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报》第七期阅读笔记


利用5天的时间,我读完了2012年第七期的《小说月报》。

在仔细阅读之前,我粗略地看了一下目录,发现其中竟然有我喜欢的作家迟子建和刘庆邦的两个短篇,阅读情绪先被调动了起来。后来又仔细地看了每篇作品的题目,觉得题目有时候真的很有讲究。像这期的《岁月有痕》、《凌波渡》、《唱晚亭》、《七十岁出门远行》、《走投何处》等题目,即和作品的主题相符,又有一种语言上的美感,看来韩老师说得不错,题目也是一篇作品成功的一部分。

评价一篇小说的得与失,其实读一遍往往是不够的,这些日子,我又反复读了前几期《小说月报》上的部分作品,用心去体会每一篇作品的成功之处。

这期的小说,怎么说呢,如果说全部好,的确有点违心,但是说不好,又违背自己的意愿。其实这个难题就出在头条《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读完这篇小说,我想了很久,我想编辑先生们把它放在头条的意义,又想能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小说肯定也是出类拔萃的。可是对于我来说,却读不进去。小说的主人公,一个14岁的小女孩,无论她的行为和说话的内容,我觉得都离现实生活太远。一个14岁的女孩怎么会这么成熟啊,仿佛她什么都懂,也许这些都是作家故意而为的。中间,我好几次想放弃阅读,因为它无法吸引我的兴趣,阅读美感更是无从谈起,感觉就像读某些外国小说,大家都说好,自己却一点也看不进去。可能是自己的阅读水平还没达到那种地步。这篇小说破坏了我对这期小说月报整体的喜欢。

对心灵最有震撼力的是尤凤伟的《岁月有痕》,小说虽然最后都没有点明周国章到姜承先家的目的,可是却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都说可能是忏悔,但愿是这样。一个人在老死之前能够良心发现,说明这个人的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尤其对文革的忏悔。但是如果不是忏悔呢,总之他目的不清楚的一次意外到访,引发了姜承先后面的所有故事。姜承先性格中的冷漠,是那个时代留给他的产物,他对妻子冷漠,对儿子冷漠,甚至对孙子也没别人那样的“隔代亲”。是因为他还没有完全从那个时代的阴影里解脱出来。或者说那个时代对他们那代人的伤害还没有结束。在同情弱小势利的同时,也为目前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现象担忧。小说最后没有明确周国章的儿子到底有没有起诉姜承先,如果他真的那样做了,将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姜承先最后的眼泪是对这个世界的警醒。

《凌波渡》和《海棠引》都是挖掘人性的,尤其《凌波渡》,让人觉得一个人的苦难到最后已经不是苦难了,是偏执,是顽固,是一根筋,而这样的一根筋对人生又有多大的意义?很佩服作家的功力。《海棠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功利和伪善的氛围里,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在做,天在看。小说讲得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这期的小说月报,几个短篇都相当好。迟子建的《他们的手指》,依旧用温润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温暖的故事。她的小说一向让人爱不释手,这篇也是,读完第二遍就想再读一遍。刘庆邦的《走投何处》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生活。虽然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可是被作家讲起来还是有了与众不同的控诉力。儿子身在别人屋檐下的无耐,或者说软弱。亲家母的高高在上(其实是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最后老人只能去当保姆,才能留下一线看到孙子的希望。冷漠啊,我觉得小说的结尾太快,还没读尽兴呢。

这期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唱晚亭》、《他旅行去了》,还是《七十岁出门远行》都和《走头何处》一样,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生活。不知道是编辑老师们故意所为,还是它们不期而遇,尽管《唱晚亭》反映的社会问题要深一些。这些作品每一篇都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阅读快感,这也是我喜欢它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