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缘乡韵之十一:买书


  买书,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只要不是经济十分困难,谁还没买过几本课外书呀?

  可我小时候就不同了。那时家住农村,根本没有书店,别说没钱,有钱也没地方买。偶尔碰上个挑着书箱走乡串校的卖书先生,也只是买点课本和文具之类,从没买过课外书。我真正自己掏钱买书,那是进城上中学之后。

  1950年暑假我考取济宁中学之后,碰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评定助学金。时值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困难很多,但党和政府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对贫困的工农子女实行人民助学金制。那时,我家兄妹四人,三人上学,全靠父母种田供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我有幸被评为一等助学金。当我听到这一消息后,真是激动万分,从内心里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

  有了助学金,食宿问题基本解决,学杂费大部分减免,可零花钱则全由自给。家中的经济来源,除了种地,就是靠养点鸡、鸭、猪、羊之类。囊中羞涩,可想而知。

  有一次我去逛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刚出版的《赵树理选集》,打开翻阅,顿感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这位在泥土里滚大的农民作家,怀着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深厚感情,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文字,创作出一篇篇跳动着生活脉搏、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如收入在选集中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传家宝》、《登记》等,几乎每一篇都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比如在<<李有才板话>>中,刻划地主阎恒元的狗腿子张得贵的一段快板:

  张得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得贵说“不园”;

  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说“打不烂”;

  恒元说“公鸡能不蛋”,得贵说“亲眼见”;

  要干啥,就能干,只要恒元咀动弹。

  真乃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时隔四十余年,至今我仍能背得出来。此外,像《小二黑结婚》中的“神仙的忌讳”、“三仙姑的来历”、“二诸葛的神课”、“拿双”、“恩典恩典”,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使我爱不释手,恨不得立即买下来。但一看“定价一元”,马上儍了眼。一元钱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可那时却相当于我三天的伙食费啊!掂量来掂量去,还是把书放下。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跑来翻看,时间长了,书店老板不高兴,我也不好意思,这才咬咬牙买了下来。

  咬咬牙买的另一本书,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1951年外国文书局出版,精装本,定价2元。尽管书价比《赵树理选集》高出一倍,但我考虑再三,还是买了下来。原因是有位老师告诉我:“你现在已是中学生了,阅读面应开扩一些,除读本国的文学作品外,还应有选择地读点外国文学名著”。那么为什么选中《日日夜夜》呢?首先考虑到西蒙诺夫是苏联著名作家,杰出的战地记者,曾五次获得斯大林奖金,是我崇拜的偶象。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我刚看过苏联电影《攻克柏林》,十分佩服苏联红军,而《日日夜夜》所描述的,正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红军的光辉业绩,因而便成为我买书的首选。

  以前我看惯了中国小说,特别是又刚读过赵树理选集,对其通俗易懂、朴素明朗风格倍加赞赏,而今再一读《日日夜夜》,不仅不习惯其中的欧化句式,单就人名、地名,就把我弄得稀里胡塗。比如“从哈尔科夫到法鲁依克”,“我家姓克里勉科。丈夫名依万、瓦西里维奇”。开始还勉强能读得下去,后来就偶尔翻翻,再加上功课紧张,我又当了学生干部,读课外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而读了不到一半就放下了。再后来随着时过境迁,连这本书究竟流落到何处也记不清了。

  使我改变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看法,由不愿读到爱不释手的,是1952年翻译过来的前苏联文学名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记述了当时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卓娅和舒拉出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逐游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学习勤奋、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入侵苏联,正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岗位。经过短期培训后,她和同志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1941年九月的一天,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凶残的德寇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严刑拷打,逼迫她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上跑动……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问题,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从小就上姐姐感情深厚,卓娅牺牲后,她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入伍到一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便驾着坦克奔赴前线,以指挥员的身份率领士兵奋勇当先杀敌。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屡建战功,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在1945年4月,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赢得最后胜利的前夕,不幸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

  作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她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两位英雄从出生到牺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全书写得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温馨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祖国的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当时,令我特别感动的是两位英雄姐弟的伟大母亲。她接二连三地面对丈夫、女儿、儿子三位亲人的死亡,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来承受这撕心裂肺的伤痛啊!

  他写道:“回忆起往事,我好像又重新手扶着摇篮摇着幼小的卓娅,怀抱着三岁的舒拉,重新看见我的孩子们,看他俩在一起活泼可爱地健康成长,充满了希望……以后需要叙述的事情愈少,我就愈感痛苦,愈明显地接近不可避免的结局,我就愈难找到需要的适当的语言。”在平缓的语气和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多么浓郁的母爱和多么巨大的伤痛啊!令人敬佩的是:她没有被悲伤击倒,她化悲痛为力量,以坚韧的毅力,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和社会活动,以卓娅和舒拉的精神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正是从这位伟大母亲的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使我懂得了应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寒假探亲时,我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讲给我的家人听,他们都深受感动,特别是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弟弟,一再叮嘱我:“勒紧腰带,也要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