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被认为是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市场觅得先机。欧美国家相继对中国新 能源展开“双反”,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国际贸易纠纷,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一场贸易战争。光伏为欧洲30万人带来就业本应受到欢迎,但反而遭到被诉、被罚,教训在哪里?
美欧相继对华“双反” 光伏产业生死存亡
7月24日,德国企业solar world等公司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按照程序,欧盟将在45天(9月上旬)内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这是继美国之后,国际社会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又一次发难。此前,美国商务部相继对中国输美的光伏和风电产品做出“双反”裁定。其中,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对中国应用级风电塔筒征收20.85%-72.69%的临时反倾销税和13.74%-26%的临时反补贴税,双反综合税率最高达到98.69%。
与美国‘双反’相比,欧盟此次的反倾销案波及面更广,涉案金额更大,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欧盟反倾销案则涵盖了来自中国的全部太阳能产品。以去年产值每瓦系统成本15元人民币计算,总体量高达近万亿人民币,波及范围明显扩大。
另一方面,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海外最大市场。2011年中国海外光伏产品总价值约为358亿美元,欧盟占据60%以上。也就是说,欧盟此次反倾销案将涉及超过200亿美元的出口额,涉案金额接近于2011年中国从欧盟进口汽车整车的总金额。
一旦欧盟此次反倾销立案成立,将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导致我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主要市场;光伏骨干企经营困难会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工人失业。光伏企业遭受遏制,将会逼迫我国光伏企业到海外设厂,造成中国实体经济外移。
这将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将遭受灭顶之灾,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超过30-50万人同时失业。
国际贸易战没有赢家光伏之争 受伤的不只是中国
国际贸易战没有赢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已针对欧盟光伏反倾销作出回应称:“欧盟如果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设限,我们认为将不利于欧盟光伏产业的上下游总体发展,不利于欧盟低碳战略的推进,也不利于双方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合作,弄不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早已形成了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属于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
以光伏为例,欧盟以技术研发、原材料和设备制造等为优势;而中国以规模、制造为优势,生产大多集中在组件端。中国光伏产业推动了欧盟和全球相关产业发展,尤其带动了欧盟相关原材料和设备的生产及对华出口。
2011年,中国从德国进口多晶硅7.64亿美元,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额的20%,进口银浆3.6亿美元,累计从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80亿元的生产设备,推动了欧洲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欧盟创造了超过30万人就业机会。
中国光伏一旦受到重创,产业链上的欧洲市场也将“伤人一百,自损八十”。
显然,光伏产业贸易战最终将导致“多败俱伤”。
中国反制须多措并举 争夺新能源产业主动权
中国在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上的应对之策为光伏等新能源提供了成功范例。当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中国商务部毅然决定,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双反”立案审查。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美国选择了妥协。
中国风电开发已超过美国,排名全球首位,风电制造业更是世界第一大国;而中国光伏目前已占到世界产能的50%以上,并实现了70%设备国有化。风电和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优势的集大成者,已经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处于领先水平的行业。
面对来自欧美等国际市场的制约,光伏和风电等中国新能源产业应汲取教训,首先要依靠国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战,争取国际贸易战中的主动权;关键还要着力培育国内市场,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光伏和风电制造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把自己国家的光伏风电阵地巩固好,发展壮大,先使自己国民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先享受物美价廉的光伏风电新能源好处,再逐步开拓国外市场,自然就处变不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附录: 辽宁首富2.4亿投资朝鲜可能打水漂血本无归
2.4亿探路朝鲜 西洋集团6亿吨铁矿项目告吹
对于55岁的辽宁首富周福仁来说,在邻国朝鲜的一段投资经历无疑是场噩梦。
此前,周福仁曾频繁往返辽宁海城市与朝鲜瓮津郡之间,来回奔波后,这位来自中国的民企大亨在那个神秘的国度砸下了2.4亿人民币,但现实并未像其当初设想般美好,如今,这一笔真金白银能否追回仍然不得而知。
作为东北最大的民营企业——辽宁西洋集团(以下简称“西洋集团”)的董事长,周福仁早在两年前就已完成了在朝鲜的布局。
在毗邻朝鲜西海岸的海州,西洋集团拿下了储量接近6亿吨的铁矿资源。彼时,当西洋集团准备挺进朝鲜市场时,有人提醒他:朝鲜法制并不完备,政策风险较大。但这并不足以成为阻止周福仁的理由,他说,富贵险中求,越是不完善的市场,机会越大,利润越高。
然而,物是人非,周福仁以及他的西洋集团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朝鲜黄海南道瓮津郡瓮津铁矿投资2.4亿元人民币兴建的铁矿石选矿厂,却被朝鲜单方面撕毁合同并遭驱逐,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在此之前,西洋集团针对这一项目曾描摹出极具诱惑的蓝图——预期每年可达15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仿佛一夜之间,如此憧憬的构想也随之破灭。
“对朝鲜的投资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西洋集团8月2日通过微博和博客发布了一篇题为《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噩梦》的文章以表不满。
近6000字的博文称:“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洋峰合作社是中国目前对朝鲜投资最大的项目,从2007年至2011年,总计投入3000多万欧元,建成现代采矿厂和年生产50万吨铁精粉选矿厂及相关配套设施。朝鲜却提出各种借口单方面撕毁了合同。”
西洋集团总部工作人员坦承:“文章内容属实,都是真的。”而对于朝鲜的投资环境,西洋集团项目负责人则称,如果朝鲜投资环境没有改善,今后将不再考虑在朝投资。
“这是一次损失惨重的海外投资教训。”上述负责人说。
撕毁合同
2012年3月2日凌晨2点,正在离瓮津铁矿不远处驻地熟睡的10名西洋集团驻朝鲜员工被突然“造访”的一群人吵醒。岭峰会社副局长金华龙带着20名警察和保安人员将他们强行集中后宣布:“你们必须马上离开!”
随后,这10名西洋留守员工被押上大巴车,从津瓮现场直接押运到新义州遣返中国。西洋集团项目副总经理有些无奈地说:“之前是有些预兆的,三天前就已被断水断电,住房玻璃也被砸碎了。”
如此近况远超出了周福仁此前的想象。6年前,正是在辽宁海城总部大楼里,周福仁与来自朝鲜岭峰联合公司负责人李成奎签署了合作协议。
2007年3月,经中国政府商务部批准,西洋集团与朝鲜岭峰联合会社合资设立“洋峰合营会社”。该境外企业注册资本为128万美元,投资总额为3805万美元,其中中方以设备、技术出资2854万美元,占75%;朝方以土地、矿权出资951万美元,占25%。经营期限为50年。8个月后,朝鲜政府贸易省对该项目予以正式批复。
西洋集团项目负责人透露,瓮津铁矿是朝鲜一直没有开发的储量巨大的铁矿,总储量有17多亿吨,是低品位的贫矿,平均含铁量只有14%左右。经过技术改造,首次开车就生产出铁含量超过67%的优质铁精粉。
2011年4月25日,年产50万吨铁精粉选矿厂开始投入生产。西洋集团将150名技术工人派往朝鲜,与这150名中国工人一起工作的还有500名朝鲜员工。“我们手把手教这些朝鲜工人技术,三个月后他们也掌握了铁精粉生产技术,” 西洋集团项目负责人说:“从这之后,一切都开始变化了。”
蜜月期过后,双方的裂痕终于凸显。2011年9月6日,朝方突然要求修改16个合同项目并单方面撕毁合同。“他们要求西洋集团支付产品销售额的4%-10%,土地租赁费改为每平方米1欧元,工业用水费为每平方海水0.14欧元,而这些要求合同内都未曾提过。”周福仁当场即表态,无法理解“所谓的16条”。
朝方突然毁约致使洋峰合营会社无法生产,西洋集团150名员工除了10名留守人员也均陆陆续续撤回。
西洋集团人士说,朝方合作企业岭峰联合会社急于撕毁合同的原因是朝方掌握了选矿技术,已完全可以自行生产,而股份比例占75%的西洋集团则无疑会大大减少朝方的利润。
一纸协议就此撕碎时,曾满怀信心试图在朝鲜“淘金”的周福仁不曾料到,这个预期利润丰厚的项目竟然会以如此方式被迫终止。
采取行动
“投资这个项目主要是看中了朝鲜瓮津矿山丰富的铁矿资源,朝方合作企业当时承诺只占总股份的25%;其次考虑到朝鲜国家收入低,企业所得税仅为10%;朝鲜劳动力廉价,每个工人只要30美元一个月。”西洋集团项目负责人解释投资初衷。
但他没想到,朝方合作企业岭峰联合会社法定代表人李成奎隐瞒了朝鲜国家投资方面法律法规。事实上,西洋集团的今日之遭遇已然早埋有隐患。
上述负责人说,2006年,双方在谈合作股份的时候,朝鲜当时对资源类合营企业的政策是,朝方所占股份最低不得不低于30%。2008年末朝鲜政府又调整对外投资政策,资源类项目由原来的鼓励类变成了限制类,资源税提高到了25%。根据成本核算,如继续投资将无利可图。
最让西洋集团不能接受的则是,直到朝方撕毁合同,西洋集团才得知试生产的30000吨铁精粉不能销售,“这给西洋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西洋集团人士透露,目前,朝方合作企业岭峰联合会社未经过西洋集团同意,已将30000吨铁精粉自行卖出。
“我们要把投资损失要回来!他们必须承认资产是西洋集团的。”西洋集团知情人士气愤地说。
该人士简单地算了一笔帐, 3000万欧元投资额再加上这几年的利息及成本一吨三百余元的三万吨铁精粉,原本计划要求索赔4500万欧元。但他也无奈地表示,双方进行了漫长的谈判,但仍僵持不下,目前无进展。
4月份,通过谈判,朝方合作企业岭峰联合会社答应向西洋集团付3124万美元转让金。但半年过去,西洋集团仍未收到任何资金偿还,而岭峰联合会社只用电话与传真的方式与西洋集团进行沟通,拒绝西洋集团进入朝鲜谈判。
持续拉锯未果时,西洋集团原来计划在朝鲜投资的另一个镁矿项目也就此搁浅。“我们在网上发表博文也是想对朝方施加压力,也希望中国企业吸取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教训。目前此事已引起政府关注,期待有解决措施。”西洋集团项目负责人说道。辽宁境外投资处,对方表示此事仍在处理当中,未能透露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