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峡两岸关系看保险业的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国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战略与经济对话到对台出售武器,中美关系似乎在困顿状态中酝酿新的变局。朝核问题是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利益驱使有关各方都在把事态朝着于己有利的方面发展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海峡两岸的关系在不断扩大的“三通”交往中走向前行,碍于美国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加上台湾民众对现状的满足和排斥感,使得两岸问题也显得有些迷离。不管怎样,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什么时候回归,如何回归是我们应该关注和耐心期待的。
随着海峡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拓宽台商投资领域,提高两岸合作层次,协助台资企业参与大陆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等。使得两岸进入一个机遇难得的发展阶段,保险业更是以其重要的金融角色进入发展的规划中。
台湾保险业状况和面临问题
截至2007年上半年,台湾人投保率达到184%,就是说平均每人有1.84张保单。台湾保险业总资产达到8万亿元新台币,每年保费收入1万多亿元。
台湾保险业走过30多年,现到了成熟阶段,销售百花齐开,从传统的保险公司业务员卖保单发展到多元化销售,电视台、电话局、银行、网络等通路都卖起了保险,甚至台湾的房地产、医院也转投资保险业。
目前台湾寿险业总资产达到7.7万亿元新台币,占了保险总资产的绝大部分,也占到了台湾金融总资产的19%。在目前29家寿险公司中,有18家赚钱,11家亏钱。在赚钱的寿险公司中,利润增长点并非来自寿险业务,而主要源自投资理财。
除了保险总量难有新突破外,岛内保险业者还面临业界以外对保险市场的激烈争夺,这使得保险业者的竞争压力更加巨大。台湾保险市场趋近饱和,业者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必然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保险中最重要的寿险,受到近年来台湾人口负增长的影响,以及诸多台商及白领出走成潮,2005年、2006年寿险市场不断萎缩。
台湾保险业的发展的机遇
相比彼岸,大陆保险业的竞争就“温和”多了。大陆人口总量大,经济成长快,财富累积多,而且老年化逐年明显;同时消费者投保率低,目前还不到百分之十,民众保险观念还没被充分开发。这些对于台湾保险业者而言,犹如四处找食的羊群遇见了水草丰美的绿洲,台业者于是纷纷前来大陆寻找新商机。
根据大陆对外资保险设立分公司的 “532”规定,即外资保险公司要满足50亿美金资产、30年经验、设立大陆代表处2年的规定,台湾符合这个条件的保险公司不多,仅有国泰人寿、新光人寿与富邦产险等3家公司。
2004年底台湾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获大陆方面批准,与上海的东方航空公司合资成立国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1月在上海开业,成为首家进入大陆的台资保险公司,也是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的首个营业性机构。此外,大陆保监会批准国泰人寿和国泰世纪财险公司共同筹建一家产险公司,这是台湾保险公司首次进入大陆产险市场,也是两岸金融合作在保险领域里的又一新进展。
久困岛内的台湾保险业,在两岸金融交流仍然障碍重重的夹缝之中,终于走向了大陆保险业绿意盎然的肥美草原,成为金融业“登陆”的先行军与幸运者。
大陆保险业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商业保险市场逐渐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从199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来,中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
1979年,中国国内保险业务在停办30年后开始恢复。彼时,中国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的保费收入达到9,784亿元人民币,是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的2,127倍多。
保险公司数目也自1980年的一家激增至2008年的112家。
中国保险业总资本迅速增长。1980年,保险公司总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27年间这个数字增长4,000倍,达到2,000亿。
1980年,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是0.1%,而到了2008年,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为3.26%,增长了33倍。
中国保险市场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保险公司在2008年仍然保持着39%的高速和健康发展。这一点,在竞争力排名上也得到体现。和2007年相比,中国保险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在寿险方面,中国有5家进入前十名,有18家进入到前100名。非寿险方面,中国保持了去年的水准,有4家公司进入了前十名,有9家公司进入了前100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亚洲保险公司整体上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是中国保险公司依旧保持着稳定和健康的增长。
  在肯定高速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保险业还有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保险今后的发展指出方向并提出了挑战。   
 内地市场潜力巨大,台湾行业领先。
保险深度指的是保费规模占GDP的比率。2008年整个亚洲平均保险深度为6.0%(与2007年的6.2%相比有所下降),其中“亚洲四小龙”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台湾保险深度最高,达16.2%。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大陆和印度,保险深度却分别只有3.3%(2007年为2.9%)和4.6%(2007年为4.7%),说明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来看,2008年亚洲国家和地区人均保费支出约为234美元(2007年为210美元)。其中,寿险保费和非寿险保费支出分别为174美元和60美元。由于经济差异以及财富分配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家和地区保险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2008瑞士再保险Sigma杂志的数据,中国台湾2,788美元,中国内地仅105美元。
两地增加交流,优劣互补共荣
大陆对台湾来说是个市场,台湾对大陆来说是个人才输出地。保险公司几乎是吸纳各种人才的地方,精算师、医师、建筑师、会计师、律师等。大陆保险人才不足,三级城市保险公司的老总还缺3000多个,未来几年内,大陆保险精算师的缺口将达到四五千名。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台湾保险是大陆保险的老师,大陆相当多保险精英都曾师从台湾保险业者。
大陆很多保险公司老总说,拼业绩都来不及,哪有精力搞培训,因此造成大陆许多保险员不专业、不诚信。大陆保险业的基础薄弱,需要大量的保险业者参与进来,共同进步。
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积极的政府政策使得中国保险公司得以继续繁荣和健康增长。强有力且一致的法规和监管,有着巨大成长潜力的保险市场、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从外部吸收的先进理念以及成功的投资决策,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理由相信,中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在未来还会有稳定的提高。
借鉴台湾经验,内地迅速发展
台湾的保险业一方面受美国经济疲软的波击以及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股市缩水、失业率攀升的影响,经过整合,并调整经营策略,表现不凡,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应该加快改革步伐,认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努力实现大陆保险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1、强化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调、沟通的作用。台湾保险业行业公会,公会设立宗旨为培植岛内保险公司营运基础,从事保险业务之研究开发,并逐步过渡到制定各项规章、开发新种保险,并借组织之力量,作为政府与同业,同业与同业间之桥梁,从事各项联系、协调,扮演着"服务业的服务业"之角色。台湾保险业公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均与它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真正成为保险业的窗口和联系各方的纽带,起到它独特的作用。
2、重视队伍培养。台湾保险业非常重视队伍素质的提高。他们把队伍专业素质提高到关系公司业务发展至巨。对外勤人员方面:各寿险公司是以增强专业知识,招揽技术、养成专业服务能力,提供保户最佳之服务为训练和管理之目标。寿险保险商业公会负责业务员测验、登录、考证、变更、注(撤)销及奖惩等的管理与处理。在训练方面编印资格测验统一教材;网上登载《寿险外勤》,提供外有关法令、条款、新种保险、有关核赔、理赔案例分析、国内外寿险业外勤经营管理及行销招揽相关统计资讯。
3、加强公众对保险之认识。保险要从最根本的培训做起,一要专业,二要诚信。台湾保险市场趋于成熟,集中体现在台湾保险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民众的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方面。台湾保险业公会以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为己任,经常由保险业者举办座谈会及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加强大众对保险的认识,拉近民众与保险业的距离,倡导理性经营和理性消费观念,减少误解及无谓之理赔纠纷,营造良好的信誉环境。通过传播媒体制作扩播、电视宣传节目,普及保险知识。编写《及时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未雨绸缪》、《积劳成疾的爸爸》等九年一贯课程保险教材,保险基本知识纳入年级教科书。充分体现教育意识要着眼于社会民众,着眼于未来,要从当前做起,要从孩子抓起。
虽然台湾的保险行业领先,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导向、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大陆严格规定了准入制度,使得两岸的竞争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加之保险适用的法律随大同小异,但具体涉及保险合同方面的文书还是有很大的不适应性。大势所趋,这就使得两岸乡情、语言、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小的部分地域有可能成为试点和共存的模式。比如,闽台两地关系紧密,大多台湾人来自福建,福建具有优势,两地观念也较接近。于是很可能派生出两岸保险业合作的示范窗口等相关模式。只要政府支持,同时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两岸保险业合作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