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并非良政


  近日,国务院同意交通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制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免费通行的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通行车辆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

  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赢得了有车一族的掌声。这样,逢年过节便可开着爱车到处一游,能省下不少通行费。可细一琢磨,这个政策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有所偏颇,似乎并不是个好政策。

  因为在中国有车一族毕竟还是少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1年统计年鉴》,截至2010年底,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辆。统计局没有给出农村居民户的家用汽车拥有率,这说明农村拥有汽车的家庭还是极少数。我们乐观地估计,假定农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辆,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大致相同,我们可以估算出中国家用汽车拥有率为(13+3)÷200×100%=8%。

  由此可知,节假日出行只有8%的人使用私家车,而92%的人会乘坐火车或长途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就意味着只有8%的人成为潜在的受益者,而92%的人没有得到任何益处。所以说,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对于财富收入分配差距来讲则是“逆向调节”,让较富裕的人得利,大多数老百姓则无利可收。

  要想做到公平,就应免收所有车辆通行费,不应只对7座以下小轿车免费。拿长途公共汽车等大型客车来说,如果在节假日免费通行,可规定相应下调票价,这样,普通百姓也可受益。同时,公共客运票价下调,也鼓励人们多使用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减少公路拥堵,降低燃油消耗和碳排放。

  免收货车通行费更与百姓的利益休戚相关。要知道,对货车征收通行费,运输企业主是不会自己掏这份钱的,他必然要把它加进运输成本里,也就成了商品价格的一部分,由此推高了物价。都说中国物价高,通行费这只推高物价的黑手罪责难逃。

  免费,谁都喜欢。有的家庭虽买了车,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外出也大多使用公共交通,有了免费通行,开私家车外出的便会增多。另外,那些本应平时出行的人,为了享受免收通行费带来的利益,也会尽量把出行时间安排在节假日。公路在节假日交通流量本来就大,如果再加上节假日免收通行费,必然会使交通流量大增,一些路段难免会发生拥堵,从这个角度来看,开私家车出行的人省了金钱,但很可能会浪费时间。看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

  中国公路收费世界第一。媒体曾有报道,“世界已建成了14万公里收费公路,10万公里在我国。”我国高速公路的95%、一级公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而美国是汽车大国,也是公路大国,但高速公路却极少设置收费站。我们是把外国逐步淘汰的东西捡到了,而且如获至宝,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公路收费大国。

  早在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在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统治时期就征收过通行费。印度哲学家考铁利亚(Kautilya)所著的《论政治、经济和军事》(The Arthashastra)一书也记载,印度在公元前4世纪就征收通行费。中世纪,欧洲大兴土木,那时很多道路也是收费的。美国和加拿大从19世纪开始征收通行费。征收通行费的目的,首先是回收道路基础建设投资,然后是用作现有道路的养护,最后是把通行费结存作为道路建设基金,用于公共交通网的扩建。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发现在公路上设卡征收通行费,征费成本很大,比如要建收费站,要雇用很多收费员。同时,由于设卡收费,车辆排队交费延长了车辆通行时间,降低了公路的使用效率。于是,人们越来越讨厌公路收费,很多国家已经取消或逐步取消通行费。

  读者会问,取消了通行费,那修公路和维护公路的钱哪里来呢?

  那些取消公路收费的国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把通行费加进燃油价格里,也就是燃油税,在购买燃油的时候,就相当于预付了通行费,行驶在公路上,就一路畅通,没有一个个的收费站拦着收费了。征收燃油税,对政府而言,燃油税的征收成本几乎是零;对司机来说,则大大缩短了在公路上的通行时间。

  实践证明,取消车辆通行费改征燃油税,是一种高效、公平的收费方式,体现了公路谁用谁交费,多用多交费的原则。因为汽车一上公路就要消耗燃油,在公路上跑的里程越多,消耗的燃油就越多,而税就在燃油的价格里,消耗的燃油多,就意味着交的通行费多,使用的公路里程多。

  所以说,《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并不能称为一个好方案,因为它没有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中国道路交通的改革方向应该是“费改税”,取消所有公路收费,让征收的燃油税用于公路基础建设和日常养护,用燃油税调节燃油的使用、道路通行和车辆购置,降低碳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增进人民健康。(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2年8月13日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