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


 

蜕变

 

——小说而已,故事发生的时代,就定于晚晴吧,抱歉,对于清代官制不甚明了,未能于小说中使用清代官制下的正确名称,只能勉为其难的使用了干部、纪委等词汇,然绝无隐射之意……

 

 

 

 

十年以前,二人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工资极低,被拖欠半年以上,还常常被逼的极不情愿的暴力对付农民,抓人、打人、搬东西、拆房子、强制引产,可谓无恶不作。二人同驻一村,总是一起下乡。王老二没有摩托车,一直搭王老三的摩托车。共同的工作内容,共同的工作任务,收粮,计划生育,种种驻村工作,二人共同担当。那个时候,王老三是那时候乡镇机关少有的大学毕业生,王老二则好读书,能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当下现实,对于世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完全不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剖析能力,二人很谈得来。下村入户的时候,脚步不停,嘴里也不能闲着,边走边谈,二人都对社会非常不满,认为社会极其黑暗,说是要有所作为,要惩治贪官污吏。救国不必靠我,但救国有我。满腔豪情壮志。说到兴头上,二人都是义愤填膺、怒形于色、唾沫横飞。

 

王老三说:咱门组建一个党外纪委,独立办案,专门刺探贪官污吏的黑暗隐私,以此反腐败、劫富济贫,如何?还叫王老二去网上查查看,哪里有相关技术工具可购买?

 

王老三还胸有成竹的鼓励说:我可以做卧底,接近那些贪官污吏,陪他们吃喝玩乐,打入贪官污吏的内部……

 

十年里,王老二是一点没变,一如既往,还是那么个玩世不恭的家伙,还是那么个愤青,不过却是个快要结束其所谓青年之人生阶段的愤青,依旧满嘴的针对所谓官僚的领导的愤愤之辞,混的是一塌糊涂,所谓世事明如镜,前程暗似漆。而王老三,虽然仕途顺利,节节高升,时常见到王老二,照旧也凑合着说说贪官污吏之种种假恶丑。

十年后,王老三爬上了高位,很少碰到王老二,而碰到王老二,也不再如从前一般口无遮拦了。王老二,却依旧愤怒陈述着心中种种不满。依旧无所顾忌的述说着心中的真实想法:那些大学毕业的考官一族,那些官场内的读书人,读书的意义不过增加了为奴的资本,让他们在主子面前得以胜于那些少读书的奴才,但他们仍然是奴才,不过是对主子而言更为有用而对民众而言更为有害的奴才;这官场,虚假、做作、形式主义、唯上是从、唯利是图、狼狈为奸、主令奴从、奴供主需、奸恶当道;这国家,官官相护、民民相残,官贪民坏,恐怕没多久就要被特殊利益集团给搞垮或者给卖掉了。依旧悲愤的述说着乡镇非领导干部的惨痛经历:事情特多、特杂;工资极低,福利极少;没有双休日;没有年假;没有住房公积金;没有当地同为事业编制干部所发放的通货膨胀补贴;二十四小时不能关机,处于待命状态,很有一种卖身为奴的感受;经常于法定休息日被逼上山灭火,经常性的夜间加班、法定双休日加班,而且从没有加班费,也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在年终耗资百万给领导干部们每人发好几万福利的时候,非领导干部,每月两三百元应加的工资也因所谓的财政困难而未能加上去,而年终所发放的福利,非领导干部不过是领导干部的二十分之一……

王老三,见到此时的王老二,真的不大想听他那些陈词滥调。对于这个老友,王老三的看法,也大大的改变了。十年后的王老三,已经有了更高一级层次的朋友圈,而王老二这一类的小人物,显然已经无法纳入其中了。

 

王老三顾左右而言他,大有转移话题,将王老二弃置一边、冀其自知自重的故意。

 

自顾自的话语无人响应,遭遇冷落。察言观色,王老二无话可说了,只是来凑人气罢了,何须僵持为一个人人自觉维护的圆满场面上的不和谐因子呢?在他们似为尽兴实不过不痛不痒的谈论其他物事之时,受邀而来的王老二,实难以参合进去,索性借口而别。

 

自知并无值得挽留的分量,也就有了借口而别的自由。与王老三渐行渐远,王老二不禁叹息物是人非:这王老三,这倒是成功打入了贪官污吏的内部,可惜,不当卧底了,反倒被同化了,反倒要提防可能的卧底了……

 

王老三望着渐行渐远的昔日好友,却也并无挽留之意,只是略感遗憾的心想:人与人,咋就差别这么大呢?这王老二,就不会像咱一样,混出个人样?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人们哪怕再苦,也只能被迫选择适应环境,甚至不惜改造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不是改造环境,以使之适应自己。制度往往不会完蛋,完蛋的往往是人。既定秩序往往不会完蛋,完蛋的往往是人。谁能成为制度的成功的反抗者呢?谁能成为既定秩序的成功的反抗者呢?几千年历史,又有过几人,成为了制度的成功的反抗者?成为了既定秩序的成功的反抗者?虽然墨子说:“官无长贵,民无终贱。”但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官贵民贱。读书人不必要贬低自己,但是也不要将自己看的太高。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二王八司马、戊戌变法的体制内改革的历史,以及二十余年前的历史证明,读书人成不了事。读书人非但在体制内成不了事,在体制外,亦然。“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焚书坑儒的政策,没有达到维护既定秩序的目的,只因为改变历史的,根本不是读书人。毛泽东说:“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更多的读书人,反而因读书而有了一份拒绝被边缘化、依附于制度并缘木而上的能力和精明,反而成为维护制度、受益于制度并拒绝改变的那么一股势力。想到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处于没有改变可能性的既定秩序之下,你只能选择妥协于既定秩序,因为反抗者诚如唐吉可德,不是成为现实的失败者,便是被视为精神病患者。在人们错觉的选择成为制度的反抗者的时候,其实仍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他们的前面:一是选择成为制度的受益者,一是选择成为制度的受害者。选择不同罢了,或者选择成为制度的受益者,或者选择成为制度的受害者,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成为制度的受益者的机会,王老二有过这个机会,却没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