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婕,女,上海人,18岁入读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19岁转修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以一级荣誉学士毕业,22岁修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27岁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31岁返回香港,任未来资产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有人笑乳臭干未?有人问乃父是谁?然后,女经济学家也不得不到微博上来“大概说几句”:“大家在看到一个所谓的牛人,多数人的第一个反应是,有干爹,有背景。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一定会有大把的人把我捧上天,在我忍不住飘飘然的时候,又会有更多的人把我打下来的。我只能说,人生又一次完整了……”。
关于80后
她说,所谓80后,其实就是个卖点。这年头,打拼在职场中低层的,基本上都是正在奔三、或者刚刚跨三的80后(当然,像金元帅这种基因特别好的,另当别论)。媒体拿这个来炒炒,大家跟着眼红鼻子酸,倒也还说得过去。而称得上“经济学家”的,且不说吴敬琏的苍苍白发,年轻如巴曙松者,也咬了个60后的尾巴。巴曙松仗义护犊,就为这事,他还跟人辩论了一番:“天天喊人才年轻化,真出了又容不了。”80后有何不妥?60后专家,还有正在苦苦计算中华民族复兴了百分之几的呢。
而她也有自知之明:“干这行‘年轻’的确是个负担。客户看到我的第一个反应都是,这么年轻,懂个P。所以我的判断只能靠经济理论、数据和事实,无法借经验的光。”
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体育界开启了叶诗文时代,金融界也总算有80后了。首席女经济学家,总算让我们看到了这“归根结底”的影子。
关于首席经济学家
其实大家最酸的,还是这个所谓首席经济学家:“反正‘经济学家’是最不值钱的‘家’,只要敢对经济话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就可以称为‘经济学家’了。毕竟连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也不敢说自己的观点有多正确。”
她自己解释:所谓的经济学家,其实这样的职位称为分析师更恰当。所以名片上印的是首席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实际上是,一个自己写关于中国宏观报告的分析师而已。我的其他工作包括写研究报告、路演、见客户、参加会议和论坛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首席大中华区经济学家”比较真实的解释。
“其实这个首席除了出来吓人之外,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即我可以对中国宏观有‘独立’判断,理论上我的老板无权强制改变我的观点。当然实际上我一般都会参考老板和其他同事的观点,毕竟中国宏观是无法脱离世界宏观和中国许多重要的分支行业的”。
“有网友说,这样的经济学家她说的话你能信么?其实我想说,经济学家也好,经济分析师也好,说的话只是提供一个参考,不是拿来‘信’的。这也是为什么买方很多时候要见许多的分析师,就是为了综合不同的角度,得到尽可能接近正确的判断”。
关于微博
80后不会玩微博,倒是件新鲜事。人家许小年50后,都在微博上拥粉400多万。这姑娘今年3月份发了第一条微博,然后就消失了几个月。后来“证券时报网”一条介绍她的微博被转了5000多回,朋友告诉她:你火了。她这才重新跑回来看看。这一看就嘴痒,忍不住噼里啪啦连发好几十条。但首席经济学家未认证,只能被人称“疑似”。
有人问她对谢国忠的房产泡沫将破的看法。她却说,“破不破我不知道,但是如果破了我很欢乐,我还没买房”。有网友要她发表一些对中国宏观的观点,她先“谢谢大家的支持”,然后顾左右而言他:“现阶段太多焦点都集中在我的年龄和职务上。站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我要再不识好歹,一定有大把人磨刀霍霍,向我这只‘壮猪’杀下来的,等这波焦点过去之后再说吧。”
然后,她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话多了:“还是少发表意见的好,在weibo上说太多废话,反而会引起对我专业性的更大的质疑。我本来也就是手痒,上来和大家欢乐一下,周末也快过去了,暂时跟大家告个别吧。”
就这样,这80后首席女经济学家,上周末在微博冒了个泡,然后又一骑绝尘而去,留下一队队网友空自销魂。
80后经济学家的“年轻”负担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