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夸大不实报道引发的灾难和思考


“毒胶囊”夸大不实报道引发的灾难和思考
晨风
2012415午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同晚,东方卫视报道《工业明胶变身药用毒胶囊”》。节目一经播出,媒体网络沸沸扬扬的毒胶囊”炒作,引发了一场医药行业的“地震”和灾难,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和愤怒,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官员对医药企业的围剿和杀戮,违法违规者死有余辜,受害者死伤一批,无辜者全部遭殃。
毒胶囊”,换言之胶囊剂毒药”。毒药要么置人于死,要么置人于残,可这次别有用心的记者制造的毒胶囊”确实没有毒。但是,人为制造夸大的“毒胶囊事件”却散发着极大的毒性,毒害着这个国家和人民,拉开了悲剧性的一幕。
 
一、“铬超标胶囊”的真实情况是:“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
使用工业明胶做药用胶囊,是违法的,应该受到严厉惩处。
在媒体网络的巨大压力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范围内对药用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对18家药用明胶生产企业抽检了166批明胶,检出1批产品铬超标,不合格率为0.6%;对117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抽检了941批药用胶囊,检出15家生产企业74批胶囊铬超标,不合格率为7.9%。目前,吊销药用胶囊生产许可证7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13家。在案件查处中还发现,有的企业未经许可非法生产销售药用明胶和胶囊,有关部门已采取果断措施依法惩处。
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全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对生产胶囊剂药品的1993家企业进行了抽样检验,覆盖到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目前铬超标胶囊剂药品情况基本查清。对5月1日后新上市的4374批次胶囊剂药品实行铬限量批批检验,检验结果全部合格。对4月30日前生产的胶囊剂药品,责令生产企业逐批次自检,企业自检的批次已达9万批左右,发现铬超标的已主动下架、封存、召回并销毁。截至5月24日,各级药品检验机构共抽验胶囊剂药品11561批次,铬含量在规定标准之内的合格产品10892批次,占94.2%,铬含量超标的不合格产品669批次,占5.8%。存在铬超标药品问题的生产企业254家,占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的12.7%。目前,各地已立案调查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236家,停业整顿42家,查封生产线84条。
明胶、胶囊、胶囊剂药品这3种生产企业,问题的源头企业是明胶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铬超标问题,主要原因是胶囊生产企业购买和使用由皮革生产的明胶制造药用胶囊,并出售给药品生产企业使用。
 
抽检企业产品汇总表
 
企业(家)
抽检批次
铬超标批次
不合格率(%)
涉企业(家)
药用明胶生产企业
18
166
1
0.6
1
药用胶囊生产企业
117
941
74
7.9
15
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
1993
11561
669
5.8
254
 
1个批次的明胶不合格引发了15家74批次胶囊不合格,再引发了254家669批次的胶囊剂药品不合格,还让1739家无辜企业(产品铬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也遭了殃,真是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
 
二、“毒胶囊”说法是错误的
从营养学来讲,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我们每天要从食物中得到。因为三价铬是机体中的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缺了铬可能在血糖控制等方面都会出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里面,推荐儿童铬摄入量为每天10微克,成年人是50微克,这是从营养方面应该摄入这样量的铬,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同时制定了一个安全最大可耐受剂量,儿童每人每天是200微克,成年人是500微克,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以下是安全的,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食品中铬限量卫生标准见下表
━━━━━━━━━━━━━━━━━━━━━━━━━━━━━
品 种                                指 标(mg/kg)
━━━━━━━━━━━━━━━━━━━━━━━━━━━━━
粮食            ≤        1.0
豆类            ≤        1.0
薯类                   ≤           0.5
蔬菜            ≤          0.5
水果            ≤        0.5
肉类(包括肝、肾)   ≤        1.0
鱼贝类         ≤        2.0
蛋类          ≤        1.0
乳类(鲜)       ≤        0.3
奶粉           ≤          2.0
━━━━━━━━━━━━━━━━━━━━━━━━━━━━━
 
每片善存片(复合维生素片)里含50微克的铬,每100克蛋黄的铬含量高达180微克。饮用水中也会含有铬(有六价也有三价的),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是每升50微克,美国环保署的限量是每升100微克,每天饮用每升1毫克铬的水达10天也不会对儿童健康有影响,相当于一天吃56个“问题胶囊”。没有超过这个限量,是相当安全的,超过了,也未必就不安全。
胶囊铬含量的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
现在查出来铬超标最多的是90倍,也就是说每公斤含有180毫克的铬。最大的胶囊为0号胶囊,一个大约重100毫克,铬超标最多的胶囊每千克含有180毫克的铬,平均到每个胶囊上应该有18微克的铬。
一天吃六个“问题胶囊”最多摄入108微克铬,也就相当于喝了1升符合美国标准的水。
只不过食物中的铬是三价铬,很难被吸收,人体只能吸收2%,其余的都随着粪便排出去。三价铬毒性很低,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通过肾脏排泄铬的能力可达到约0.2毫克,这就相当于每天食550粒铬超标90倍的胶囊吸收进入机体的的量。
工业明胶中的六价铬离子若被人体长期吸收,会引起黏膜发炎、溃疡、皮肤过敏、皮肤湿疹、鼻中隔溃疡、喘息性气管炎等,并有致癌作用。它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皮肤接触到它,或通过呼吸吸入它,就有可能对身体组织造成伤害。其实基本指的就是工人因为皮肤接触或吸入六价铬盐引起的疾病。口服六价铬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是每公斤体重50~150微克,也就是说,对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来说,要口服3~9毫克的六价铬才行。我们姑且把“问题胶囊”中的铬全算成六价铬,这相当于一次吃下167~500个“问题胶囊”,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关心的是,口服六价铬能不能致癌?动物试验证明口服六价铬能诱发口腔和小肠的肿瘤,但是六价铬浓度要非常高,高达每升180毫克。人又是如何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省锦州附近的农村由于采矿,地下水受到六价铬的严重污染,水中六价铬含量高达每升20毫克。对那里的居民的调查表明,胃癌、肺癌以及总癌症的发病率都比较高。但是更新的调查表明,那里的癌症发病率并不比附近未受污染地区高。所以对这个问题并无定论。
为什么中国药典要规定2mg/kg的限量值?因为中国药典的制定者意料到在中国工业明胶是有可能用于制造胶囊的,检测这个限量的目的是为了能发现这种违法做法,而不是一个安全限量。
绝大部分西药及中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及不良反应,急性毒性实验可测出半数致死量(LD50),不能都称为“毒药”,只有毒性严重,危及生命或可能造成严重损伤者,或毒性超过治疗作用,或药物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物质时,才可定位“毒药”或“剧毒药”,如砒霜、氰化钾、吗啡、冰毒等。
抗癌西药多有严重毒性及不良反应,但不是“毒药”,有的中药制剂有效成分低于标准,或有害物质高于限量标准,均为“劣药”,而不是“毒药”,用词不当会误导群众,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尽量避免。
 
三、“铬超标胶囊”夸大不实报道引发的灾难和思考
把“铬超标胶囊”报道成“毒胶囊”是不讲事实、不讲科学,对社会对民众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对社会和民众的危害远远超过了“铬超标胶囊”所产生危害的一千倍,甚至一万倍。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些无限夸大的说法,是别有用心,还是误读文献,我们难以说清。
网络媒体迅速升级的“毒胶囊”炒作,一闷棍把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打懵了,一些人谈胶囊色变,让“胶囊有毒”的阴影在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造成了许多民众恐慌。一些人甚至不敢吃胶囊剂的药物,杭州有一位老太就因为吃去掉胶囊壳的药粉而直接灼伤了食道。个别清醒的专家学者孙忠实、李连达,方舟子等出来辟谣,发表观点,说服民众要冷静,不要恐慌,空心胶囊铬超标,一般服用量没有明显毒性。他们立刻被网民“围观”,被舆论严厉斥责,其实他们说的是事实是科学,只是公众在这个愤怒的情绪下已经听不进去理性的声音了。 
   “毒胶囊”夸大不实的报道,引发了一场医药行业的“地震”和灾难,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医药企业围剿和杀戮,吊销药用胶囊生产许可证7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13家,拘捕53名犯罪嫌疑人,各地已立案调查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236家,停产整顿42家,查封生产线84条。当然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要严厉打击。但像修正药业等200多家受害企业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大量产品的退货,企业停产,甚至倒闭,死伤一批。还有1739家无辜企业(产品铬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也遭殃了,被责令全国所有胶囊剂药品下架,暂停销售,自检和等待药监部门抽检,也引发了大量退货,停产停止销售,损失也是惨重的,据估计全国损失约500-600亿元。有媒体报道,“东阿阿胶突遭恐慌性打压, 受累毒胶囊,躺着也中枪”,东阿阿胶股价一度下挫9.29%,逼近跌停。在强大的社会舆论下,个别违法明胶和胶囊生产企业“火烧生产车间”、“偷倒胶囊染红半个河道”等事件相继发生。可以说,“毒胶囊”事件给国家和公众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三鹿的“毒奶”事件。
4月15日,新浪网开展了“如何看待修正药业等药用胶囊铬超标?”的网上调查,一共有17946位网友参与投票。调查结果显示,有73.0%的网友认为责任在监管部门,有20.0%的网友认为责任在制药企业,只有4.6%的网友认为责任在明胶厂。此外,还有高达92.8%的网友选择“不再相信良心药、放心药的广告语”。从这些调查数字表明,公众的视听被混淆了,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明胶厂。这次“铬超标胶囊”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使国家形象在国际上再一次受到损害。
我们痛定思定,从这次“铬超标胶囊”事件中应该反思:
1、作为媒体,应该客观公正的报道这次发生的“劣药”事件,敦促政府依法严惩违法违规企业,而不应该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违背事实、违背科学、昧着良心,去无限放大事件危害,做一件惊世骇闻的害国家、害政府、害公众、害企业的四害事件。
2、作为政府,面对这次危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媒体愚弄,更要防止被媒体绑架,这次政府在网络媒体公众“不作为”的骂声中,表现了过度作为,使医药行业受到一次人为的重创。面对这次“铬超标胶囊”事件,我国药监系统的官员和专家在依法严惩违规违法企业的同时,对网络媒体违背事实和科学的夸大不实报道,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给予及时的纠正,应该对公众进行大面积的科普教育,使“毒胶囊”夸大不实报道的危害降到最低。
3、媒体违背事实和科学所做的夸大不实的报道,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应该依法依规给予责任追究,就像制裁违法违规企业那样给予应有的制裁。
我们期待,这种人为制造的灾难在中国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