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华:民间金融改革不应操之过急
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政府与温州市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中央批准设立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温州市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民间金融阳光化、正规化,大力破解温州地方经济面临的“两多两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难题,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有人认为,民间金融改革就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要从快、从大、从松来推动民间金融改革。笔者认为这个改革应谨慎推行,他本身固有的不规范痼疾本就难改,要使用大跃进方式来推动只会让问题更大更多,必须推动民间金融向改革大方向迈进,但怎么走必须要谨慎。
2012年3月正式获批的温州金改方案,多从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引导民间投资两个方面考虑。《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有12项任务,但12条金改方案落实如何,究竟能否打通融资和投资的通道,仍然有待观察。温州市金融改革的重要方案之一是成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然而,温州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经过几个月的运行出现了两个必须引人注意的现象,一是登记服务中心的成交量比较小,二是民间借贷利率下降。自2012年5月起,正式对社会公布温州市民间借贷监测利率.7月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同时还将公布温州利率月度指数和温州民间金融资金交易季度指数.数据并显示,7月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17.75%,同比与环比分别下降0.21、0.36个百分点;社会中介利率30.40%,同比与环比分别下降6.34、0.38个百分点。此外,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3个百分点,新创办的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借贷利率23.11%。
为什么温州市民间金融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笔者认为这说明,温州市的民间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宏观经济发展下行,二是因为温州市的民间金融危机后,民间信用仍然没有恢复,民间金融的需求低迷。与此同时,民间金融的供应却多起来了,金融改革实验区设立以来,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渠道多了,不但大银行不压贷,而且有许多新的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炒房、炒矿行不通,回到实业又利润微薄,最终,“无处安放”的巨额资金,选择了急功近利——“炒钱”。民间借贷逐渐走向非理性,民间金融改革绝对不能够让这个趋势合法化。更可怕的是,在民间金融改革和民间金融阳光化的口号下,随着民间信贷需求的旺盛,有不少企业也开始低调从事高利贷业务。强势企业低息从银行取得贷款,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圈钱,获取资本,并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成立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之后又立即转手发放高利贷给资金缺乏的小微企业,赚取巨额息差。谁来为高额的融资成本埋单?谁又能为高额的融资成本埋单?是微利的实业!早在1986年,温州当地便出现过民间抬会(传销式高利贷)链条断裂的情况。当时短短3个月,温州全市有63人自杀,200多人潜逃,900多人被非法关押。如今,“跑路”又称为浙江民间热门词汇。
为此,笔者认为要注意二个问题,第一,要注意金融机构审批的速度、节奏和力度。在长三角地区,年营业额5000万以下都算小微企业,但是这些小微企业提供了长三角95%的劳动就业,和85%的税收,但是这样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中小企业随着各项成本抬高而进入微利时代,亟待转型之时,出于逐利的天性,金融系统却失去了耐心,民间金融开始反噬实体经济了。因此,必须掌握好金融机构审批的速度、节奏和力度,如果没有掌控好这个问题,速度太快,节奏太猛,力度太强,金融机构短期增加太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金融市场上必然供大于求,贷款利息率必然进一步下降,金融业有可能面临整体亏本,金融业有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第二,要注意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康与发展,尤其是要注意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健康发展。因为金融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实体经济为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好,金融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温州市金融机构的高利润不是金融业本身所固有,温州市30年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来源于温州市的实体经济的繁荣,温州民间金融的活跃起因于温州的民营经济的活跃。目前温州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经营状况不理想,需要大量的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因此,为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策性的支援帮助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实行低利率政策,在这个背景下,金融改革不能够也不可能操之过急。