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全面小康进程研究


 
邵阳全面小康进程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当前,邵阳正处在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科学地反映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和进程,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邵阳市全面小康的进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一种综合指数,是各监测指标实际值除以标准值(逆指标是标准值除以监测指标实际值,区间指标是在规定范围内均为达标),然后再经加权综合而得的。实现程度
60为总体小康,100为全面小康,也就是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以60为起点,100为终点。
一、邵阳建设全面小康的成效
  2000年以来,邵阳抓住机遇,不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和谐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比较殷实,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教育持续发展,资源环境逐年改善,全面建设小康步伐扎实推进。失业率、基尼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耕地面积指数等7大指标已经达到小康标准。
  依据统计数据和部门数据测算,近年来,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2011年邵阳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4.8%,离实现全面小康还差26.2个百分点。但是比2000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指 标
2000
2005
2010
20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6.2
62.1
70.9
74.8
一、经济发展
38.2
42.9
48.1
50.2
二、社会和谐
43.3
66.1
80.9
92.2
三、生活质量
61.8
68.2
77.1
79.3
四、民主法制
85.4
87.7
90.3
94.3
五、文化教育
57.7
54.0
70.4
73.2
六、资源环境
78.0
79.9
86.2
89.6

依据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邵阳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经济发展”取得进步,小康实现程度50.2%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人均GDP。
2011年邵阳市人均GDP达到9417元,比上年增长12.11%,是2000年的3.2倍,此项指标的实现程度为30%;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4.13%,比2000年提高一半;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逐步改善,小康实现程度92.2%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1年邵阳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4.35%;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3.1。
基尼系数0.373(规定小于0.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43.38(规定小于6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100(规定等于100),三项指标已经达标。
  (三)“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小康实现程度79.3%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1年邵阳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9元,,比上年增长11%,是2000年的1.6倍。其中:城镇13578元、农村4373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780元、778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5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74.8岁两项监测指标已经达标。
  (四)“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小康实现程度73.2%
  “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近年来,邵阳市文化产业得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2011年邵阳市文化企业创造增加值为30.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38% ,比2000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五)“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小康实现程度89.6%
  “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单位GDP能耗。
近年来,邵阳市大力实施生态强市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由于邵阳市上下大力落实中央和省政府“节能减排”一系列重大政策,2011年单位GDP能耗已由2000年的1.7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11年的1.08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为78%。耕地面积指数123.54%,已经大于94%的标准值。
(六)东部县区实现程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2011年分县市区看,全面小康监测结果表明:大祥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6.2%、北塔区85.7%、邵东县84.7%、双清区81.9%,均大于全市74.8%的平均数。隆回66.2%、城步67.3%、洞口68.3%、新宁68.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不到七成,列倒数一二三四位。最低的隆回与最高的邵东,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相差20个百分点。
分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2011
2010
全 市
74.8
70.9
双 清
81.9
81.1
大 祥
86.2
82.1
北 塔
85.7
83.3
邵 东
84.7
81.3
新 邵
71.1
67.3
邵 阳
70.7
68.4
隆 回
66.2
64.4
洞 口
68.3
66.7
绥 宁
70.3
68.0
新 宁
68.9
67.5
城 步
67.3
66.0
武 冈
76.1
72.9

  二、实现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受社会结构的差异、基础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虽然近年来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但是“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仍然是最大的市情,未来五年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依然较低,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一)标志性指标与全国全省的差距还很大
   2011年邵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4.8%,其实现程度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落后全省2010年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从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来看,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成果,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十一五”以来,邵阳市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但是,从绝对值来看,2006年人均GDP全国、全省、邵阳市三者之比为1∶0.64∶0.60:。预计2011年三者之比为1∶0.74∶0.66。数据表明,邵阳市人均GDP 与全国的差距在缩小,但与全省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如果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邵阳市必须用9年时间缩小与全国的34个百分点的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依据全省经济信息中心最新研究成果,今后9年全省经济总量的平均增速,只要不低于12.7%,就可以确保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同样的统计模型推断,如邵阳市要用9年时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计邵阳市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15.8%左右。因此,邵阳市必须要进一步查找发展差距,增加发展压力,增添发展动力,加快发展步伐,未来五年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
  (二)“民主法制”等方面监测指标实现的基础并不牢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还不够科学,特别是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指标,出现了依据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指标值)不能真实地代表实际情况的问题。比如,社会安全指数,这一指标全国、全省的结果已比较接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值,但现实中各种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再比如,城镇登记失业率这项指标已难以真实反映实际就业状况,邵阳市结构性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我们还不能就纯粹以“指标值”来评价社会和谐程度、安全感、失业率等有关工作,这些领域的进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强大的推动机制。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等难题亟需破解
  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但目前邵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都还不小。同时,邵阳市城乡之间的差距巨大,乡村经济在诸多方面发展落后,如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恶劣、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及医疗卫生条件差等,广大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所在。人口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目前,邵阳市文化教育较落后,人口素质仍然较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都极其繁重。
  三、扎实推进邵阳全面小康进程的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邵阳市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因此,未来五年,邵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突破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要立足邵阳市情,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着力招大引强,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邵阳市全面小康进程最差的是经济发展,人均GDP指标的实现程度只有30%。
  (二)切实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着力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使全面小康建设成果普惠于民。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大力推进社会保险一体化进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社会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严历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邵阳市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导致其它一些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指标,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相对落后。未来五年,要大力发挥各县区的比较优势,分工协作,优化布局,建立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和政府扶持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偏低,是影响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要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全面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五)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要抓住人均生产总值快速提高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有利机遇,通过有效控制房价和发展公共交通,减轻居民居住和交通支出的负担,同时努力改善消费条件和提供高水平的文教娱乐服务,迅速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从而有效带动全社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加快西部开发步伐
西部大开发,必须走投资多元化、多渠道融资的道路。其中,国家财政给予支持固然重要,如何吸引国内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入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则更为关键。合资合作模式比外商独资模式更适用稳妥一些。对于隆回、城步、邵阳县等国家级贫困县,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邵阳市统计》第50期   2012-07-23
 
                              撰稿:范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