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害预警没准备好的肯定不是运营商短信通道


  据《北京晨报》报道,

  在昨日特大暴雨汛情通报会上,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说,这次暴雨预警比较及时,最早的预警在21日上午9点30分已发布,后又根据情况变化逐步调整级别。气象部门将这些预警发送给本市各部门的同时,也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渠道向公众进行了发布。

  对于媒体关心的能否给每个市民发一条提醒短信,曲晓波回应说,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而且人口特别集中,很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联通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时候灾害天气已经结束了,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了。”

  看着很专业,我不知道,曲局长这个基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气象局发送方的基站,还是用户这边的基站,好像都成不了障碍。发送方可以直接通过骨干网络把数据送到运营商机房,用户这边呢,实际一个基站覆盖的用户数量有限,一秒钟400条,一个小时144万,我不懂技术,不过好像没有哪个基站能同时实时服务144万人吧。

  短信占用资源很少,前两天江苏扬州高邮市发生地震,多个网友反映手机打不通,可短信能发能收,这本身就与短信占用资源少有关。当然短信也有一个缺点,短信不能称作实时交互工具,可能会有时间差,可能发送不成功。不过这样在某个地区有20%以上的人收到短信,相信该地的人就基本都知道了。

  暴雨预报不是地震波预报。地震时,发生地震和地震波到达只有几十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差,日本能在这短短的几十秒内快速预警并采取有力措施。而暴雨、山洪、可能伴生的泥石流灾害的预报可提前数小时,这对短信群发已足够了。

  尤其是,暴雨期间实际短信最需要覆盖的是房山等地易遭受灾害地区,据报道,“7.21”特大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即使房山区受灾的这80万人都在一个运营商、一个基站,按每秒400条的速度也只需要34分钟。

  今天上午,三大运营商也纷纷表态,没有任何问题, 曲局长提到的北京联通也回应了,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此前已与市政府合作多次。中国电信的张明天女士甚至在微博中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防灾、抗灾、救灾通信技术保障方面从来没有“做不到”这个词!!!!!”

  我认为,短信没有发的原因,还应该归结到两个方面,1应急预案考虑不充分,2应急信息通道不畅通。这种公益性的预警信息,应该根据轻重缓急分多个层次,通过不同工具发送,包括手机短信(应采用小区广播方式)、电视(所有开着的电视都应可插播预警信息)、广播(尤其是交通广播)、互联网(尤其是门户网站和微博、QQ弹出)等,在灾害信息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决策周期快速缩短,发送方式不断提升,各发布工具应密切配合。

  气象部门的短信终端发送渠道,相信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微博上都有短信群发公司希望代为服务了),实际上完全可以由运营商负责调动所有的资源完成,这也是运营商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而且这还能给气象部门省钱,自己发100万条短信要多少钱啊),而运营商时不时会接到各种权力机构的发送指令,一个指令下来,运营商就得把短信发出去,而且是用运营商自己的客服号码(移动10086、联通10010、电信10000)发送,不管是否扰民(据说工信部12321举报中心也经常接到这样内容的垃圾短信举报)。

  再延伸一下,在大灾大难面前,在突发事件面前,运营商都有严格的规范,这是7*24小时服务的要求,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暴雨发生后,三大运营商都启动了应急预案,尽最大可能减少对通信的影响。更远一点,2008年汶川地震,三大运营商全国调配救援队伍,多半的应急通信车都开到了震区。运营商实际上随时都准备好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回头看,北京市气象局没准备好,北京市领导及各相关部门,也未提前对这次几十年不遇暴雨的危害有准确的估计。当然,应急信息发布,也还有明显的差距,北京如此,相信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差不多,该好好反思一下。

  最后——今天是“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一周年祭。

  搜了一下,没查到铁道部关于去年今天有什么动静,只看到一条新消息,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事故调查组副组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称,铁道部已要求下属单位做好准备,将高铁时速从300公里提高到320公里。这会再次使内地高铁成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高铁http://t.cn/zWaVG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