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跑路潮正在背离“温州模式”
本文作者:周锡冰
在2011年,升级和转型成为媒体争相评论的热词;2011年,老板跑路也成为中国企业界反思的现象;在2011年,诸多商学院教授、咨询师、管理专家都在叫嚣要放弃传统的“温州模式”。
为此,就有人大喊,中国正在远离市场,甚至扬言中国正在进行着国进民退,似乎老板跑路都是政府的责任,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这里,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温州模式?所谓温州模式又被称作“小狗经济”,贴切形容了温州遍地的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场景。具体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简而言之就是做实业。而今天的一部分温州商人放弃了实业,转而投机做房地产、农产品,甚至有的温州商人不惜借高利贷去炒房,使得以实业为基础的温州模式正在质变。特别是随着温州老板外逃的时间被媒体披露,一些媒体认为,温州老板外逃是因为融不到资,而去借高利贷,致使无法偿还高利贷所致;一些媒体认为,温州老板外逃主要是他们借高利贷炒房炒股,由于遭遇国家宏调控;一些媒体认为,温州老板外逃主要是他们投资所致。
尽管说法众说纷纭,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在央视对话现场,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却认为,老板外逃并不是因为融不到资金,而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引发的,他说:“温州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局是浙江乃至全国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浙江小微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材料价格不断升高、人民币汇率变化、劳动力成本提升等,都在一步步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打火机行业原来的利润为10%-15%,如今只有3%-5%。但是,面对当前的危机,小微企业没有‘怪’任何人,浙江的小微企业也没有传言中的那样惨,因为,浙江企业的创业精神还在。”
关于企业要他救还是自救的问题,黄发静说,企业根本没有等政府来救,但政府要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我比较赞成黄发静的观点,真正做实业的企业家并不是融不到资金,温州老板外逃而是由于一部分企业家自身的原因导致的。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11年,浙江的重商主义影响着浙商这个商帮,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一些浙江商人通过各种形式来生产产品,从而达到了他们积累第一桶金的目的。可以说,今天的温州,一些商人已经远离了浙商当初的实业精神,从而使得他们投机心态更加浓厚。
在很多企业家论坛上,多位温州商界人士感叹温州商人的可贵品质正在淡去,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偏离了发家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并且有一些还渐渐沾染上了赌博等恶习。温州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大部分温州企业主依旧保持创业激情,但一些“跑路”老板却迷恋虚拟资本游戏,倚重高息的民间借贷,押宝房地产,最终只能饮鸩止渴,作茧自缚。
温州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介绍,自己在1992年以5000元下岗工人安置费起步,创办工厂生产打火机,两口子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义无反顾打拼天下,到1997年获中国最强打火机企业称号。
对于那个时代温州商人及其骨子里面的精神,周德文概括说:“上世纪80年代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90年代为‘四自精神’,即自力更生、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
在如今的温州,这样的实业精神已经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浓厚的投机心态,特别是那些商人吹糠见米的投机心态比比皆是。比如,从1998年开始,中国大陆地区取消福利房,推行商品房制度,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温州人感到了又一次投机的机会,于是温州炒房团名声鹊起,以至于发展成老公开厂赚钱,老婆全国买房的掘金路径。
在暴利的引诱下,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迷恋上房地产这个游戏,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助高利贷。与此同时,富裕起来的温州商人也渐渐沾染上赌博的恶习,甚至靠高利贷筹集赌资。对此,周德文强调,随着去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房地产利润难以支撑高昂的高利贷利息,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倒诸多温州商人的最后稻草,于是“跑路”成为必然的结局。
从周德文的观点中不难看出,温州跑路老板借高利贷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炒房,搞虚拟经济,甚至有的为了赌博。当然,在中国大陆地区,温州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不过,不少深处困境的企业都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依靠政府政策的转变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不过,寄希望于政府政策或者出口退税政策改变目前困境是很不现实的,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转型,提高管理水平。中小企业有一些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混乱,特别是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性管理方面都不到位,因此必须要规范化。因此,要想使得企业延续高成长,那就必须要改变投机的心态,拒绝可能多的诱惑,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成长性发展。
当然,并不能因为某些老板借高利贷去炒楼炒股,就全盘否定温州模式是不客观的。我非常认同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在亚布力论坛上的发言:“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典型模式之一的温州模式,作为这个所在地的一个地方官,我觉得对“市场力量”这几个字有更深切、更具体的感受。应该说,温州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是全省最穷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政府做了什么?就是给老百姓创造财富的自由,放手发动民间的力量,激发老百姓的活力,促进了温州的发展。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前,还有姓社姓资的限制。讲话之后,这个限制也被打破了,温州人的创业激情更高了,温州模式成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典范。我认为在温州模式中,并没有什么神秘、深奥的地方,最为关键的就是让企业家精神、市场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温州780万人口中,现在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有60万人在全世界各地奋斗。同时,温州本土有40万个市场经济的主体,这就是250万人,这样算来,差不多3个温州人中有一个在自己创业。所以,温州可能在全国各地中并不是外出人口比例最高的,大家很少有听到温州人在外面打工,因为有340万人在温州打工,所以温州人不会到全国各地打工,只会去做老板。温州有‘三板精神’,有‘四千精神’,所谓的‘三板’就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还有看黑板。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了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用市场的力量促进了自己的发展,促进了温州的发展。在温州,除了央企,几乎都是民营经济,实现了聪明的政府和聪明的企业家的共生共赢。同时,温州还推进了全国的发展。有170多万的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光是这点投资我不认为有太大的神奇,但是170多万温州人到全国各地所传播的温州文化,这种市场经济的精神,应该说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温州人对推动全球化、提升中国人在全球的影响也是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