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为零时,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或是静止,或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个体在社会运转中,在生活运转中,大量时间是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他在社会运转和生活运转中受到的外界作用是平衡的。
个体在生活中要保持动态平衡,也就是把个体参与外在活动的状态和个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在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幅度内和在人体能力极限范围内,始终处于一个可以保持的平衡状态中。这一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其阶段性的展现始终为平衡。个体身体的动动静静,在宏观展现中,就能生动地烘托出个体生活的动态平衡。个体身体经常处于静态,或是个体身体经常处于动态,就不能在阶段性的展现中 ,烘托出个体身体的动态平衡,也是个体作为整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平衡。
作为个体的存在,对这一本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平衡要有充分和完整的认识。但是在社会人群中,有很多人对于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平衡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随由自己的偏好,或是十分好动,或是十分爱静,从而造成个体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失衡。
《动静交替激抑心理自我调适系统》能够非常有效地通过人体心理自我调适使人体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平衡得到保证,让人体在时间和空间的运转中保持好完美的动态平衡。
《动静交替激抑心理自我调适系统》有效地运用动态行为和静态行为的交替出现,按照心理自我调适的需要,时而激发,时而抑制,既能保证人体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平衡得以完美地呈现又能够使人体心理状态趋于成熟与完美。
一般地说,人体在保持某种动态连续运行一小时后,需要进行一次其他运作状态的调节,通过其他运作状态的运行。使人体获得休息。人体休息是一个相对的词语,当人体在进行A运作状态的操作时,若能中断对A状态的运作,而开始运作B状态,此时对于运作A状态的人体许多运作部分就进入了对于运作A状态的休息,所以运作B状态就变成了是对运作A状态的一项休息。
动静交替激抑心理自我调适系统有六套动作,它们是端坐、桩立、怡卧、静适、健行和欣跃,前面四套动作是静态行为,后面两套动作是动态行为。如果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连续进行了一个小时以上的静态动作,如在电脑前工作了一小时以上或是坐着完成某一项任务达到一小时时间以上,此时个体就该用某一动态行为来调适一下身体,“欣跃”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原地桩立,心平气和,垂直起跳,每跳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十度,一圈36跳,满心欢悦。就是这么简单,一下子就能够很好使原来长时间的静态运作得到了完美的休息。让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宏观动态平衡获得完美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