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公安部A级通缉犯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被公安民警击毙。从8月10日周克华最新作案,到8月14日被击毙的背后,是公安机关长达8年的不懈追凶路。
从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各种媒体零星披露出来的碎片化信息,人们脑门子上还有很多问号未解:枪和子弹哪来的?他如何能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成功隐藏并继续伺机作案?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我们当然想知道,因家庭贫困早早跟随父亲出门打工讨生活的他,最终又如何走上了邪路?周克华这些年具体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疑问,目前尚没有得到完全的解答。
犯罪学数据告诉我们,近年来,犯罪率居高不下,恶性犯罪时有发生,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发起过多轮“严打”,但即便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犯罪数量打破了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的平稳态势,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等案件大量增加。
确实,恶性暴力犯罪从未完全停止过,人类也一直都没能根除同类相残的这种动物性。但必须承认的是,动物性的释放与制度约束、环境优劣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是的,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放置于转型时期的当下,社会矛盾交互丛生,公共安全隐患增多,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得后天恶性变异的可能性增加。
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周克华自从2004年开始在重庆作案,就被重庆警方公开悬赏缉拿,但他2005年因为贩枪在云南服刑时,此前的枪案不知何故似乎没有被法院“清算”,并且没有人出来释疑。但是,就在这次出狱之后,周克华又重新走上了犯罪之路。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再犯罪问题并非一时之痛”,司法部2004年也统计过相关数据:当年中国重新犯罪率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在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中,重新违法犯罪的占到了70%%。远的不说,光在2011年,1月发生的山东泰安持枪杀人案的两名犯罪嫌疑人、9月发生的江苏盱眙灭门案主犯、10月发生的深圳联防队员入门强奸案的疑犯……都是刑满释放人员!
周克华也是,从一开始就没能阻止他杀人,更没能阻止他一而再、再而三直至背负多条人命!
犯罪率居高不下,重新犯罪率同样居高不下!这意味着,一旦涉嫌恶性犯罪,真正的改过自新者,数量寥寥,这是社会管理之殇,但同样也是治理的思路起点——从源头上杜绝犯罪。从长远看,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需要构建公正公平社会;从短期看,一方面,对于公共安全部门而言,周克华能够流窜多省并成功脱逃,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各自为政”式的破案不无关系,这就需要完善破案体制,加强信息联动,编织起恢恢法网,而另一方面,基于重新犯罪率的事实和现状,相关部门也已意识到现行刑事处罚措施不具备对刑满释放人员连续、长时间的观察和预防再次犯罪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正成为社会综合治安的重要层面,呼唤多年的专门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区矫正制度也正缓慢起步。周克华足以让人们意识到,这些政策需要加速从纸面落到现实。
周克华案,不能忽视的“再犯罪问题”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