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演讲时提到,中国资本市场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第一。这是管理部门第一次提出“世界第一”的目标,当然,郭树清对此做了解释:“这个目标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实现。”
中国一向有争创“世界第一”的传统,作为一个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要创造一些“世界第一”的项目,并不困难。中国的企业数量和总规模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是没有疑义的,只要让足够多的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成为“世界第一”易如反掌。事实上,近两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新股上市已经牢牢地占据了“世界第一”的宝座,这也是让市场管理部门津津乐道的一件盛事。
郭树清在谈到“世界第一”时,没有提到标准,但这个标准并非没有,就是市场的总市值,即全部上市证券的市场价的总和,在这方面,美国长期位居第一,即使经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其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市证券总值仍然在10万亿美元以上。但必须明白的事实是,美国的这个“世界第一”并不是美国政府刻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有其雄厚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世界第一”只是水到渠成。
因此,中国资本市场要想成为“世界第一”,不应该是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一个目标,而只能建筑在发达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但这方面的情况显然不乐观,郭树清在同一篇演讲中说到,早在2009年就有统计材料表明,我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经有21个产能过剩,成熟的制造业中几乎找不出一个产能不足的行业。虽然他说的是几年前的情况,但既然他引此为材料,我们可以相信几年来这一情况并未有大的改观。很显然,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中国资本市场只能处于低下水平。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一段时间证监会领导人曾经反复喊话鼓动投资者投资蓝筹股,在国际市场上,银行股是当仁不让的蓝筹股,但中国的银行股却难当此任,其股价长期处于低水平,这其实是受制于郭树清所说的大量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要想成为“世界第一”,在实体经济不给力,股价上升缺乏内在动力的情况下,管理部门能够选择的只能是大力推进新股发行,用源源不断的上市公司数量来与国外市场一决高下。这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演进正是依着这样的路径,然而,它带给市场的决不是福音,大量新股进入资本市场以后,市场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不断压低原有上市股票的价格,将资金分流出来应付新上市股票,因此,这种大量新股上市带来的结果是能够拉升的市场总值很有限,而对一个个具体的个股带来的股价稀释却难以避免,自然,这些个股股价的拉低,就是投资者实实在在的财富损失。
证监会将“世界第一”作为市场发展的一个目标,这与投资者的期望是有距离的。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最期望的是这个市场能够提供丰厚的投资回报,至于在世界上排行第几并不重要。但是,对个别管理部门来说,“世界第一”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目标,因为在部分人看来,“世界第一”是一个重要的政绩,至于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是赚还是赔,并不在政绩考核范围之内,只要“世界第一”这个目标实现了,投资者哪怕赔得一干二净,也是无关紧要的。参透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近段时间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市场的政策,看上去热闹得很,但最为关键的控制好新股发行的节奏,减轻市场压力,管理部门却不为所动。
“世界第一”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福音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