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改革的呐喊,希望多一些理性的回声。如此,或可成为经济社会避免“公地悲剧”、从“零和博弈”走向“共和博弈”的开端。
写“转型的逻辑”这一专栏已经有段时间了,也有幸引发了一些讨论。对于中国未来如何转型众说纷纭,说得好听些是百家争鸣,说得不好听些是泥沙俱下。
首先,思想界在破局问题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背后,要么有着各自的利益立场,要么有着各自的认知立场。这原本是分化的利益格局下必然形成的态势,无足惊怪。但整体观之,今天讨论重启改革议程,往往思维依然比较局限,难免“盲人摸象”看不到利益与观念的源流。
源之不存,流何有自?蜿蜒曲折的百年中国之路,其主干道上却不外乎写着“转型”二字,即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艰难嬗变。改革的源头,正是中国的现代性转型。这是中国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通往中国亿万国民无穷福祉的应许之地。
其次,对于究竟是渐近式修补,还是到了非改革“顶层设计”不可,亦在社会上各执一词。全面改革的呼声若隐若现,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变和革新,而社会底层的暴戾气息日渐浓郁。尽管说,各个局部领域的技术性调整并非不重要,但随着当前社会矛盾越发突出,可能已难容许过往的渐进式修补在纾缓社会张力上的不足。
当改革走到“深水区”,意味着不能再对困扰中国百年的“转型”大命题再含糊其辞。有识精英间的共识凝聚和思想文化上的民智觉醒,方可弥合与再续上个世纪以来被“救亡”压倒的“启蒙”,使改革真正具备广泛基础和强大动力。否则,改革命运可能重蹈覆辙,此古今中外皆殷鉴不远。
就在今年四月下旬,中国总理温家宝完成了本届政府收官前的访欧计划。温总理在德国汉诺威指出: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时,这位掌舵中国经济近十年的老人,又发表了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的演讲。
改革,改革,又见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之国的政府首脑在异国呼唤你。这是不是诸多微观动向走至岁月轮回的临界点之时,不得不触发的一声宏观回响?的确,要不何以扭经济颓势、解经济乱局?难道还有改革之外的良性道路?
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关系国运的兴衰。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到底路归何方,其未来逻辑与动力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全社会在广泛争议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诚然,从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从山坳走上平川才是正道。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一本名为《山坳里的中国》的著作风行一时。弹指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蓦然回首,人们发现,疑问仍然没有变,中国又走向了一个新的拐点,它能否走出危险的“山坳”,迈上康庄大道?
国家一时兴盛容易,但要保持长久繁荣,则必然有其独到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可曰改革精神,能够不断自我更新。更重要的是,一时兴盛可另辟蹊径,保持长久的繁荣则需寻找大道。而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以及个体力量的勃发,基本上是三五十年就有巨变降临。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也应该有涤荡自我、否定自我、时与革新的勇气与智慧。
与中国一洋之隔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强盛200年,且至今不衰,就与其强大的自我内部革新能力有关。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与奴隶制的矛盾,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涤荡了污秽,扫清了发展道路,遂一跃为世界第一强国;在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丁·路德·金发起的民权运动,完成了对自我的又一次清算与革新;而经历911事件十年之后,美国在纽约世贸的废墟上建立了911清真寺,族群融合与信仰的宽容,成为美国社会普遍反思后的共识。
今日中国,亦当遵循此道。正如独立学者罗天昊在《大国诸城》一书中所论,须从多重坐标中找准位置。大国的崛起,绝非仅仅是器物文明,而应借鉴现代国家优秀制度,吸收现代世界主流文明,服膺现代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广泛、深刻、多元的繁荣。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申转变发展方式,而这种转变,亦将是多重的,既包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亦包含社会制度变革,以及文明的进化等领域。中国未来需要多方位的全面改革,而并非目前只敢改革经济领域,中国需要彻底告别“跛足巨人”。国家的辉煌,永远不只是器物文明,社会体制的改革、主流价值的普世才是未来强盛之道。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更深刻的寓意即在于此。
由此而言,对中国来说,既要深化经济领域的革新,亦要从人文的高度,更深层次地审视社会危机和体制问题,以改革的逻辑构建“动态和谐结构”。真心希望:关于中国改革的呐喊,能够多一些理性的回声。如此,或可成为经济社会避免“公地悲剧”、从“零和博弈”走向“共和博弈”的开端。
渐进修补,难缓社会张力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