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


 《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四编 创新是知识资本的根本属性

第十一章  知识资本与创新

第一节  知识怎样转化为知识资本

 

二、             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

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根本基础,离开了知识也就没有了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形成的,有了知识才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但是,知识的外延是相当宽泛的,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知识资本,一般的、基础性知识不具备这种可能,只有专业的、稀缺性知识才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说可能,是因为专业的、稀缺性知识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的要求才可能实现转化。

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 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知识性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

让我们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来看看知识是怎样转化为知资本的。

1、 英特尔公司的案例

英特尔公司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学富五车、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顶尖级人物:鲍勃·诺伊克专攻晶体管技术的物理学博士,是集成电路技术发明者;戈登·摩尔是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是著名的“摩尔定律”的创立者安德鲁·葛洛夫是擅长谋略和鞭策下属的管理专家。在创建英特尔公司之前,他们尽管薪酬不菲,也只能给别人“打工”,如果说他们是知识载体的话,他们的知识尚未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当他们获得硅谷著名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的250万美元的投资,并组建英特尔公司后,才具备了转化的条件。他们把自己积累的知识,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即通过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劳动,持续不断地推出对社会极为有用的创新产品。例如,1969年春首创全球第一颗双极性集成电路存储芯片;1971年推出世界第一台第一代微处理器;1985年处理信息能力达32位的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到1989年内含120万颗晶体管的486微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1991年推出的“奔腾”微处理器,开创了整个世界的“奔腾”时代,于1997推出奔腾II处理器,1999年推出“奔腾”微处理器,2001年推出“奔腾”……可以说,英特尔几乎每年都有创新成果问世,在其30多年的成长历史中,重要的创新项目达18项之多,有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使他们的知识有效转化为雄厚的知识资本,给企业创造了超乎寻常的巨大利润。公司的启动资本仅有250万美元,到2006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88.26亿美元。

英特尔的知识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知识资本的。

2、 戴尔公司的案例

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实在是极其一般。他考的是医科大学,而且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他不具备高端技术创新的能力,但是,他对市场知识的积累、思索、联想和感悟,使他与他的员工一起创新了一套全新的市场理念,即戴尔公司的“黄金三原则”:“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当时计算机的价格让一般人望而却步。戴尔潜心研究顾客渴盼低价购买计算机的心理,创新了取消中间环节,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的“直销模式”:绕开经销商,消费者通过电话直接向公司购买计算机,并且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配置。这让顾客省了很多钱,并且完全按顾客的“订单”生产,让顾客感到心满意足,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黄金三原则”所蕴含的知识,并非是特别稀缺的知识,但却是相当专业的知识。戴尔利用这些相对容易获得的知识,在公司的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中,通过知识性劳动,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使企业有了聚敛财富的“聚宝盆”。1968年迈克尔·戴尔用1000美元创办了公司,到1999年以165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全球第7大富翁。

戴尔公司没有像英特尔公司那样靠技术创新实现知识向知识资本的转化,而是靠“直销模式”和与“客户结盟”的营销创新,以及靠“零库存运行模式”的管理创新,促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

3、 沃尔玛的案例

美国沃尔玛作为零售企业,将全体员工都看作知识载体,靠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企业团队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推动企业发展,一举夺得全球500强之冠,并将这一殊荣连续保持了4年。

沃尔玛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公司创始人姆·沃尔顿为公司制定的三项基本信条:“顾客是上帝”、“尊重员工”、“追求卓越”。沃尔玛在“顾客至上”原则指导下创新服务模式,不仅赢得了顾客的热情称赞和滚滚财源,而且为企业赢得了价值无限的“口碑”,成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最雄厚的“资本”。沃尔玛创新员工关系理念,将“员工是合伙人”概念具体化为实施了一系列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措施,着意营造一种友好、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这些都旨在提升员工的精神境界,实现“每天追求卓越”的理念,从而创造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

沃尔玛是用核心价值观,用企业文化将员工的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一种蕴含在企业团队中的知识资本。

 

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世界顶级企业是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团队建设创新,实现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只有参与创新的社会实践,在创新的知识性劳动中实现知识价值和价值的增值,这时的知识便实现了向知识资本的转化。创新实践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创新,包括团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离开了创新,知识还是知识;参与了创新,知识便可转化为知识资本。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或者说,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根本条件。

创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创新的领域是无限宽广的。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有创新的氛围,只要有创新的冲动,只要持续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企业积累的知识就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企业要提升知识资本的存量,就要大力开展创新活动,不论是团队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任何类型的创新,任何人的创新,都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当然,由于创新的类型的差异,其转化成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大小会有差别。但不论价值大小,只要为企业贡献知识资本,企业的知识资本存量在不断增加,那么,企业的兴旺发达和飞速发展就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