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没准备PPT,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边在做阅读这一块的一些经验。大家知道ZCOM是04年就成立,一直专注给杂志提供电子化出版这一块,我们其实也在做移动终端阅读这边,跟大家分享我们在传统的媒体,以及到新终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像新闻,因为今天主角就是搜狐新闻这一边,新闻就是非常直播, 不会有阳春白雪的标题让人看不懂等等,但是我看到原先的一些杂志,包括新闻类的,财经类的,社会类的杂志,其实他们做内容的时候思路不太一样,在座的可能也有传统的一些朋友,让我们能知道一本杂志的入口其实很多,大家买到一本杂志的时候很难说多少用户翻开这个杂志,非常仔细看这个杂志的目录,一条一条写到,几乎不会。我们可能拿到一本杂志的时候随手的翻阅,翻阅的时候可能也许这篇文章标题不是你的入口,可能这篇文章某一个图,或者说这肩文章小标题,以及干脆一篇文章非常小的字会引到你去看这篇文字。
而移动终端很难做到这点,而移动终端是信息的精炼的,如果版面合适的话有一张图片在里面,有的时候干脆没有,这时候如果你这篇简介写的不好的话,往往很多人忽略掉,这对传统的编辑是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我原先在传统的杂志社,当时我们集团也有一些网站,我看到最大的不同,传统杂志编辑写标题的时候可以阳春白雪的写,但是你可以把单独的标题拆出来,拉一个人过来说是什么意思?他可能不懂。比如我们处理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梦》,如果不结合图片什么的根本不知道《中国梦》是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去阅读搜狐门户发现有很少东西看不懂。所以我们在内容准备上需要适当做一些变化,你至少有精彩的标题,一个简介,一张题图,想办法浑身解数吸引用户,不然你可能很容易失去机会。而且其实在阅读完成率上有很大的不同,在移动终端用户其实耐心很小,看标题他觉得没有兴趣就直接滑过了,他会看到更吸引他的内容。但是一本杂志,无论买到手的纸刊杂志,还是下载下来电子杂志,他每一篇每一篇至少都会大致浏览,稍微有兴趣我就会去看,而且一本杂志不止读一次,会读好几尺,但是下回再打开的时候,你会把当时没有看的东西继续看完,但是新闻这个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发现杂志跟新闻阅读行为上会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新闻的话可能最吸引我公众的一些事件或者说找到我的兴趣,在我兴趣分类里面爆炸性的东西让我看,而杂志稍微更深度阅读一点,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我们做了这么多长时间经验来看,也是说对于传统要进行一些微改造,就是把它的一些内容,把它这种理念有一些变化。然后另外其实趋势方面不用多讲了,趋势方面阅读非常多的人在用,比如我上初中的时候,我那时候有科幻世界,建筑类的杂志每个月都会去买,全班会传什么的;两年前我问我的杂志说你看什么杂志?他掏出手机就说什么什么杂志,他现在初中的孩子都有手机了。比如原先北京地铁看报纸,看杂志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拿不出来,你展开的话已经碰到旁边的人了,旁边的人就已经有问题了,你拿一个平板可能也拿不出来,所以你只能拿一个手机,但是原先没法阅读的情况下,因为现在真正有了终端就可以真正做阅读了,所以这是我们看到整体用户群体接触信息的渠道在做变化。因为今天来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做渠道的,无论我们这边也好,还是搜狐这边也好,大家都是做渠道。但是有很多其实他们还是在做新闻或者原创的这些内部,乔布斯说了一句"编辑不死",因为无论媒体多么发展,信息爆炸会影响很多人。
我们能看到真的在趋势下,那媒体的前景依然是非常光明的。但是我们可能我们拥抱移动终端带来的变化,目前ZCOM在做一些事情,包括下个月推出一款比较不太一样平板的产品,大家到时候也可以有机会体验,帮我们提一些比较好的意见还有批评的东西帮助我们来改进。我们发现一个东西,开发一个东西其实并不难,当然我们非常欣赏像搜狐一样,整个UI看上去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另外一点我还发现针对用户的需求,所做的这些研究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你单纯只是拥有一个外壳可能并不能真正吸引用户,让他始终用你的东西,而是你真正了解他,而是做一款应用这个理念是什么?这种应用就像你的一个好朋友一样,或者你的导游,你的助理,或者你的诡秘它非常了解你的需求,在你这个需求产生的时候它就已经准备好了,已经知道怎么去做了?而不用你拼命的告诉他,然后去搜索,去找什么的。而新闻早晚报是比较典型的东西。最后祝贺搜狐新闻客户端越做越好。
传统阅读媒体转型需“微改造”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