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网上一份高考“成本路线图”传火了。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以来的35年间,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
“高考成本越来越高,考生越来越娇贵”,令不少家庭十分焦虑,高考再这么折腾下去,有多少家庭能承受得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10多年来,我国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越来越严重。
本来,在1999年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大扩招时,我国教育部门曾经设想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拓宽上大学“独木桥”,缓解高考压力,可是10多年过去,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已经翻一番,高考升学率从1998年的34%提升到今年的75%,然而,高考焦虑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昨日开考的本年度高考,各地全员护考,说是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服务,但传递的其实是焦虑情绪。——同样是国考,研究生入学考、公务员考、司法考,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全社会护考?
高考成本之所以增加,高考焦虑之所以难以缓解,很大程度与我国高考制度,依旧维持着“一考定终身”的格局有关。过去10多年中,我国各地也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可是,几乎所有改革,都是以不动摇集中录取制度为前提的:高考考试科目改革,只是调整了高考考试科目和分值,在具体录取时,还是按照考生的考分高低结合志愿依次进行;春季高考改革,是作为秋季高考的补充而出现的,为了不影响秋季全国统一高考的权威性,春考只允许往届考生报考,也只有少数地方本科院校参加,其结果是,从一推出就受到冷遇,有的地方实行一两年就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改革,这一改革曾被公众寄予厚望,可是,按照政策规定,我国高校试行的自主招生,是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相嫁接的,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求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这使得自主招生成为学校抢生源的手段,而考生获得的所谓自主招生资格,其实就是录取优惠。
如此一来,高考成本与焦虑增加是可以想见的。高考每年举办一次,这一次成绩只派当年录取用场,将决定考生进入哪一个层次的学校——一本、二本还是高职高专,以及获得怎样的学历——上本科线可以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上高职高专则没有学位,加之我国就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学历社会”问题,这一次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虽然也有舆论劝考生,就是没考上好的大学,路也在脚下,上专科今后可以专升本;没考上,可以工作之后再上成人大学;另外还可出国留学等等,但个人的奋斗和制度本身的局限,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已有明确的认识,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并指出,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可是,目前,《纲要》颁布已近两年,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
教育部门是否能切实按《纲要》推行有关改革,是在《纲要》颁布之初,社会就存在的疑问。这一疑问在近期被进一步放大。前不久,南科大的招生方案获得批准,按照批准的方案, 南科大被纳入提前批录取,将采用“以高考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报考该校的学生在全国统一高考后,再参加学校组织的能力测试。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新华网6月7日)这一方案虽然被有关部门和南科大解释为自主招生,但其实,由于是在集中录取的提前批录取,这意味着投档权还是在政府部门手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十分有限,最关键的是考生的选择权没有增加。按照这种招生模式,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很难撼动。
要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就得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做到这一点,只需改变目前统一高考的功能即可,在统一高考之后,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提出申请,一个学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也是美国等大学实行的统一测试基础上的自主招生方式。实行这一方式,考生的选择权增加,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出一年多考,这就把考生和家长从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也将大大降低高考成本。
打破“一考定终身”,降低高考成本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