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汇率问题必须解决贸易政策问题


 http://blog.sina.com.cn/u/1411910834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问题——我的经济观15

 (2012-03-27 23:09:15)

转载
标签: 

杂谈

 

我们开始讨论两国皆实行法币制度的情形。法币制度下,政府不承诺纸币与任何物品按固定比率自由兑换,即为无本位的纸币。至于所谓的锚,并非本位,因为无法成交。

需要指出的是,在法币体系下,如果双方皆能实行稳健的货币供给,则经济体系的调节机制(所谓内部与外部经济变量的变化)与国际金本位下类似。但在远非世界大同的现实世界中,这注定了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

进一步,由于国际法币体系的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汇率方面,下面的讨论主要探讨汇率的问题。此外,笔者一贯认为概念越少越简单越好,引入所谓名义与实际汇率之分只会增加分析的复杂度,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所指的汇率即代表所谓的名义汇率。

     关于汇率问题的争论基本只有一个———固定还是浮动?以中国当下为例,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阵营。支持固定即人民币不应升值的一方包括张五常、向松柞;支持浮动及人民币应该升值的一方包括周其仁等,基本属于多数派。

     支持固定一方的主要观点为:

     1:因为汇率是货币的价格,而货币应该履行尺度的功能,故汇率应该稳定。对于这种“稳定性”与“尺度”观点的错误,我们前面已经谈过,这里仅再举一个简单例子:在两国货币均未扩张的前提下,如果A国国民对两国物品的偏好发生了变化而导致B国出现大量顺差,这必将导致对B国货币的净需求,如果人为将汇率固定,结果必然是为B国政府扩张货币实施通胀提供了空间,这当然也扰乱了货币价格的信号机制。

    当然,确实如张五常所言,汇率固定会大大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汇率浮动则增加了从事贸易企业的交易成本,这是事实。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金本位也不完美,任何制度的选择都是一个权衡。汇率固定减少了外贸企业的交易成本,但所引起的国内物价的波动则增加了内贸企业的交易成本,哪个更重要?

     2:汇率这一变量固定,则其它变量会围绕其调整。美国如果扩张通货,汇率固定,则会导致中国内部经济变量随之调整,如工资、物品价格等。这是当然的了——---固定任何一个变量,其它变量自然会随之调整,但关键是,调整是有代价的。调整必然是各方利益的调整。

    汇率如果固定,如果美国扩张货币,当然会导致国内物价、工资最终上涨,使得所谓“实际汇率总是要得到调整的,总是要趋于呈现其本来面目的”,但在此过程中,首先,美国等于本质上用大量的白条换取了中国的资源;其次,为维持汇率固定而增发的货币将首先落到国内强势群体比如企业家的手里,最后得到增发货币的必定是弱势群体如普通工薪阶层、农民等等。这必将导致对他们财富的掠夺,使得财富的两极分化趋于严重。一句话,关键不在于调整的结果,而在于调整的过程本身会带来的后果。

本质上说,人为将汇率固定,等同于将货币的控制权交给了美国,至于所谓的同时使用各种手段比如发行央行票据以回收国内流动性以抑制通胀的方法实质上是掩耳盗铃,这将使得在美国得到新增货币的同时,减少国内民众的货币持有量,这只会进一步将财富从中国国民手中向美国转移,从而消弱中国国力,因此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按,此段为2012.3.29补记。本质上来说,固定汇率就是一种对货币交换比率这种特殊价格的价格管制,价格管制一定会导致很多弊端,这是肯定的,因为其违背了市场的真实意图。类似的表面不明显但本质为价格管制的还有比如所谓的复本位制:政府法令规定一国内的两种货币按固定比率兑换,比如美国曾长时间实行的金银复本位。这种价格管制一定会崩溃。美国的复本位也是如此,因为违背了市场参与者的真实意图,所以市场的真正运行货币事实上只有一种:一段时期内为银,后来法定比率更改后为金。中国同期的清代则不同,政府并未规定银铜间的兑换比率,故不是复本位,而是一种平行本位,故适应了市场,那么当然能长时间在市场并行流通)


现在看浮动汇率。如果两国均实行稳健的货币供给且世界大同,则汇率应该浮动,汇率具体如何变动则取决于两国间劳动生产率与民众物品偏好的变化,而调节机制则与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调节机制类似。但在目前的世界现实下,汇率浮动等同于将货币的发行权交给了双方的政府,其结果将导致汇率的剧烈波动。

具体到中美两国的情形而言,由于美元为国际结算货币,故浮动汇率对美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相反,中国必须持有更多的美元以支持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美元需求,这类似于物流中的安全库存,只不过库存的不是一般物品而是美元而已。对于美国而言,其期望更大的浮动范围,因为这必然导致对美元安全库存的更大的需求(与物流中市场需求的变动越大,则安全库存水平越高的道理类似),而中国为获得这些美元必须拿真实的资源去交换。所以,浮动越大越符合美国利益,因为其可以获得更多的所谓铸币税。可以这样说,各国持有美元的储备剧烈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从数据看也确实如此),而这是美国求之不得的。因而,从战略的角度讲,美国不希望看到天下太平,而更希望区域的冲突,因为这会加大对美元的安全储备的需求。

因此,结论很明显,除了导致外贸企业的交易费用增加从而不利于生产以外,浮动汇率将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得不被动增加,这对美国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铸币税收益,当然对中国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耗费了大量资源所换来的只不过是巨额的安全储备而已。

看起来无论是固定还是浮动都有很大的弊端,左右为难,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根本上说,我们认为重回国际金本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在目前的国际现实下似乎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所以,我们似乎应该思考其它的出路。

仔细观察相关数字,我们能发现中国的一般贸易的顺差并不明显,明显的是加工贸易带来的顺差及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加工贸易顺差主要由外资企业而非内资企业所创造。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的关键在于资本项目而非贸易项目。人民币之所以表现强势并非强在贸易方面,而是强在资本项目方面———国外对中国的投资如设厂等所产生的对人民币的需求是人民币之所以强的关键原因。

那么,为什么国外对中国的投资需求如此旺盛?个人认为原因除了劳动力廉价以外,主要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跨国公司享有的超国民待遇,虽然这种待遇有减少的趋势。而且,中国目前对外资在很多关键领域的限制远远不足,甚至可以说某些领域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远高于内资。这与当年民国时期的情形极其相似———由于外资享有超国民待遇与治外法权,导致虽然民国对外贸易几乎年年逆差,但资本项目却几乎年年顺差,大量国外资本在中国口岸投资设厂,大量的中国资源如能源被外资掠取。这种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值得骄傲吗?能说明当时的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吗?当然不能!因为这种资本顺差是以牺牲中国的资源比如能源为代价的,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原本可以用于国内的生产,以提高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但却以低廉的价格几乎不设限地向外资开放。这种顺差不仅不值得骄傲,反而可耻,因为这是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本质上是一种殖民经济

因此,解决汇率的问题不能从汇率制度本身入手,而必须从贸易政策入手——贸易政策必须重新定位。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应该减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如此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如此之高本身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安全的。当务之急是改变目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取消相应的出口鼓励政策,引导外贸企业转向内供,同时取消外资的一切超国民待遇,并在一些关键领域限制甚至禁止外资涉足。这必然会大大减轻中国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从而减少甚至资本项目的顺差,进而减少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总之一句话,使中国转变为一个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同时实行关键领域的贸易保护。在此基础上,汇率浮动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必然大大减轻。

需指出的是,实施这种政策不要担心受到所谓闭关锁国的指责,这只是一种务实的、一切从中国自身利益出发的选择而已。既然现实世界远非大同社会,难道中国非来做那只鸵鸟吗?既然美国可以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限制关键领域如金融、能源等的对外资开放,既然中国的巨额外储除了投资美债外就几乎无处可去,为什么非要中国单方面开放呢?那些政策精英们到底在想什么?

最后,可能会有担心这种政策上的转向会导致大量外贸企业的倒闭。这是没必要的,因为短期来看,外贸企业的倒闭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国家转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大量的外贸企业除了牺牲国家资源换取更多的外汇储备外,为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的进步并未做出多大的贡献,只是为稳定美国的物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已。这原本就是不正常的,当然,该责任并不在于外贸企业本身而在政府,但无论如何,外贸企业的转型是必须的。至于转型所导致的损失应由谁承担就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