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和敬畏


我的“笔”,再度被拿起。

【一】

已经差不多两年没有写过博客了 – 除了每年一度的“年终总结”,那成了我宣泄和整理的唯一机会。这样的空虚时时让我有一种幻觉:我的光阴和激情被无情地推搡到生命的角落,在那里即将被沉默地碾压至无形,然后经历黑暗,终于流入记忆和生活的臭水沟里。

不,我不能在自己的灵魂经历这样残忍的碾压时,还能够处之泰然,并欢呼不需要思想的自由。-- 那当然不是自由,而是以自由的名义,精心构筑的囚牢。

我指的是微博。新浪从来没有,也永远不需要思考“传播”和“思想”的区别 – 在创建“微博”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并不知道,在潜意识中,他们正在做着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情:所谓“功”,是毋需卑躬屈膝就能够让主子心花怒放的“无心插柳”;所谓“德”,只有到了那个HELL世界里,才能够获得一枚闪着绿莹莹光芒的勋章吧。

“传播”和“思想”,它们看起来不至于风马牛不相及,但肯定不能够在一个层面上相提并论。而新浪就是能够如此完美地将它们揉捏一起并搓造出“微博”这样的怪胎,这可真称得上是一种无耻的创新。当“思想”能够被快餐一样地被“传播”的时候,我们终会发现:“思想”将不可避免地变成一种退化了的概念和行为,并终于从某一个年代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它是一种贵族化的文化奢侈品;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类高度边缘化的地下产物(就像今天的毒品和另类艺术的世界),永世不见阳光。而在世俗和大众的世界里,它就变成了机器时代人们早已经退化了的四肢。

总有一天。

 

【二】

那天晚上和朋友在一起,为一位我们的后辈祝贺生日。我惊讶而且有些失落地发现,我们心目中曾经的幼儿,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这个世界的林林总总 – 只是,他在美国,一个与国内教育理念完全相左的私立学校,并在明年结束他的高中生涯。

在我们这些大人的心目中,孩子的看法依然脱不了少有经历(下)的简单和概念。但另一方面,那种无所畏惧也无所忌讳的勃勃生气也让我不得不心中凛然:他们总是会“成熟”的,而他们的成熟天地,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寥廓与深邃。

对比我们自己,我们心灵之囊却日益干瘪。除非拼命地挤出一些浓浓的胆汁 – 那是我们越来越稀少的严肃与反省。

微博将成为让我们率先回到未来的载体和工具之一:那是一个人类几乎毋需任何活动 – 无论肉体还是精神 – 也能够快乐生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机器生产、传输和获取,包括人类曾经最珍视的情感。

我们正在梦想和拥抱着这样一个时代雏形的形成。

唯一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丝不同,就是孩子还在本能地坚守着的属于人类固有的“理性”。他们从最原始的人类情感开始,累积并蕴蓄认知和能够为思想所影响和支配的行为。因此即使他们站在人类正在沉沦的肩膀上,他们仍然可以坚持独立而怀疑的精神,在无法穿越又不能粉碎的现实中绽放人性光芒。我们知道他们无法坚持太久 –人类的宿命。但谁又不能认为他们中总会有人被上帝拣选(即使只一个人),终能引领所有留下的迈向初刻的乐园呢?

 

【三】


因此,当我们也谈到了“国家”。

英文中,Country,Nation,State,Motherland,本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它们不能相互印证,也无法相互弥补另一个概念的“不足”。在人类文明史上,这些不同的概念也本来就不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和意义。“Country”是一个中性的词,它仅代表一种囊括了地域、文化、政制、经济、社会等各种意义的抽象概念。甚至不像“Nation”,通过血缘、人种和进化的关系将人类物化地划分为不同的族群 – 从而使人类能够通过本能建立天然的情感,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和“Country”一样,“Nation”也并没有一种具有物理意义或者精神意义上的绝对标准,可以将一个个人类个体,绝对而且清晰地划入根据它们的定义所建造的一个个“格子”中,不模糊,不重复,不留下无解之题。更何况,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宣告了最原始和最纯粹的基因的终结 – 通过迁徙和族群的不断融合,只能越来越失去创世纪时人类的精纯。

只有State和Motherland,这两个代表着一个极端(行政化的组织形式)以及另一个极端(纯粹的精神上无法变更也无法模糊的意义)的字眼,才能够消除人类在身份认知和身份划分上面的尴尬和无所适从。

大概正是因为“Mother”含义的精确 – 从生命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有一个母亲,唯一的母亲,以及她所生长的地方,成为我们辨识自己根源的唯一依据。如果我们不是用各种各样的类似或引申的概念恣意模糊“Mother”的意义的话,我们就能够纯净地理解“Motherland” – 它在何处,它对于你我意味着什么。

与你出生时与母体缱绻相连时的景象息息相关。人们所以在内心中永远抹不去“Motherland”的印迹和情愫,那是因为“Mother”,而不是因为被盗用的“母亲”概念。它与“国”也似乎并不那么唇齿相连。

本来将“国”与“Mother”结合在一起,就是在不远之前的历史的某一断面一个不经意的拟人化的产物。但,对于政客和独裁者来说,这样的结合来得如此及时,这样的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又是如此简便:以至于几乎不需要向民众贩卖,他们已经轻易地成为了忠实的用户,且世世代代。

将“Country”与“Home”混为一谈,这是政权拥有者最为沾沾自喜的一个创造。当我们“国”、“家”不分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一个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我们不再是许多的“我”,我们只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群落”,在那儿我们能够听得到嘈杂的声响,能够看到雾霭迷离中混乱不清的身影,还能够闻到混合着汗渍、香水和腐烂后食物的奇怪味道。一切都是迷蒙的,一切都是无法言传与捉摸的,一切都是不属于你自己。

自由,本质上,无论何时,都是组织、社群的反动。但理性的自由只需要尊重属于个人的“家园”,且“家园”不是被无耻且没有底线地利用。那时,“国”与“家”才是一种慷慨而宽容的平衡。自由才有了一个栖息之地,而不再恐惧。

 

【四】

从秩序到自由:当你畅快地挥洒着心灵的扫帚,尘土飞扬。心就随之缭乱不堪。人与人类,都大抵如此。

但只有经历了缭乱不堪的岁月和时节,你才有机会尝试建立一种合乎自身之内与外化的共同理性。否则,长久置身于秩序之中,自由于你,也就渐渐成了一种令人恹倦的奢侈。甚至(更可怕的是)一种错觉:浸泡在精心调配的“药水”里,舒展在无菌而密闭的箱子内,或者在温室中沐浴着经过精心过滤的洁净空气,都能够幻觉成“自由”的感受。

没有心灵的解放,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很可能就是一种舒适的生活。很多年前,Alvin,一个新加坡朋友,已经用“医院”来形容他的国家。他说他们在“医院”的大门里面是“自由”的,前提是要听大夫和护士的话。大夫和护士温文尔雅、亲切和善 – 只是需要你从来不去憧憬外面的世界。这样的舒适,他说,注定要让他发疯。

多年来,他时时尝试挣脱这样的“自由自在”,屡屡碰壁。到现在,50岁的人了,还在孜孜以求。也许不知道何处是自己追求之所。惟面对挑战和心灵的超越,能够给他一种真正的自由体味。

在寻求和获得自由的道路上,人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无知和愚昧的代价。

人类的天性并非如此热爱自由。原始的对于生的强烈欲望催生了“群落”和相互依存的基因。对于团体的目的与利益的无底线维护很早就注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但在人类的身上,需要与付出总是一对天生的仇敌。我们常常将这样的愚昧视为对于“自由”的追求。-- 我们的原始本能中,还残存着摆脱责任感的自私天性。

如此,自由真是那么可贵吗?

当然。自由绝不意味着肉体或者精神的绝对放纵。自由的含义从来不是“无所约束”。自由是本体意识的觉醒,是对于自身行为自在的支配,也是一种超越了奴役和控制的优雅的克制和严谨。

自由是理性。

 201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