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邵阳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建国60多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结合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市容市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市区文化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良好,文化事业逐步繁荣,文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2011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71亿元(全社会口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1.63%上升到2011年的3.38%。在增加值构成中,劳动者报酬12.82亿元、折旧4.94亿元、生产税净额3.65亿元、营业盈余9.3亿元,分别占增加值的41.7%、16.1%、11.9%、30.3%。但是结构不优、管理不顺、资金不多、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邵阳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末,全市文化产业(九大行业口径)拥有独立核算单位8523个,从业人员达4.1万人,全年总产出达到44.34亿元,实现增加值20.5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6.8%,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2.78亿元,相关文化服务业增加值7.74亿元(详见附表)。

 
单位数
(个)
年末从业
人员(人)
增加值
(万元)
     
8523
41038
205177
一、 文化服务
3012
18282
127752
1.新闻服务
2
9
36
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102
3300
34003
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135
2314
19537
4.文化艺术服务
560
4801
9608
5.网络文化服务
3
140
437
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2100
7144
59942
7.其他文化服务
110
574
4189
二、相关文化服务
5511
22756
77425
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1211
10700
56338
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4300
12056
21087

一、发展情况
    1、文化底蕴深厚。邵阳建城2500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702处,其中有北塔、魏源故居、蔡锷公馆蔡锷故居、塘田战时讲学院等国保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6处。这些宝贵财富的深入挖掘、延伸、辐射利用,是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竭、持续发展的资源。“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宝庆竹刻”、“滩头年画”、“洞口墨晶石雕”、“洞口木雕”、“邵阳县传统榨油术”等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11年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城步吊龙、武冈丝弦2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11个,省级保护项目21个,市级保护项目77个,国家级传承人8人,省级传承人20人。全市8县1市3区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文化消费增加。从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来看,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有较大提升,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592元,增长10.48%,其中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917元,比上年增长10.61%,文化消费需求明显提高。
3、基础设施改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乡镇社区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步伐加快。歌舞娱乐、电子游艺等文化娱乐经营活动遍布于市区和城镇。2011年全市广播电视系统职工1771人,广电事业经费6625万元。全市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转播台1座,广播覆盖率78.3%,电视覆盖率92.3%,有线电视入户59万户。基本形成了广播与电视相结合、无线与有限相结合、广播电视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文化传输网络。以有线电视为例:2011年完成了资产重组。湖南有线邵阳网络有限公司以5350.54万元资产参与湖南电广传媒股权重组上市,持有湖南省有线电视网络(集团)股分有限公司1.5207%的股权,按每股24.6元计算共持有217.5万股。农村分局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进行了资产评估,与省有线电视集团达成了收购协议。进行了双向网络改造工程。2011年共完成双向网络改造任务6万户,将有线电视网络从单一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行业网络发展成为可以承载视频、语音、数据的双向多功能综合信息化基础网络。
4、文化事业繁荣。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转换平台。2011年我市共出版报刊4种,发行图书4460万册(份),销售图书2.26亿元。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数量大增。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接连涌现。创作了一批本土优秀祁剧、邵阳花鼓戏作品,如祁剧小戏《今天有客来》、祁剧折子戏《挂画》、大型优秀传统剧《白蛇传》;花鼓戏《喜盈门》,小戏《对脚迹》、《摸泥鳅》、小品《断案》等。祁剧经典剧目《目连救母》参加“香港2011中国戏曲节”。全年“送戏下乡”演出573场。2011年喜获第25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大赛“梅花”大奖和湖南戏剧芙蓉(表演)奖。
5、社区亮点增多。市区的“江北激情广场”、“水府庙音乐之夜”、“城南公园广场”和“西湖文化广场”等活动已成为了各地方群众文化品牌,每晚参与歌舞健身活动的市民均在1万人以上。加强了对县乡和社区文艺活动队伍的辅导,成立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并通过各县区文化馆共建立和联系了300多个基层秧歌队、腰鼓队、健身舞蹈队和100多个管乐队,城区就有近100个这样的队伍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成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2011年,邵阳市电影公司开展室内公益电影和广场公益电影共放映1000多场次,观众10万人次。农村数字公益电影共计放6.5万场次。
6旅游文化兴旺。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总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45.6%。。积极参加国内旅游节庆活动,借台唱戏。2011年,先后组织25家旅游企业、景区和县市区旅游局参加了西安国内旅交会、云南国际旅交会、第四届台北旅游展会、港、澳、深、穗“锦秀潇湘美·快乐湖南行”、义务旅游商品博览会、第二届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万份,光盘1万张,提升邵阳旅游的知名度。在第二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城步“黄蜡石雕刻”还获得了旅游商品工艺类金奖。指导承办重大特色旅游活动。绥宁“黄桑生态旅游高峰论坛”,山申遗成功一周年纪念活动,武冈“放歌红土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全年各主要景区、境外和境内旅客数量分别增幅200%和300%。
二、存在问题
1、结构不优。我市文化产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偏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和项目不多,多数文化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存在明显的高端原创不足、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的产业链缺陷。
2、管理不顺。相关职能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属性缺乏足够认识,对文化企业的管理的习惯于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模式,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现象突出。
3、资金不多。文化系统发展文化产业,基本上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停滞不前,特别是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方面,投向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形成机制。
4、人才不足。一是高层次人才匮乏。近年来,虽然涌现了少量相对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但总体来看,各界别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普遍缺乏,特别是文化产业开发人才。二是新型复合人才缺失。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文化人才队伍中传统型人才比例较大,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紧张。
三、几点建议
1、坚持走改革之路,解决体制不顺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适应市场规律,培育一批符合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求的竞争主体。全面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出版、发行、文艺院团、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领域的改革。注重抓好新闻媒体“两分离”改革,突出抓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深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为文化经济的大融合、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2、坚持走民营之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缺乏是邵阳市当前发展的最大制约,也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发挥邵阳市民营经济活跃、民营资本充足、民营人才众多的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坚持民办为先、民营为主民企为重”的发展战略,以优先的思想引领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以优惠的政策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壮大,以优良的环境保护民营文化资本权益。扶持永吉红包、宾王扑克、华夏美术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的文化龙头企业。
3、坚持走联合之路,解决规模不大的问题。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是大文化、大市场、大流通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必须要求,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企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因此,必须加大文化领域联合经营力度,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园区、城镇发展相融合,依托产业园区提升文化产业集中经营、规模经营度。重点是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兴建君子文化产业园,发展以广播影视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重组戏剧、歌舞、弹唱等演艺资源,组建演艺集团,在全省做响特色演艺文化品牌;联合出版印刷企业,引导出版印刷企业强强联合,入园经营,打造一批年经营收入达10亿元的印刷龙头企业。加大对市区内现有文化设施的整体开发力度,新建、扩建群文大厦、电影广场、人民影视城、松坡图书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着力发展影视、演艺、会展、图书服务、网络传媒产业门类。
4、坚持走引进之路,解决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继续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创造人尽其才的广阔舞台。多发现培养一些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改革用人机制,打破限制人才流动、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地域性、体制性壁垒,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做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职位,逐步建立一支讲政治、懂经济、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5、坚持走特色之路,解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在推进邵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应避开资金、设施、技术等方面的劣势,注重以特色寻求发展突破,以特色拓展发展空间,以特色形成文化品牌,以特色提升竞争力。通过审批上降低门槛,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上予以扶持等措施,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特色文化企业。围绕以旅游传播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按照立足大湘西、对接大西南、融入武陵山协作区的思路,积极开展交通联通、旅游联接、文化联动、产业联合周边合作,加速形成桂林————张家界”文化旅游圈;扶持开发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蓝印花布、石雕根雕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推介湘西南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山民俗文化产品购物街、民俗文化演艺中心等一批特色文化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 加大旅游景点规范化建设,突出市区旅游景点建设重点。继续抓好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的培育和评定工作。三区城郊要建成3家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服务(区)点。完成山5A景区创建的初评工作。市区蔡锷故居、双龙紫薇博览园、莲荷生态公园要启动国家等级景区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快山、南山、魏源故里、花瑶、云山、黄桑、白水洞、罗溪、廉桥药都、桃花岛、北塔公园、资江沿江风光带等景区(点)的规划化建设,提高景区综合服务能力。继续完善通往主要景区的公路的路标路牌.
  《邵阳市统计》第55期  2012-07-26
 
                              撰稿:范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