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厦门大学EDP三棵树班邀请到了著名国学老师方尔加教授讲解“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连续两天我聆听了方教授的侃侃而谈,兹就所学内容加以整理温故如下:
“我是谁?我从哪些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大哲学命题,通过方教授的课程,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
何谓国学?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独特的知识体系,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自然科学、法律、书画、星相、数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学科。
国学有一个终极价值目标,也即围绕“内圣外王”这个核心问题去解决,也即“我要到哪里去”。要求人们精神上境界修炼极高,行动上治国安邦。
内圣有贤人、君子、圣人之分,外王有霸道、王道和帝道之别。贤人指能力强、道德好的人,对应有笨蛋;君子特指能力品德高尚、善群之人,与小人有别;能力强的贤人和境界高的君子的结合即为圣人。关于外王,霸道强调实力,我比你强大就行,有法家之厉;王道指称讲究道德、重视仁礼的集儒家之大成者;重视实力的法家之霸道与强调仁礼的儒家王道相统一即为尊崇自然为王的帝道——这是方教授对“内圣外王”的经典解读,条理清晰。
如何实现“内圣外王”的终端目标?方教授为大家展示解析了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并且不着痕迹地通过“道家、儒家”的解读,阐述了“我从哪里来”的国学渊源。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思想充满哲理和玄机,既然道不可道,则可以形容描绘。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种生命力,并不是大家常讲的道理、规律、价值体(震聋发聩也)。“生”是激活(又被震一下),“一”指具体某一事物,“二”指某一事物的“对立面”,三是某事物的“对立统一体”(被洗脑了,我们三棵树的内涵从此可以升级解读)。接着,方教授通过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印证老子“自然无为”在其中的价值作用,并举例西方雕塑崇拜皆“仰首傲视”而中国雕像皆“垂首低眉”,阐述了老子“强大处下、柔弱处大”的思想,强调“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代称读书人为“儒”,“儒家”指从事赞礼主持仪式的方生和儒士,儒家按能力和品德又分出高低等级及小人君子儒,其中君子儒文化圈形成“儒家”。儒家是主流文化,提供基本的价值标准。儒家的修身之道包括“修养方法”、“境界”和“人性论”,这是“我要到哪里去”的方法和途径。
修养方法包括:知行合一、从小事做起、自省。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沿袭这一思想。
在修身境界环节,中西方不一样,西方的基督追求天堂、伊斯兰追求天园、佛教追求西方极乐世界,而中国的道教追求羽化成仙、皇帝自称天子。西方的目标在彼岸世界,而中国强调此岸,并且分步骤去实现,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格物指深入探求自然界知识、人情世故及多读书,此为第一境界;致知是第二境界,即挖掘并发挥,此时高层次的纯朴(也可理解为“无为”)即诚意会显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最后战胜自己的情感(即正心)、战胜自己的片面性(即修身),实现至高境界的“修身”。
在“人性论”方面,不同派别有不同指向,性善、性恶,通过奖罚、协调,实现人性是核武器的共识。
最后谈到“治国安邦”,方教授介绍了企业发展从“人管人”、“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三个阶段,通过古今中外大量事例,阐述了“将文化渗透到物质、制度、行为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儒家穿衣表里如一到建房用泰山石,从西湖苏轼盖叫天文化故事之别于东湖,从东方品牌是产品之别于西方品牌多文化,从依云矿泉水到内联升鞋子,诠释了“物质承载文化改造消费者”、“把物质当精神能出精品”的重要作用。随后依次解读了文化对制度的“文化场形成”、文化对行为的“品位提升”、文化对关系的“基本准则融合”的意义。
关于中庸一词,方教授解读“庸即用,用儒家思想分析思考、研究推理,在实践中去用乃庸”,“中是恰当适合,利于双赢,共存共荣”。
通过两天的学习,相对系统地了解了儒和儒家的区别,以及儒家的修身之道和治国安邦之略。借方教授之口,或急或徐,或说理或举例,或庄或谐,娓娓道出,信手拈来,享受了一顿文化美餐。文化治国治企,如出一理,存“中庸”之念,讲究方法、境界、人性,上下同欲,共同形成文化场,使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万仗高楼平地起,事业成功或文化大成,大抵亦需经王国维所述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期间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是可忍殊不可忍。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彳亍前往,孤苦伶仃。第三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如拨云见雾,众望所归。
国学之美,美在斯、在析、在悟、在用……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