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全球化


  个地球,多种宗教

  ——价值中国专访世界知名宗教大师 保罗•尼特

  宗教是人性文化,全球化是趋势和必然。------张海勤。


  宗教之于人类是一种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不同地域人类发展的产物。目前存在着的宗教大都是以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而从这些文化中走出来的人们就是这种宗教的载体。宗教是一种唯心的东西,它恪守着人性的归属,这种东西不是物证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寄托。

  全球化是一种物质发展的必然,随着铁路、飞机、航运等的发展,全球化已渐成型。但是,全球化还仅仅是个开始,也就是个概念而已。人们意识到了全球化,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全球化。正是由于这种现实与意识的差别,文化还处在混沌未开、各自拥有的阶段,人们对全球化既存在着幻想,也存着恐惧。幻想来自于人需要认同的基本属性;恐惧来自于惰性、来自于不愿意改变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改变,抑或只是担心自己的未来或者子孙、自己的今天被历史淹没、失去曾经的自我。

  全球化既然也是一种人类发展的必然,宗教就必须为之付出代价或者改变。物质决定意识,更决定了宗教的价值。在未来的全球化当中,各类宗教必须为之适应,也就是说宗教的先贤们有没有预料到全球化,抑或只是他们设立的宗教有没有涵盖全球化的文化,决定了宗教的生死。从现实的角度,各类宗教的冲突让人生畏,似乎水火不容。哪怕是两个人讨论一般性的理论都会产生怒目而赤的尴尬场面,何况宗教教义的“绝对性”教义,使得宗教不容玷污、不容半点怀疑。神圣的一切,就像《巴黎圣母院》一样被现实无情的戏弄。

  各类宗教相处的问题,只能是随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慢慢的消除隔亥,共享全球化的人性美好。退一万步,假设今天的人类都没有语言和文字,人们之间在发达的交通工具帮助下,从一开始就可以充分交流及全球化的要求相适应,宗教也许只有一种。哪怕是几十亿可能产生出多种宗教,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随着人类需要全球化的现实需要,宗教终究会随着人类相互的认同而统一或者最终消失。

  通篇文字显得小心翼翼,在各种遣词造句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这说明宗教仍然是现人类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是重要特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交往,大家必须首先了解对方所信仰的禁忌,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从事各种商务和社会活动也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甚至是障碍。这是现实、也是我们必须尊重的现实需要。 各类宗教的自我表现本身就是一种封闭的实体,现如今宗教冲突的尖锐性本身也预示着未来的和谐相处。

  文中还提到了各类宗教可能的相互交流学习和交融,我想这是必然的。

  关于中国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冲击。中国作为一个较大的国家,它与西方或者是近现代与西方、抑或只是人类以来,中国和西方各国的交流始终是处在一种原始状态。随着中国的全球化能力逐步加强,西方养尊处优的状态即将被打破,这让西方生畏。而“生畏”还比较强烈,究其原因是现在的世界还属于在西方声音的振动中。中国融入世界是一种全球化必然的一部分,西方的态度至关重要,而中国的强势,让西方的一些人人性产生了扭曲,他们或许从宗教的教义中、或者从自己本性的不情愿中、或者是对全球化的来势凶猛感到不适应(挪威的布莱维克的对全球化不满的凶残民族情绪)等制造更多的宗教冲突。

  中国是一个不提倡宗教信仰的国家,适应性应该更强一些,但是也不等于否定中华文化及其传承。现在的中国之所以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过重。这就像《道德经》所说的“有”和“无”一样:我们追求的是物质财富,其实我们最重要终需要的却是精神财富。物质生活的丰富只是我们追求精神财富的一个台阶,而不是全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各自对宗教的笃行也是建立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不同的是宗教信仰仍然是全球化过程中需要消化的一种精神财富而已。

  宗教和全球化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发展中需要协调的关键问题。全球化并不一定要摒弃宗教,而宗教的存在也不一定对全球化就是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各类宗教的所谓的“同”和“不同”其实都是相对的,共同的人类,宗教肯定有“同”的交集;不同的地域及发展史,肯定有“不同”的历史印记,这就是我们辩证着的人类社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