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对亚洲通胀影响力上升


  自去年以来,通胀问题一直困扰亚洲经济。尽管目前亚洲的消费价格指数开始回落,令货币当局有更多空间可以放松银根应对经济挑战,但对亚洲而言,弄清楚通胀的成因仍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未来的货币政策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过去人们常常以为,亚洲的通胀问题源自供应短缺,所以,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能采取的办法相当有限。但最新有研究发现,由于亚洲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越来越融入环球经济,货币供应的意外变化以及供应短缺对通胀的影响力已有所降低,而内需压力的重要性则不断上升。

  这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现时对于亚洲国家而言,逾60%的通胀变化来自内部因素,尤其是那些内需基础较大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内部因素的作用就更加显着。

  在其余的通胀波动中,30%来自环球因素,10%来自地区因素。不过,如果包括亚洲需求对商品价格的间接影响,地区因素的影响力可能高达20%。事实上,在需求对世界燃油价格变化的影响中,亚洲需求约占45%;而在食品价格变化中,亦有30%来自亚洲需求。

  随着亚洲需求对环球商品价格走势愈来愈举足轻重的影响,商品价格又反过来对亚洲通胀产生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亚洲各国政府在政策、经济建设、贸易及金融结构方面各自发展,通胀成因的构成也逐渐发生改变。例如,产出缺口在推动通胀的各种因素当中正变得日益重要。最近10年,新兴亚洲经济体的核心通胀与产出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而这项系数在此前20年仅为0.2。与此同时,最近10年的通胀波动中约有20%来自产出缺口,但此前10年却只有约5%的通胀波动由产出缺口所造成。

  与之相反,货币供应意外变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印尼、泰国、韩国和菲律宾等国,货币政策的目标相对清晰,汇率制度也较为灵活,因此货币供应形势对通胀变化而言已不再重要。

  此外,中国对亚洲区的整体通胀形势也会带来间接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内需因素对通胀形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各国决策当局可能需要把措施重点放在控制通胀而非刺激增长。同时,随着货币供应变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如果今后各国的货币政策能够更加透明,亦将有助进一步控制通胀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