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庆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2年6月18日重庆第四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所作报告中用较长篇幅论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社会舆论引导力。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破除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活力充分迸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学艺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强对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国有与民营文化企业共同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名家名师。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反映现实,文化引领未来。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充分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促进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重庆近年来特别强调把文化产业提升支柱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重庆开始真正重视文化产业!解读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有三点值得重视、注意。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深厚历史文化基础,有重庆直辖15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市人民支持参与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努力把重庆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生活多彩的文化强市。

  《报告》强调指出“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发展并用好管好新兴媒体”,坚持建管用并重。要抓好以《重庆日报》、《当代党员》、重庆卫视、重庆广播电台为重点的主流媒体,加强以华龙网为重点的新兴媒体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和境内外驻渝新闻单位等宣传资源,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宏观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创新管理内容、方式和手段,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要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进国内外对重庆的了解和认识,展现重庆的良好形象。

   建设文化强市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直辖15年的实干苦干,重庆市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已突破1万亿元。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重庆市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尽适应,同群众“井喷”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尽适应,同重庆市的直辖地位不尽适应。直辖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后发优势明显增强,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王合清撰文分析指出,重庆应做强两大业态。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就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思路,努力提高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国有与民营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只有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才能不断增强重庆文化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重庆还应培育三大支撑。建设文化强市,关键是要出人才、出精品、出特色。《报告》对此都作了强调。出人才,就是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名师。出精品,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门类,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出特色,就是要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强对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交相辉映。重庆用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文化建设,用改革的思路推进文化创新,用科学的制度保障文化发展,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文化增效,努力开创重庆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