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新如何才能赶超美日韩


  第一、创新文化是从观念、制度层面上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基础。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从最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活动密切关联的文化形态。它是社会成员对创新活动的基本态度,是社会制度安排的观念基础。价值观念是制度的灵魂,制度则是核心价值的法规性体现。持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做出有利于开拓前进的制度设置。反之亦然。因此,体制的创新、科技的创新,都可回归于观念的创新,即文化的创新。要实现体制、科技上的创新,必须从基础层面上重视文化的创新。当然,体制、科技方面的创新活动,又会从根本上促进、带动文化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多次证明,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世界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和科技中心的转移,都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状态密切关联。没有14世纪前后的欧洲文化复兴,就没有此后欧洲科学的繁荣。至17、18世纪,英国社会较为宽松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重视知识的培根精神,为牛顿、瓦特等的发现、发明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土壤,从而使英国一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的德国,重视教育与研究结合、理性思维与实践交融,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从而使科学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从英伦三岛转回了欧洲大陆。20世纪初以后,美国则以移民社会开放、多元、冒险、包容的文化特征吸引了大批创造、创新精英,从而执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之牛耳,成为当代的科技中心。由此可见,一个缺乏崇尚和激励创新文化氛围的地区,是不可能吸引、留住有创新激情的人才的,因此,也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当代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硅谷和东部128号公路地区产业发展的差别,根本在于硅谷的文化、制度环境,为千万个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栖息地。缺乏创新文化的激活,闪现的创新火花将窒灭,已存的创新活动也将停滞。

      第二,创新文化是在基本价值和精神层面上提升人的创新能力的前提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最高体现。离开人这个主体,谈不上任何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文化建设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服务于人这个创新主体而展开的。

      创新文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创新主体的。一是从价值观念上。这个人与另一个人,这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在对待创新的基本态度上是不同的。有的积极、主动,迎风弄潮,勇于开拓;有的被动消极,趋于守成,害怕创新。有的持之以久,坚韧不拔;有的经不住挫折,临难而退。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因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不同所致。创新是人的各种高级能力与活动方式有机协调、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创新现象及所涉社会因素进行解读、组合、集成的过程,因此,一个创新者个人或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驱动,有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引领,有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导航。二是从文化氛围上。一个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能让人思想解放,精神振奋,不断追求创新,即使在创新失败时,获得的也是鼓励和支持。创新文化是创新者的精神家园,在它的滋润哺育下,火花可以结出果实,幼苗能长成大树。

      第三、创新文化是建构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从功能的角度解读国家创新体系,它包括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不同的创新环节。良好的创新体系是无缝联接的高效价值链;从组织的角度解读国家创新体系,它包括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同样,一个良好的创新体系必然是无缝联合、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

      创新是一项涉及多种要素的复杂经济、社会现象,任何单个的创新都不是孤立地完成的。创新系统各组份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共享,是创新系统成功的特征,也是创新系统成功的保证。实现子系统间的交互、共享,要靠制度和文化。制度以硬性的规范对相关的创新要素进行约束或激励,而文化则通过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实现软性的约束或激发。如果说企业、研发机构等社会组织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硬件,那么制度和文化则同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在这里,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虚拟的价值与气氛,而是嵌入在组织、体系之中显示出的无形力量,时刻发挥着导向、激励功能,它与制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