就已经事实上实行了金本位制。

                美国,在1900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实际上在1873年也停铸银元。

                德国1871年实行金本位制。

                1876年,世界上的重要国家,除了中国和印度外仍采用银本位制外,都采用了金本位制。

六.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

        第一,每个国家规定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确定本位币(金铸币)货币单位名称与含金量,公民可持黄金请求铸造金币或由国家银行换得金币,也可将持有的银行券、辅币兑换为金币。

        第二,各国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价,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典型金本位制具有的特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七.金本位的没落

        第一,一战中,为防止财富流失,各国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入与输出。为弥补巨额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汇率脱离黄金平价。

        第二,一战后,黄金在世界各国分布极度不均,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阻。

        第三,一战后,欧洲霸权削弱,美国崛起,重新实行金本位制,英镑兑美元高估。为避免对英镑投机,美国对英格兰银行大量贷款,同时大幅拉大两国利差。英镑的高估及高利率对英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导致英国经济衰退。英镑兑美元贬值,美联储提高贴现率,出现银行危机。美国的低利率使国内流动性过剩,直接催生股市大泡沫。

        第四,罗斯福上任,宣布美国终止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之后,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风光近百年的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

八.对金本位制的思考

        1.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滥发纸币,为各国推行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门。

          第二,使货币的对内对外价值不一致,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冲击世界汇率制度。

        2.金本位制的缺陷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黄金存量的有限性上,即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

             如果一定坚持金本位制,除非提高黄金的价格,用较少的黄金发行大量的货币。该方案的极致应该是不用黄金或者非常少量的黄金来支撑整个国家经济货币的需求。这个金本位的本质是不相符的。

贵金属供应不足或不稳定,是几千年以来各国货币当局不断降低货币成色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原因(借助降低货币成色以征收通货膨胀税或铸币税,是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