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应该都看了今天(28日)凌晨的奥运开幕式。此前英国人曾经说“如果比起大场面,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超越北京的奥运,但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伦敦。”显然看了今天凌晨的开幕式,我们觉得伦敦确实没有食言。
微博和媒体有铺天盖地的品评,很多人用“举重若轻”来评价开幕式。四年一遇的顶级奥运盛会,万众瞩目的关注,还有之前北京奥运带来的高标准给伦敦带来很大压力。但伦敦奥运的开幕式很好化解了这个难题,无论是这个结果还是过程。
英国人能够投入奥运开幕式的经费比北京奥运少的多,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了一场星光熠熠、创意不断、非常有英伦范的开幕式。从英国女王上演了空降到变身御前侍卫007、快艇船长贝克汉姆的出现都为我们亮出了一手漂亮的底牌;而经典重现的披头士和哈利波特之母罗琳的出现,则诠释了不同年代的文化经典;而憨豆先生阿泰金森的独角戏更是让人大感意外,让人捧腹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印象中非常传统严肃的英国展现出了灵活和异想天开的一面。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开幕式之前,曾经导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博伊尔花了四个小时与参赛志愿者一一握手。而且我们也没有听到任何人此前通过从参与彩排的观众嘴里透露出开幕式的细节,这个悬念一直保留到了开幕式开始的一刹那,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无形的细腻和气质。我们无意品评和比较历届开幕式的高低和优劣,但是确实伦敦开幕式举重若轻的表现值得我们回味,甚至让我想起了一种企业精神。其实国家和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会具有群体的基因,如果留心观察各个行业中的企业,他们面对行业激烈的竞争和压力的表现是大有不同的。
有一些企业是标准的行业的劳模,他们勤奋埋头苦干,而且这类企业往往目标非常远大,认为投入的资源和资本越多、跑的越快、走的越勤,离成功就越近。还有一些企业经常是剑走偏锋,用有限的资源边走边看,善于发现小的机会和创造杠杆性的产品,或者是善于营销和抓住对手的弱点,四两拨千斤。比如我们看到了互联网行业中的电商价格战的艰辛和惨烈,也有看到了手头经常运用的微信、输入法,原来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产品,忽然之间冒出来从弱肉强食的行业中抢到了市场,甚至是后来居上颠覆一个行业的整体格局。
对此,曾经有一位着名的视频网站创始人在离职去商学院教书以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慨,他原来创业时看到员工拼命加班非常高兴,而且每到夜里三点看到还有人加班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优秀团队的基本素养。他去跟投资人谈投资谈合作时,如果听说对方企业的人根本就不加班,就会觉得非常不靠谱。但是现在等他教书的时候回头看来未必是对的。
过于沉重的方向感会让公司失去基本的活力,当然我们说能够举重若轻也不是一般的公司,他们通常会具备一些特点或者特质。首先是要有扎实的行业地位和实力积淀,对于创业阶段的公司举重尚且勉为其难,如果轻就更谈不上了。
比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前,很多人都会担心它的资源投入不足,很难超越北京。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资源是否充足本身就是相对的悖论,关键要看怎么样把手中的资源合理和充分应用。举重若轻的企业中我们还看到通常需要活力和创新的轻氛围,在行业中我们也经常在互联网行业中看到一些企业的老板非常严肃,企业危机的意识过强了,在这种高压的管理方式下,每个员工做每一个决断的第一个反映都是,潜意识的去判断老板到底怎么想、到底是否会满意,而不是想这个行为带来的市场后果、会对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企业也最终很难轻起来。
网上还有很多评论在比较北京跟伦敦奥运的开幕式的短长,对于曾经几度引领世界潮流的伦敦或者英国,奥运会不过是一次重要的表演。而当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站到国际舞台中心需要证明自己,北京奥运对于这种严肃磅礴的追求也在情理之中。
从奥运开幕式看“举重若轻”的公司精神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