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寒冬的加剧,航空业的天尤其是民航的天变得更加不明朗,飞行员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油价波动、遭遇融资瓶颈、金融海啸导致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群起而攻之,把民航拖入步履维艰的困境。欠费、向高层求救、无薪休假等成为他们在泥沼中不断挣扎的具体表象,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停飞”最先贴在在国内首家起飞的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身上。
有不少认为,奥凯停飞根本原因在于遭遇金融危机的寒流。的确,奥凯“停飞门”事件,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确“功不可没”,使得奥凯的资金链发生危机。不过,内伤比外伤更能致命,奥凯不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才是引发奥凯“停飞”之祸的根源。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指内部股东、董事、监事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公司的管理核心,起到中枢的作用。从奥凯的停飞事件及各方利益者的口水战来看,奥凯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两条线出现了问题——董事长与经理之间及大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
一直以来,人才尤其是空降兵问题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民营企业,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西方的管理精髓是“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而中国的企业领导者更愿意忙得焦头烂额,大包大揽,事必躬亲,变成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队长,哪里有问题,哪里就会出现管理者“救火”的身影,到头来,顾前不顾后,疲惫不堪。随着管理意识的提高,中国的企业也开始走法人治理的道路,即让“打工皇帝”为自己管企业。但由于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定位不同,会出现分歧,既扭曲了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奥凯集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008年9月奥凯最大股东——均瑶集团董事长及奥凯董事长王均金,接替奥凯航空总裁刘捷音成为奥凯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到11月初,王均金就向华北局递交了《关于奥凯航空公司安全问题的紧急报告》。尽管民航华先后两次约见王均金,但王均金仍坚持认为,他无法行使安全责任人职权,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隐患。奥凯航空在经营业务上干支共举、客货并营,经营业务重点不清而引发经营方针的分歧,日常经营中亏损累积增加,董事会与公司个别主要经营责任人在企业发展方向和步骤之间的分歧逐步扩大。
王均金在宣布停飞的同时,还宣布免去总裁刘捷音的职务,最后奥凯不得不暂时收起翅膀。可见,总裁与董事长之间充满了火药味,这也反映了奥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即虽然只对公司内部各方责、权、利的平衡和制约,但很容易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效用目标不一致及经营方略背道而驰,而引发矛盾,最后不欢而散。
在奥凯其他股东看来,王均金“一股独大”,他未经董事会授权,以“法人代表”和“一把手”自居,要事事“领导”总经理,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而且王均金注资没有达到规定数额,根本不具备“一把手”的资格。对此,王均金也是满腹委屈,认为自己投了钱,却在公司没有话语权。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旁观者看着一头雾水。但无论如何,大股东与小股东口水战打得剑拔弩张,对于奥凯是致命打击。
在民航个个如履薄冰的困难时期,奥凯还祸起萧墙,这更是雪上加霜。企业危机公关中,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企业员工,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都应具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帮助企业共同渡过难关。但奥凯不但外部兵临城下,内部危机也是火烧眉毛,内外夹击,再好的公司都要垮下来。
均瑶集团发表声明称,停飞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健康的飞行,相信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客运业务的正常运营。很多人也对此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奥凯至多停飞一个月就会恢复飞行,我看悬。
航空公司停飞无疑是慢性自杀,“停飞一天,公司就少收入几百万。”停飞让奥凯承受了巨大的亏损压力,奥凯各个利益方的博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想要在短时间内理顺并不容易。
而且,如果内部矛盾悬而未解或者治标不治本,就等于在奥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次是停飞,下次可能就是破产了。因此,奉劝奥凯各位高层,只有真正把内部问题解决了,才能保证未来更健康的飞行。
奥凯法人治理结构之殇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