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民族身份认同 国学让世界读懂中国


  让西方读懂中国

  中国人有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事实上,中国也曾在多种场合提出这种理念。中国对外宣传的力度依然不够,关键在于语言体系的迥异,中国人能获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中国人的语言不能为西方世界所理解是原因之一。孔子学院的语言传播工作显然很重要,但只教授语言不够,更重要的是把语言作为东西方交流与互通的桥梁,传播中国人的理念。

  西方人或许对中国人是有一些误解,在国际舞台主持正义,在国际交往中扶弱济贫、主张平等是中国固有的理念,中国需要做的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让西方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言行合一的伟大民族。

  共享天下之福 中华民族之天下观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明特质,中国的对外交往亦自成体系,古往今来,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从未有过欺压和侵略。郑和七下西洋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其触角远及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仅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更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实惠。朱元璋曾警示后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妄自兴兵载入史书将为后世所讥笑,而哥伦布所谓发现新大陆则沾满了帝国主义屠刀上的鲜血。

  新一轮的国学热将为中国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脚步,当前固有的中华民族符号正在迅速消失,近几十年的激进思潮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被误解,传承和发扬亦被耽误。面对当前新一轮的“国学热”,与过去几十年、近百年来不断退缩和守护国学遗产不同,此轮国学热是进取的、时代的、未来的,中华民族的崛起要用优秀文化主动出击而不是一味退缩,同时需要现代理念的解读,汲取其中有益的东西,解决未来的问题。

  掀起明史热

  谈到明史,首先强调一个字“真。

  “真”的基础上,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能辨别历史发展的方向。他所争的不是“一时之是非”,而是“万世之是非”,所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荣显,而是客观真理;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同时历史也考验着他们的研究。

  公众因不了解而对明史有诸多误读,一提起明朝就想到宦官专政、锦衣卫横行、专制主义和社会腐败,但在他看来,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才是明史的真实写照,清朝因看到明朝制度的优越而选择了继承,事实证明,该制度也支持了清朝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 “舟车所至,无远不届”、“东西抵日出日落之处”,在强盛时,其疆域和影响远超汉唐。

  历史,大众需要通俗解读

  近年来有一股通俗历史读物热,为什么?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重视历史。这是传统,或者说,中国人多少都有点历史癖。当爸爸对孩子说,咱们的老家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向孩子讲述了历史。大多数人都以知道点儿老辈子的事为荣,以知道历史上的事为荣。在民间,能历数历史掌故的,常会受到人们尊重。这是我们特有的民族品格。对于历史,民众需要通俗解读。

  百姓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伦理意识和感情寄托。对于大众而言,和象牙塔里的史学着作相比,他们更愿意倾听和相信草根们对历史的解读,这不仅仅因为草根所使用的语言和解读方式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更因为大众与草根写手在感情上更为亲近。他们潜意识中认为那是自己人,说自己人的话。由此,在不脱离学术规范的条件下,我寻找到了适合大众理解的语言形式,并把遥远神秘的历史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要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历史是什么,这是史学家的责任。

  如今许多人把阅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易懂的历史度为当成一种时髦。热爱本民族的历史,追述自己的来源,正是大众对民族身分的集体认同。认知和理解自己的历史,认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