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内蒙古民营经济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内蒙古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注于某一行业而迅速成长,并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品牌,如鄂尔多斯、蒙牛等,而这些品牌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另一种是企业实力很强、规模也非常大的大型民营企业,他们虽然也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起步与发展,但与第一类企业不同的是,他们是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资产规模庞大,成长速度惊人,但是却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并不密切。在“2010福布斯内蒙古十大富豪”榜中,只有一位富豪榜成员的业务上市,即王文彪的亿利资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其实是内蒙古经济生长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内蒙古丰富的资源、偏远的地域,导致了内蒙古民营经济的三大特征:资源型、逐利性、多元化。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古代著名的诗歌描写的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大草原,敕勒川就是敕勒族(游牧民族)居住的平川,阴山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大青山,而穹庐描写的就是蒙古包的形状。这样一个看似荒凉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却蕴藏了无数的宝藏。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侯,内蒙古经济还在踯躅不前,但是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吹拂下,内蒙古的民营经济一下子焕发了无限生机。从2000年至2009年,内蒙古GDP的现价增速达到20.4%,连续8年全国第一。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内蒙古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资源富地,但却跑赢了其他11个西部省市。
在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牛”、“羊”。代表品牌是鄂尔多斯、鹿王、蒙牛、小肥羊。
鄂尔多斯集团是最早走出去的内蒙民营企业,依托于内蒙古的羊产业资源,“鄂尔多斯”创造了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品牌,“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口号曾经响彻天空。与此结伴而行的还有另一个内蒙品牌,鹿王羊绒,也曾辉煌一时。而当二十一世纪来临时,草原经济又一次绽放出了绚丽的光芒。就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草原上同时诞生了两个品牌:蒙牛和小肥羊,“牛”和“羊”结伴而行,极富传奇色彩的蒙牛携手伊利将呼浩特打造成为了中国乳都,并通过一系列大手笔的事件营销,将草原好牛奶输送到全国各个角落的同时,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了草原文化。而小肥羊则象一匹黑马,在川派火锅和东来顺火锅统治天下的时候,以“不蘸小料”的杀手锏,大举进军全国市场,成为了火锅业的领头羊,并以标准化加现代化的模式,引领了中餐业的发展。
但是,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不仅仅是牛羊的舞台,还有更多的企业家们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草原的传奇。
草原雄鹰
不可否认的是,内蒙民营企业家们,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大气与豪迈,这也是几千年草原文化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烙印。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大胆与果敢,就如同盘旋在草原上空的鹰,视野开阔,行动敏捷。而大草原沉睡的资源,则成为了他们驰骋的疆场,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而他们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以“2010福布斯内蒙古十大富豪榜”为例,十大富豪的财富总值达到341亿元,而他们的产业都没有离开内蒙古的资源,其中有8位出自于采矿业。
但是,与原始粗放的资源型开采不同,内蒙古民营企业已经迈入了更高的阶段。一方面,源于他们相对较晚的起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他们更加敏锐的眼光。霍庆华2000年创办的庆华集团,是一家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其业务涉及采矿、选矿、炼焦、煤化工、钢铁和建材等,是中国煤碳百强企业之一。庆华集团最重要的成长模式,是其采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碳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庆华集团已经建立了“采矿—洗煤—焦化—物流”产业链,另外,“庆华循环经济工业园”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
另外,由王文彪执掌的亿利资源集团,更是极具后发优势。目前,亿利资源集团拥有现代煤化工、中蒙药材种植加工、房地产中药材等多个产业。亿利资源集团已经建成“煤—煤矸石发电—离子膜烧碱—PVC—工业废渣制水泥—化学合成纤维新材料”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穿沙公路建设—沙漠生态建设—中蒙药材种植—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与山西煤老板还停留在粗级开采不同,内蒙煤老板已经将眼光瞄准了延伸产业链、开发清洁能源上。伊泰集团在2009年就投产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接煤制油品项目,汇能集团20 亿立方米/ 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已于2010 年4 月开工建设,标志着该公司在煤化工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在天地间驰骋的草原雄鹰,抖落的是成吉思汗的遗风。
追风逐尘
草原雄鹰的另一大特征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猎物,这也象极了出生于草原的企业家们,他们也如同鹰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发财致富的机会。从他们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清晰地窥视这种赤裸裸的逐利性。
内蒙古满世煤碳集团,在刘满世的带领下,经过近20年努力,在鄂尔多斯打造出一个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煤炭生产、运输、销售运营体系。2009 年,满世集团名列中国煤炭百强企业的第60 位。但是,当房地产业蓬勃兴起的时候,在逐利的本能下,满世集团便又扎入了住宅房地产的开发中,同时还开发了准格尔召旅游区和大型百货公司等。
内蒙古西蒙集团,虽然拥有煤炭、航空、煤化工、电子工程技术、房地产开发五大产业板块的巨大资产,但是仍然不放过其它发财的机会。当内蒙古的民间资本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旺盛生长的时候,西蒙集团及时加入其中,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担保公司和出租汽车公司,产业遍布内蒙古的主要城市。
而万正集团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条逐利的轨迹。先后做过农民、建筑工人的武世荣,在鄂尔多斯从事烟酒批发生意中积累了第一桶金后,于1997年,收购鄂尔多斯白酒厂,成立了万正集团,开始了他事业的发展。在后来鄂尔多斯铁西区城市扩建、修路筑桥中,武世荣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瞅准机会,及时进入。目前,万正集团投资并管理着总长6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是内蒙古自治区运营BOT 公路最长的民营企业。而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武世荣又斥资35 亿元,在鄂尔多斯郊区开工建设4500 亩的大型现代食品工业园。
象这样的企业现在在内蒙古还有许许多多,内蒙古天龙集团的产业就涉足绿色生态、环保产业、资本投资、房地产业、矿产资源、建设装饰、健康娱乐,甚至还涉足墓地产业。一个企业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
野蛮生长的背后
内蒙古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草原经济,不论是全国性的大品牌,还是区域品牌,也不论是富豪榜上榜企业,还是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无一不是依托草原资源而发展壮大的。所以,内蒙民营企业几乎都是资源型企业。野蛮生长的背后,其实就是争夺草原资源的竞争与角逐的结果。
以鄂尔多斯煤碳企业为例,目前共有煤矿321座,其中中央重点企业直属煤矿19座,自治区企业直属煤矿5座,其它国有企业下属煤矿20座,其它所有制煤矿277座,设计生产能力4.1亿吨。我们的资源到底能用多少年、如何使这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成为了政府部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中国稀土资源是前车之鉴。中国稀土储量实际上只占世界稀土储量的1/3,但是却供应着全球稀土使用量的97%,美国等欧美国家自身也拥有很大的稀土储量,并且也曾经是主要的稀土出口国,近年来却采取了保护政策,不出口甚至不开采。而我们得到了什么?“白菜价”换来微薄的利润?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破坏?(即使象全国最大的稀土企业包钢稀土都没有通过国家的环保资质审核,更何况其它企业)还有就是因为我们限制出口而引发的无休止的国际贸易争端?
所以,资源开发必须要做到战略先行,统筹规划,否则就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欣慰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鄂尔多斯就已经开始了对煤碳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按照《鄂府发(2011)108》号文件要求,到2012年6月底,要彻底完成煤碳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整合门槛是最低生产规模由30万吨上升到300万吨,通过重组煤企只保留40家。凡达不到最低生产规模的煤碳企业和不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一律不予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采矿权证和煤碳生产许可证的年检及延续等手续。这意味着,小煤矿肯定在关闭之列。而鄂尔多斯由于民营煤碳矿太多,而且存在高利贷风险,所以煤碳行业的阵痛,在所难免。
转型之路
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形成了三种固定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以某一种资源起家,进而专注于这一领域,不断深耕,最后发展成为全国品牌,如蒙牛;第二种是以某种资源起家后,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从而能够控制整个产业链上的成本,打通产品通路上的障碍,如满世煤碳集团;第三种是依托某种资源起步并有了原始积累后,寻找更大的商机,从而进入互不关联的产业,如万正投资集团。有意思的是,第一种模式的企业一般都是实行专业化的品牌战略,而其它两种模式,全部都是多元化的品牌战略。
幸运的是,内蒙古丰富的资源为企业实行多元化的扩张战略提供了可能。在近乎空白的市场上,你可以凭借灵敏的嗅觉以及胆略,大有作为一番,享受“我的地盘我作主”的那种皇上般的感觉。正如马云当年所言,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但是,当有限的资源被瓜分完毕后,市场上已经没有空白的领域让你占领时,多元化扩张战略就行不通了。而专注于某一领域,打造品牌,才是内蒙民营企业由资源扩张型向品牌战略型发展的最终选择。
另一方面,疯狂的扩张虽然会带来一种快感,但是扩张太快了必然会带来管控跟不上的问题,如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等,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最后就会演变成拍脑袋决策、一言堂等,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但是,目前充斥我们视线的仍然是一心逐利的扩张模式,去年鄂尔多斯中富房地产公司老板自杀事件已经让人们嗅到了这种危机,而民间借贷正在摧毁那些不牢固、快速发展起来的产业。
内蒙古民营经济的转型之路,依然艰难。
野蛮生长的内蒙古民营经济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