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森之梦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机械
“森梦”赴云南大姚县支队
前言: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两次特大洪灾,让人们尝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洪水退去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中关于“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国家林业局编制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经过两年试验,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这些恪尽职守、保护森林的天保护林人就是我们寻访“森梦”的对象。
受访人:
天保护林人苏志明
正文:
其实在出发前,大家对中国梦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毕竟保护森林是为我们未曾接触过的领域,我们憧憬着、幻想着这一高尚职业的种种,为它扣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实际上,由于调研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我们并没有将过多的时间留给江头村的天保护林工作者——苏志明师傅,但是,与苏师傅交流的那一下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梦的伟大就在于其平凡,也正是因为全国数十亿人各自怀揣着中国梦,中国才能成为梦之国度。我们希望这种平凡所带给我们的触动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果说我们是在寻找中国梦,不论梦平凡还是伟大,每一个梦都应该有一个源头。寻梦,从故事开始。
故事:
苏师傅今年已经47岁了,但他与林子的情分或许得从1981年说起,那时候的他才16岁,出于对林的热爱,那时的他就已经开着手扶拖拉机去造林了。当然,造林与护林还是两码子事,细算一下,苏师傅在29岁那年开始了他的护林工作。还记得苏师傅提到他才工作时略有抱怨的却又更显其淳朴的表情,他告诉我们当时的林业站站长比较狠,补贴略有克扣,最初是30元一个月,但为了生存和养家,还是接受了工作。一下就工作到了现在,细细算来已经从事了18年个头的护林工作,苏师傅很自豪的一点就是在这么多年的护林生涯中,他守护的林子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
天保工程始于1998年,苏师傅护林生涯的第四年,那时候才颁布禁伐天然林的条例。苏师傅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当时条例颁布才第三天,苏师傅他们一帮子护林人就碰上砍伐林子的一件事。苏师傅回忆道,当时元谋县的一个小姑娘无证采伐,砍了林子,又不把林木资源归还,他们一行人为了追回非法采伐的林木费了很大的劲儿,苏师傅戏谑地提到,为了去追林木,他把自己皮鞋的后跟都磨掉了。提到这个故事,苏师傅还是很感慨,天保工程条例刚刚颁布时,对于老百姓更多层面上是强制性的,所以当初发生那件事之后,小姑娘等人也在检查站门口闹过。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苏师傅才会对这个故事有那么深的印象。
提到过去的一些老故事,就不能不提近一点的事儿,江头村在三年连旱中受灾情况比较严重,村里的两位护林人护林范围又有3万5千亩,作为二者之中的护林工作组组长,苏师傅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也就是在19日我们去往赵家店乡的前三天16日,苏师傅才拉了几千棵树苗前往受旱情况最重的沙拉么,这件事有多困难还须我们转叙。从赵家店乡政府坐车前往江头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解放前留下来的一条山路难倒了很多司机,不说山路有多颠簸,关键是窄窄的山路一旁还有陡坡,所以开车拉着树苗去江头村最尽头的一个小组的活儿也只有村里这几位护林工作者克服困难接了下来。
在我们还未进到村里时,乡里的大学生村官秋星姐就对我们说,在你们来之前的几个星期,从乡政府那儿往山里看,几乎所有树木都是那种枯黄的颜色,虽然没有图片资料,但想象那种场景还是让人觉得难受;当我们问及苏师傅干旱时山里的林子都怎么样,苏师傅痛心地说山里的林子都旱枯了,没有水分,几乎一切都是枯黄色的,在路途之中苏师傅还为我们指了一株现在还未缓过来的松树,如果说要是整片山林都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眼前,呈现在护林人苏师傅眼前的那种心情,绝不是我们这些前来短暂调研的孩子能体会得到的。为了抗旱取水,苏师傅今年卖了两只羊,70来公斤的羊肉2200块钱,相比于现今一个月护林补贴才780元的苏师傅,他在尽力守护他心中的林子。在我们一行人从江头村干旱最严重的一个小组沙拉么小组了解完情况回村里的路途中,苏师傅领着我们看了一个塘坝,塘坝的水位已经很低了,裸露出来的地面已经长出了好些青草,还有居民在那儿放
聊了一些故事,我们自然而然也就想了解更多更深,我们想知道苏师傅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感触。苏师傅告诉我们,在他想来这份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服务,虽然苦虽然累,但有家人的支持,亦有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他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足。
还记得在实践出发前,一位学主持的学长对我说过采访人物,在了解人物自身的情况下,多去了解一些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家庭状况,如此这个人物才能更加真实的呈现在采访者的眼前。那么,走进苏师傅的家庭,是否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苏师傅?了解他的森梦呢?
家庭:
苏师傅家里有5口人,他的岳父已经78岁了,妻子小他一岁今年46。苏师傅的儿子已经结婚,家里已经有了小孙子,让人高兴的是小孙孙今年7月22日就两周岁了,和我们在山林中穿行的苏师傅提到小孙孙也是一脸的笑意。苏师傅还有一个23岁的女儿。
家里人对苏师傅的工作十分支持,苏师傅说每到旱季村里粮食不够时,家里就会往这儿寄粮食,在我们看来苏师傅的生活之中可能回家的时间不长、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不多,但苏师傅很乐观的告诉我们,因为家里对他的支持、对他工作的理解,他对现在的一切都感到很满足。
苏师傅与我们拉起了家常,他说家里养有羊、蚕、猪,今年卖了8头猪,一头1400-1500元,桑蚕、猪、羊主要靠家人养;他自己呢主要还是投身于护林工作,巡山,查处乱砍滥伐情况,防止森林火灾,次生林改造。特别是每年的旱季,初始阶段就得开始从事森林防火,十分繁忙。不过从苏师傅对现在生活十分满意的表情之中,我们能感受到家庭在他背后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撑,苏师傅不是一个人在山里工作,也不是一个人在为他的想法努力,他的团队——他的家人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如果说听故事,拉家常能让我们一行人更多的了解苏师傅,那么短暂相处过程中的两件小事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苏师傅对林子的热爱,对林子的用心。
事件一:
在从沙拉么小组返回村里的途中,我们几个还有秋星姐和苏师傅正边走边聊天,突然苏师傅就往路边的斜坡跳了下去,我们赶忙到他跟前去问怎么了,苏师傅埋下腰半蹲着身子背对着我们略带愤怒的说有些牲口讨厌,把才栽下的花椒苗周边的土给拱了。我们这才了解到,像花椒苗、核桃等经济作物就种在这样的陡坡边缘。才下过一场大雨,泥土都是湿滑的,苏师傅就径自在那坡边上熟练的加固泥土,不是说苏师傅不怕危险,也不是说苏师傅经常做这样相同的事,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师傅已经把这些事融入了他的生活,这些都不再是他的工作,这些就是他的生活。
事件二:
在我们一行人在沙拉么小组了解组内居民生活情况的时侯,突然下起了大雨,却下得让人愉快。雨后,我们一行人开始动身返回村里。前文提到过的解放前就有的山路在这场大雨之后变得泥泞不堪,走在路上时不时会见到车轮印痕中淤积的红红泥水,苏师傅对我们笑着说你们先走,他要留下来做点事。
蹲下身来,苏师傅用自己的手将车轮印痕留下的泥墙给刨开。红软的湿泥留在了苏师傅的手上,淤积的泥水顺着刨出来的小斜坡往山下流去。加入苏师傅的行动后,我们一起让水流变大,刨开更多的红泥,挖出更多的小水道,让泥水顺着山势一点点的流淌到斜坡上,让山下的植物多吸取一些水分。
返回村里的一路上,苏师傅蹲下了有四五次,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把那些淤积的能排下山的泥水都排了下去。在没有看到苏师傅刨泥挖出小水道这件事前,我永远不会明白那里的泥水也是宝贵的水,也是能够救山里那些植物那些林木的水。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位云南的护林人都把杨善洲杨书记当做自己的标榜,也不清楚是不是所有的护林人都把照看森林当做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更不清楚他们心中所拥有的憧憬与梦想,但在我们眼中,苏师傅做得真的很好,他绝不是杨书记,但在回村的路途之中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小细节却让我觉得他同样的让人感动。
虽然只是两件小事,但我相信这两件小事能说明很多,它们让我知道苏师傅不是为了养家而这样做,诺曼·文生·皮尔说过:“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而你确是你所想的。”苏师傅他真的爱他守护的林子,他真的把他认为是造福后代的事做细了,做好了。
后记:
我想中国梦,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并感受到了。虽然与苏师傅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我们的感触绝对不少。看《杨善洲》能让人感动到流泪,而与平凡普通的苏师傅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同样能给我以感动和触动。我知道我们小组对中国梦做得还不够深入,相处时间短暂,不能体验真正的护林生活,都为中国梦的调研有一定的阻碍;但我们通过短暂的相处,收获到却是一段并不短的触动与感动,了解到的是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护林人,感受到了做好生活中点滴细节的伟大力量。我们找到了中国梦,找到了森梦,梦就在那里,飘渺不可循迹却又存乎于苏师傅护林或者说——生活的点滴之中。
而这只是我们从天保护林人——苏志明身上看到的,而有着13亿人口的祖国又何止一个“苏师傅”,各行各业都有着它们各自的X师傅;走进他们的生活,其实就是在感受他们的梦,他们的中国梦;认识了解他们的梦,让我们这群亲身体验过的孩子感动与触动,让更多关注我们体验的人们感动与触动,唤醒一种存乎我们心中的信念,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我想这才是寻梦的目的。
2012.8.15
山路:崎岖不平,狭窄,陡坡
山头:残留的枯黄色
塘坝:牛已经在长草的河床上吃草
挖泥:与苏师傅一起
扶苗:跳下坡弯下腰的苏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