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通过“假激素”调节人的激素水平来实现治疗效果。
首先我们要坚信人体的运行机制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的相当清楚了,不可能有一套我们完全不清楚的机制来调节人体的运行。
从中医的治疗理论和显效速度看,应该是调节的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一套类似军队指挥系统的系统。主要有3种功能细胞:总司令,发放最高的行动指令;各级将领,负责将接受到的指令转化为一系列细分指令传递给下级;士兵,负责执行指令。举一例,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素,肾上腺接收促肾上腺素,释放肾上腺素,血管壁细胞接收肾上腺素,收缩,最终表现为血压升高。
指令的传递,需要“兵符”,即激素。“兵符”只是一个接头暗号,用现在说法叫通讯协议,“兵符”本身是什么分子结构并不重要,关键是受体能够清楚地识别它。因而,“兵符”需要满足以下特点:
1 可识别。“兵符”是通过受体蛋白质来识别,蛋白质能够识别的化学结构是有限的。
2 多样性。人体运转需要非常多的“兵符”,所以必须要选择很多种不会互相误辨的分子结构,而且不能使用已用于其它用途的分子结构(如葡萄糖是能源,不能用作激素)。由于蛋白质能够识别的化学结构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可识别且无其它用途的化学结构都会被用来做“兵符”。
3 结构简单。无论是从DNA长度需要,还是能耗需要,还是代谢稳定性需要,“兵符”一定要尽量小巧,所以要用比较简单的分子结构。结合第2条,因而激素并非特殊分子,而恰恰是常见分子。
4 防伪性。由于“兵符”的重要性,身体必须要有“防伪”系统。而恰恰“兵符”是常见分子,容易“仿冒”。多年进化的结果,所有食物里的“兵符”必须被消化道屏蔽或分解。只有那些在食物里不常见的“兵符”,才可能透过消化道。
西医的治疗,很多是通过调节激素来实现的,即“假传圣旨”。主要是通过血液注射,绕过消化道这个"防伪系统”。这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在中医诞生的时代,科技还不发达,给药只有口服这唯一手段。口服能够“假传圣旨”的分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具有激素特征结构的分子,消化道不会分解或屏蔽,但是可以起到激素的效果或者阻碍激素的效果;另一种是常温下食物里没有的激素。前者可能性大。
常温生服肯定是没用的,所以发明了煎煮的方法。长时间处于在100度下,药物里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分子结构,而这些分子结构是常温下所没有的,所以才会有可以“蒙混过关”的“假兵符”。特别需要指出的,多味药在一起煎熬时,可能是药物甲里的分子A与药物乙里的分子B发生反应,生成了分子C。因而,直接分析单种药物的化学成分,是完全徒劳的。现在“主流”科研方法是发现了某种药物里有特有的某种物质,就以为是这种物质有疗效,这不但是徒劳,而且是荒谬的。聪明点,应该是拿这种特有物质煎煮,看看能形成什么新的成分。由于药汤里化学成分极多,且“假兵符”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发挥巨大效力,所以并不一定是药物里含量高的分子就是起药效的分子,若要分析只能将药汤的成分逐个分离实验,那工程就极其浩大了。
“兵符”是有等级的。越往下的兵符,见效越快,“假传圣旨”作用越大。比如胰岛素,如果注射多了会死人的。越往上的兵符,见效越慢,“假传圣旨”作用越有限。因为高级别的激素,是长期持续分泌的,受体细胞数量也有限。大剂量的给予,顶多是受体细胞全负荷工作释放下游激素,下游激素的水平一定是在安全范围内的。而且短期内的增大剂量,从长期看效果就非常小。比如生长激素,一针打一年的剂量,并不会让人个头一下猛增。而另一方面,越往下的激素,调节的事情就越具体;越往上的激素,调节的事情就越宽泛。还是比如生长激素,会调动各种激素共同实现个体生长。
从中医的理论和疗效看,应该是调节高级激素,甚至是目前西医还不了解的高级激素。这些高级激素的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因而对应人的状态失衡也就是有限的几种情况,即中医的常说的几种体质。通过长期的服用,提高或降低某种激素的水平,将人体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治疗疾病。我另外单独写篇文章来就此话题做个浅析。
当我们能够将中医的“体质”或者说状态失衡与西医的激素水平做对应后,就完全可以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技术来完成治疗,直接跳过对中药的研究。因为中药毕竟是落后的技术,只有100度煎熬口服这一种方法,而西医可以提纯可以合成可以注射,一定能够找到比中医效率高很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