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卫视迷境


 
“每当我找到成功的钥匙,却发现别人已经偷偷把锁换了”。
 
这是一个关于苦逼IT创业男的段子,在坊间广为流传。不是“x二代”,没有高富帅,开不起法拉利,娶不到白富美,凭着技术和热情在创业道路上狂奔,前途未卜,这是普通青年的尴尬与自嘲,也构成对当下中国城市电视台生存状态的某种隐喻。
 
中央媒体背靠大树,省级频道财大气粗,县级小台一本万利,在“四级办电视”体系下,城市电视台在这个圈里是不折不扣的普通青年。由于覆盖有限、资源不足、市场狭小、成本递增等原因,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空间被来自中央和省级的强势频道不断蚕食。在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中我们看到: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广告总收入939.97亿元人民币,其中地级市广播电视广告总收入199.43亿元,占比21.22%,而在2007年,这一比值为24.4%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中国城市电视台共同面临着集体抉择和个体突破的历史关口。城市电视台的角色是什么?究竟该从何处突围才能走出卫视的迷境?这是当下城市电视台成长的烦恼,也是本期主题策划期待探寻的谜底。
 
这些年,卫视很红火。
 
2007年,省级广电媒体广告收入仅279.63亿元,四年后,这一数值达到1135.86,增长了3倍多。这其中,卫视频道的贡献不可磨灭。凭借强势娱乐和电视剧,卫视频道牢牢吸附观众眼球,广告收入的雪球越滚越大。高收益来自于搞投入,动辄过百万的单期(集)制作成本早已让大多城市台望而却步。从羡慕嫉妒恨到寂寞空虚冷,收视率和广告创收左右着城市台总监制片人的血压心率。然而,
 
这些年,我们从未停歇前行的脚步。
 
仰望星空,央视卫视星列棋布;俯首大地,省级频道强敌环饲。天时地利人和,三去其二,余下的只有生我养我的江东父老。正是与本地百姓血浓于水的情感维系,使得城市电视台得以在卫视林立的中国电视市场中夹缝求生,发展壮大。
 
从创台伊始,杭州文广就以富于江南地方特质的电视内容产品满足本地观众需求,成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强势城市台:始终坚持“新闻立台”方针,以丰富多元的新闻节目样态,把新闻的“温度”与“深度”送进千家万户,成为杭城老百姓获取资讯的首选媒体;精雕细琢本土娱乐节目,以《开心茶馆》为代表的杭派娱乐和以《舞林门》《全能综艺王》等为代表的大型季播活动极大丰富杭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创新媒体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杭州老大哥》、《和事佬》、《勇往直前》、《做给你看》等生活服务节目,搭建沟通桥梁,扶危解困,成为本塘百姓信得过的“贴心人”;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拍摄《印证西泠》、《灵隐寺》《仰望星空》等大型纪录片,把杭州这座江南名城的人文风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些年,我们从未消泯学习与创新的渴求。
 
2012年春,杭州文广集团的演播大厅异常繁忙。3月,青海卫视“花儿朵朵”全国选拔赛杭州赛区海选招募,西湖明珠频道承办所有赛事;5月,山东卫视《天籁之声》、云南卫视《完美声音》相继启动,杭州综合生活频道、杭州影视频道分别承担了其在杭州地区的海选与制作。
 
从第一次参与“超级女声”到如今,杭州文广参与全国大型娱乐节目运作的经验不断丰富,通过与强势卫视的密切合作,我们学会了先进的节目创意理念,学会了科学的节目运作流程,学会了如何发挥城市台资源整合优势。从《舞林门》创造收视奇迹,到《红歌嘹亮》开创城市台联动模式,无不闪现着杭州文广人创新的火花。
 
走出卫视迷境,需要激情,需要勇气,更需要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生存智慧。与其纠结于卫视的精彩与无奈,何不尝试用手里的钥匙打开原本属于自己的那把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