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春诗欣赏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文章、诗歌多为后世楷模。不过,韩愈的作品并非都是鸿篇巨制,也有一些构思新巧、独具风采、简朴自然的小诗,让我们爱不释手。这里,我选辑了三首韩愈描写春雪、春雨、晚春的小诗与大家共欣赏。
《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起句是说,新年都过了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热切地盼望着春的到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二月初惊见草芽”,一个“惊”字最值玩味,它不是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这是非常传神之笔,“惊”字写出了摆脱严寒后人们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而“初”字则含有春来稍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与惋惜。首句“未有芳华”的抑;二句“初见草芽”的扬,使得短短的七言绝句产生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之感。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表达的情感是:人还能等待迟来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能够看到春天的身影,但急不可耐的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对一般人来说,二月飞雪固然令人遗憾,但对达观浪漫的诗人来说却是欣喜。“却嫌”、“故穿”二词可谓神来之笔,把二月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情趣而生动可爱。这种奇特的翻因为果的构思让我们领略到文学大家的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是唐代版的雪莱《西风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只不过韩愈的《春雪》要比雪莱的《西风颂》早一千五百多年,也没有雪莱的战斗性和狂暴,韩愈的《春雪》更加灵动有趣味
韩愈描写春雨的诗并没有用《春雨》之名,而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兄弟众多,他排行十八,所以,那些与之比较亲近的人(张籍考进士的时候韩愈为考官,所以张籍是韩愈的门生)称张籍为张十八。员外的称谓古有二意:一是指官员中的正员之外的没有编制的官员,全称为“员外郎”,但是,隋唐年间已经将员外郎定编,并且相当于今天的次长;二指比较富有的财主豪绅。张籍二者兼而有之。这首诗清新、平淡、自然。起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得到雨的滋润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初露尖芽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皇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这首小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全诗中最佳句子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二月,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春天立马就显现出来了:雨丝从大地上轻轻走过,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了欣欣然。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就像一位杰出的水墨写意大师,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远望有,近却无,可谓兼摄远近,空谷传神。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就如同《春雪》中“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一样,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既咏了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魄,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感回味,甚至是高超的绘画大师也所不能及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年龄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滋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仅此寥寥数笔,就给我们描绘出满眼风光春无限的图景。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木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想象之奇是诗中所罕见。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引众人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三四两句,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魏晋才女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韩愈《春雪》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不亦完美乎?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