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国家品牌生产力”


《国家品牌生产力》

                           主编:王培火

                           编著:蔡冬冬 韩世友

 《科学品牌发展观》、《国家品牌生产力》和《中国品牌运营商》是太子龙集团首家创研的中华民族品牌三部曲战略理论组合。即将出版的《国家品牌生产力》课题的使命是承上(价值观--《科学品牌发展观》)启下(实践载体---《中国品牌运营商》)的方法论,从本课题研究的本质上讲,主要是想把理论科学和技术方法高效转化为实务的生产力,因此《国家品牌生产力》课题也是民族品牌三部曲中最关键的理论环节。

太子龙集团之所以要用系统化,科学化,彻底化的手段去研究民族品牌的三部曲(价值观---方法论---实践载体),目的不仅在于作为一个国家的创新主体如何用自己的创新实践,去科学践行自身提出的“让世界责任起来”的企业使命,更在于科学探索和系统揭示出民族品牌国际化最科学的发展路径,并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化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才是我们真正深入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最高使命的赤子重任。

一、提出“国家品牌生产力”理论的时代背景

1.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

2012年是中国国家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宏伟工程的起始年。

这本来是一个让人纳闷的问题:中华文明已经延续几千年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都六十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漫长的中华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处在落后愚昧的封建社会里,特别是明清以后的中国,几乎就是在苟延残喘却又根深蒂固的封建余孽思维中昏度残阳。近代以来,与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电子信息革命相比,中国对人类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创新贡献。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倡导的----皇权专治文化与感性模糊的人情面子文化。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经验综合型”的主体定向性思维,这种思维重直觉、经验,轻理性、逻辑;重综合,轻分析,因此,缺乏对超越感性经验的抽象思维及规律的认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总结与提升,进而对认识对象的理解与把握更多的是直觉判断,缺少科学实证研究和方法论依据。儒家思想在文化的本质属性上是属于感性的人文式文化范畴,它与西方的“理性科学式文化”不仅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相反,就连方法论和实践运行等无一不是正好相反的。比如,人际关系准则上,中国人是等级制与人情圈,而西方则习惯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行为方式上,中国人喜欢凭感觉做事,干起来再说,而西方人追求科学尊重规律;行为准则上,中国人习惯于听领导讲话和按会议精神办事,西方则信奉《圣经》和法律制度。这种差异,总体上说各有利弊,但在工业化和商品经济时代,理性思维和科学态度显然占尽先机。

眼下,大家都说发扬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兼容并蓄,美和丑、善和恶、是和非、进和退,相反相成,不说绝对的话。这种以模糊反精确、以感性压理性、以经验代科学的永不失言哲学,就是中庸之道。在商品经济秩序中,中庸之道只能永远看人脸色,充当跟班。2012年1月25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宫鹏在《自然》发表文章,就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影响发表看法。他认为,孔子和庄子文化崇尚孤立,抑制好奇心,对科学研究没有好处。文章说,中国科研质量需要提高,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学术不端,另一个是文化。孔庄文化鼓励小尺度和自给自足的做法,阻碍创新、商业化和技术发展。

2.无序化思维桎梏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由于受本民族普遍盛行目的文化----急功近利和投机思维----不按牌理出牌的不良思维影响,导致了中国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是以目的为核心,也就是只要目的不要过程。所以,当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按西方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来运行民族的经济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自己不但没有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更没有前瞻性和体系化的理论体系,拿郑永年教授的话说就是“中国社会缺乏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开展市场经济时不是手忙脚乱,就是顾此失彼。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是一项人类社会最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目标确立、战略构想、计划制定、策略创建、体系推进等一揽子要素上完全符合科学运行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搞一气,如同驾驶汽车一样,必须有资格驾驶、按程序启动、依规则运行,否则不会有好果子吃。

当整个国家或民族因为没有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而陷于一种无序化的运行态势时,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自然难以摆脱必然的颓势和恶性问题连环不断的窘境。

3.传统产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延续了30多年的传统产业普遍因为资金投入大、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品牌附加值低下的“三高一低”现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已经不能够再继续了。虽然中国地域很辽阔,但是自然资源却面临日趋枯竭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在经过了30多年无序化的开采和挖掘,已经造成了大量且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民族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问题。

4.国家中长期战略呼唤国家品牌生产力

未来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国际品牌附加值的大小则取决于民族品牌文化内涵的深度和技术外延的广度,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民族品牌附加值,其次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挽救日益沦丧的民族道德。而提升民族品牌附加值是为了让未来中国少消耗本国的资源多赚取国际品牌的附加值,因为只有多赚取国际品牌附加值,才能使中国人民长期有饭吃,而只有让中国人民长期有饭吃,才能确保国家能长治久安。

中国国家中长期战略主题,就是打造国家品牌生产力。要使民族品牌从根本上彻底摆脱不利局面,只有全心全意,上下同心打造国家品牌生产力。

二、研究国家品牌生产力的现实意义

1“国家品牌生产力”是一个战略概念

国家品牌生产力,是以科学品牌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整体品牌为平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整合生产力系统各种要素,主导品牌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

也可以说,所谓国家品牌生产力,从广义上讲,主动担负起“文化立企 品牌立国”的民族使命,能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品牌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去积极地迎战品牌全球化新时代。它的内涵包括:在民族品牌的战略升级中能担当起示范标杆作用;有整合产业链各环节优势资源的强大整合力;能主动承担起国家支柱产业协力共生的内生聚合力;可引领民族品牌科学地迈进国际化道路。

简单地讲,国家品牌生产力的核心思想和作用就是打造国家最高标准的品牌示范标杆---即打造中国品牌的“国家队”,去强力引领和推动民族品牌走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即代表中国国家队去征战世界杯,夺取“世界品牌冠军”。

2、“国家品牌生产力”理论属于顶层设计范畴

国家品牌生产力概念属于顶层设计范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国家中长期战略主题。国家品牌生产力本质是对传统经济模式和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体制的战略重组与科学优化,它既是对传统官产学研传统体制的革命性重构的方向性指引,又是对未来国家品牌生产力硬件软件的实质性孵化。

 3、“国家品牌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品牌理论的灵魂

长期以来,中国品牌由于受大卫奥格威的广告学思维和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学思维影响,形成了僵化的三大定势思维,最常见的三种做派是:按奥格威的广告学思想运做民族品牌的福建的体育运动用品,具体做法是长期使用品牌代言人和垄断央视5套的广告宣传类品牌;按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学思想运做的广东深圳的时尚休闲服饰,具体做法是在市场运营中擅长整合营销和创意策划的市场营销类品牌;按法国和意大利的纯产品技术和终端视觉表现力来运营的长三角时尚女装和商务男装,这类品牌的视觉表现力和产品质量都相对过硬,但是,从类别性质上划分仍然属于是产品技术类品牌。

其实,国内很多品牌操盘手不知道国际品牌文化的“三个代表”:第一,代表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比如,肯德基和苹果手机都自觉地传承着基督教义----自由(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苹果手机的诞生就是因为自由思想普遍存在的结果)和博爱(肯德基餐厅的热情祥和的氛围体现的就是和平友爱);第二,代表国家战略意志,比如,谷歌公司代表的就是美国国家的战略意志---信息监视,文化控制,和平演变,称霸全球;第三,代表了独特的企业理念---无敌创新或以人为本。

由于这些国际品牌经过了上百年的市场历练和不断地自我完善,已经变成全球妇孺皆知的全球知名品牌,因而在常规的市场宣传中他们可以用感性无声的品牌传播模式来传播自己,正如名人出场即使不说话也等于有思想和内涵的道理一样。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一直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民族信仰五花八门,民族品牌普遍缺乏对自身品牌的科学定义,缺乏对自己文化理念的提炼与坚持,在品牌文化上无法根植前瞻的文化思想和创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就不可能锻造出引领全球消费者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国际大牌。

国家品牌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为解决民族品牌缺乏系统科学的国际品牌文化这一根本性问题而来的。

4、“国家品牌生产力”理论是国家品牌核心竞争力所在

未来十年的中国必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未来十年是中国国家品牌逐鹿全球品牌市场,成为名副其实国际品牌的战略机遇期。

竞技体育的比赛规则是,一个要想成为世界冠军的选手,就必须先进入国家队并成为种子选手。国际品牌之路也不例外,民族品牌要想顺利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品牌,起码要先完成两个方面的基础性准备,第一是完成品牌自身的软实力打造----品牌普世文化的基础性建设,第二就是把握好国家整体强大以后的民族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机遇期。

一个能够代表中国国家意志的民族领军品牌,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能够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企业理念、国家战略四要素的整合中寻找到最佳模式。太子龙集团提出的“文化立企 品牌立国”战略,就是能够既科学地实现企业战略梦想,又能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使命的发展模式。

2.能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彻底摒弃盲目自大或崇洋媚外心理,拥有既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的品牌核心价值观,又能融入国际社会普世文化和国际化新思维的品牌文化。没有精神支柱的品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民族品牌,更与普世文化的国际品牌与全球品牌无缘。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能代表本民族核心价值的品牌载体,这个载体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主要体现在国际知名品牌上。

3.民族品牌要想顺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除了不断提高锻造品牌产品的科学技术以外,还要下最大的气力从品牌文化的源头上寻找民族文化与普世文化的融合点或沟通点,并由此生发品牌理念。比如太子龙集团的“让世界责任起来”理念。多年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府不负责任地过度透支民主文化,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而让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导致大量的公民失业,生活水平下降,民众怨声载道。显然,他们本身就存在责任问题。所以,“让世界责任起来”,不单单指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国家的不规范经济行为,更指用一味用标准化责任体系去指责别国而自己则钻责任体系漏洞获取利益且从不自省的霸权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责任,是个比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更具体的概念,争论少些,也容易标准化、流程化、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